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報上看到一條消息:北大招生辦主任秦春華介紹,每年北大招收三四十名藝術特長生,共有三種方式享受降分錄取,其中降分幅度最大的可達到150分左右。
這則報道很短,毫不起眼,很容易被人忽略。但對稍具敏感性的人來説,這絕對是一個重磅新聞。果不其然,在網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僅在搜狐跟帖評論就多達4千多條,且大多持強烈批評態度。例如,有網友指責:“明顯的走後門,不公平!有人學了幾天架子鼓,也作為特長生被錄取了!”
擔心招生腐敗,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不過,這裡我想舉兩樁同樣引起過輿論關注的案例。一樁與藝術類專業招生有關,即“陳丹青請辭事件”。2004年10月,當年作為“百名人才引進計劃”一員而成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的陳丹青向校方提出辭職。到了次年,這件事發酵演化為一場公共討論事件。陳丹青在《辭職報告》後面專門陳述了自己的理由,原來,這是由於他連續4年都沒辦法招到一個研究生。
這並不是説沒有好苗子,而是不少藝術專業底子很好的學生,因為要考外語、政治兩門課程,被擋在了藝術學院大門外。例如,在2001年的博士生招生中,5名入圍考生全部因外語不過關而被擱置。其後,校方同意以博士課程訪問學者名義招入,然而這5位訪問學者在轉為正式博士生的外語考試中再度失敗,結業離校。又如,在研究生報考中,有一名考生以業務最高分90分入圍,卻又因外語、政治各差一分未被錄取。
憤而請辭的陳丹青感慨道:“對任何一位想當藝術家的青年,今日的考試製度是不折不扣的荒謬與侮辱。”
另一樁事件與藝術無關,但與專業招生有關。這就是同樣發生於2005年的“賀衛方罷招事件”。賀衛方因質疑北大法學院的研究生招考制度,憤而暫停招收碩士研究生。他在公開信中稱,法學研究生入學考試設計存在著相當嚴重的缺陷,考兩張綜合卷涵蓋多達十門課程,這樣的考法足以讓那些愛好(法律)理論和歷史、並且對此已經有大量閱讀的考生被卡在門外。例如,當年參加法律史研究生復試的考生連相關常識都難以回答,最終4個名額只有一個過關。
這兩起招生引發的風波,共同之處在於當事每人平均對招生考試忽視專業素質、又過分強調其他非專業課程表示強烈質疑,認為這不是培養專業人才的好辦法。由此再來看北大降分錄取藝術特長生的事,固然本科生和碩士、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辦法有所區別,但可以説,這應該是重視專業素質的一種自主招生手段,為什麼也會遭到如此強烈的反對和批評?
依我看,這並非陳丹青等人錯了,當然也不見得是網友的擔憂毫無道理。究其原因,就在於人們一方面對應試教育(因其具有相對公平性)還抱有依賴心理,另一方面又對自主招生缺乏信心,認為這樣很容易被那些有權有勢者鑽空子,而且事實在某種程度上也支援了這種質疑。只不過,如此一來,所謂招生體制改革難免前也前進不得,退又無路可退,走進死衚同。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應試教育體制必須改革,這是普遍共識,然而自主招生在現實中遭遇各種招生腐敗現象的狙擊,卻也是一種無奈的現狀。北大降分錄取藝術特長生,且不説這已實行多久,也不談是否真的出現招生不公,一聽説最高可降150分,人們就風聲鶴唳,群起而攻之,這恰體現了當前招生制度改革的尷尬與困境。
就事論事,我並不反對降分錄取藝術特長生,否則招生工作便可能出現陳丹青、賀衛方等人所控訴的種種弊端。同時,我也不認為網友的質疑有什麼不妥,畢竟這也是基於現實情形的一種合理想像。
個中關鍵在於,在加大自主招生及降分錄取力度的同時,必須嚴格設計和完善降分錄取的相關招生程式,進一步提高公開透明程度,使之成為招收與培養專業人才的有效途徑,而非滋生招生腐敗的溫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