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留住音樂學校 留住琴聲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7-29 08:46:25 | 文章來源: 東南早報

早報訊 (記者蘇麗艷 實習生羅麗莎 袁慶)曾經,鼓浪嶼上活躍著工藝美術學院、中央音樂學院鼓浪嶼鋼琴學校、演藝職業學院、廈門市音樂學校等多家藝術院校;如今,隨著這些藝術院校紛紛外遷,只剩廈門市音樂學校“孤守”琴島。昨天,著名鋼琴演奏家、作曲家殷承宗接受早報記者專訪時也對此表示遺憾,並呼籲琴島應重新定位,不僅應該留住更多有文化的人,更應該在鋼琴教育上創出自己的特色。

殷承宗是土生土長的鼓浪嶼人。1941年,他出生在鼓浪嶼的一個基督教家庭,從小聽著教堂音樂長大。回憶起童年時代,殷承宗不禁感慨,正是鼓浪嶼上特殊的音樂氛圍,為他日後在音樂道路上取得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找不到我,那一定是我在鋼琴下睡著了。”殷承宗説,大概在他3歲的時候,他的三姑丈——廈門大學校長林文慶留了一架鋼琴在他家,記憶中,自己成天都在聽姐姐彈鋼琴,島上時常舉辦的家庭音樂會和教堂音樂也對他的童年影響深遠。他還記得,1945年至1949年間,不少老鼓浪嶼人紛紛從海外回到鼓浪嶼,其中不乏在音樂上頗有建樹的人物,這期間也是島上家庭音樂會頗為盛行的時期。

12歲考取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後,殷承宗從此開始了傳奇的音樂人生,回老家的機會也少了。最近幾年他回鼓浪嶼的次數比較多,感受到的最大變化就是家庭旅館越來越多了。

對於鼓浪嶼上琴聲越來越少的現狀,殷承宗感同身受,在他看來,正是“景區”的定位,讓鼓浪嶼越來越喪失本原的味道。越來越多老鼓浪嶼人搬出琴島,知音難覓,琴聲自然也失去了留存的生命力。

“鼓浪嶼應該做好定位,不應該光是景區。”談及鼓浪嶼的未來,殷承宗認為,不應該讓琴島成為“過去的博物館”,而應該挽留更多有文化的人,並在此基礎上嘗試打造有特色的鋼琴教育。

第五屆鼓浪嶼鋼琴節正如火如荼地舉行,不過在殷承宗看來,兩年一次的鋼琴賽事對於提升和維持琴島的音樂氛圍顯然力不從心。他本人上個世紀90年代末也曾在廈門參與組織過國際性的鋼琴賽事,卻遭遇沒有廈門選手的尷尬。鼓浪嶼上歷來有音樂教育的良好氛圍,如今不少藝術院校已紛紛遷出,對此殷承宗也深表惋惜。他認為,有必要留住島上僅存的音樂學校,可以嘗試在此基礎上吸引更多優秀師資,致力於打造某一方面的高端音樂教育,形成區別於北京、上海等其他一線城市的教育特色。惟有如此,才能留住人,留住音樂氛圍,鼓浪嶼的琴聲也才有延續下去的生命力。

人物名片

殷承宗,1941年出生,傳奇鋼琴家。先後獲得維也納第七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鋼琴比賽第一名、在莫斯科舉行的第二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第二名。他致力於鋼琴音樂的中國化,其創作的鋼琴伴唱《紅燈記》是中國音樂與戲曲史上的一枝奇葩,由他主持並作為創作者之一的鋼琴協奏曲《黃河》是迄今中國最重要的、在世界範圍傳播最廣和被演奏最多的鋼琴作品。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