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高考加分項目可以保留?在本次調查中,28.4%的人的選擇是“全都不保留”。目前所有實行中的加分項目,無一項支援率超過半數。支援率相對最高的是“見義勇為加分”,44.3%的人認為可以保留;43.9%的人支援“科技創新發明加分”可以保留;排在第三的是“退役軍人、烈士子女加分”(30.8%)。另外還有24.4%的人支援保留“體育、藝術特長加分”,22.3%的人認可“少數民族考生加分”。至於博士子女、金融高管子女、招商引資等加分,只有2.6%的人贊同保留。
為何公眾如此焦慮高考不公
河南省高三物理教師李仲旭所在的睢縣高中,多年來高考二本升學總人數在省裏都名列前茅,2005年就成為河南省示範高中,但很少有學生能有加分機會。而同為省級示範中學的鄭州一中,每年光自主招生和保送的人數就不少。兩個學校的最大差別就是,一個在縣城,一個在省會,睢縣高中90%以上的學生都來自農村。
李仲旭他們學校復讀生特別多,“高五”、“高六”都很常見。對於這些沒有背景的學生來説,一旦分數不夠,就只有復讀一條路可走。學生們也特別苦。每天早上6:00起床早自習,晚上9:30晚自習才算結束,學生沒有週末也沒有節假日,連軸轉上三周的課才會有一次回家的機會。
“苦倒沒什麼,不苦就上不了大學。但你再鑽空子、捂蓋子、暗箱操作,農村考生就一點機會都沒有了。他們本來就消息閉塞,別説暗的,就是明面上的消息也不一定能及時反應。像自主招生,路費吃住農民都承擔不起,只能走最普通的路子。一旦這條路堵了或是窄了,就再沒有路了。”李仲旭説。高考改革一直在進行,公眾對高考公平卻表達出越發強烈的焦慮。本次調查中,54.3%的人認為現在的高考制度和十年前相比“越來越不公平了”,只有8.6%的人認為“越來越公平”,26.1%的人表示“沒有實質變化”,還有10.9%的人表示難説。
這種焦慮,劉海峰認為反映了一種民意——多數民眾希望有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高考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維護社會公平穩定,促進社會階層保持流動。很多人都覺得高考相對來説還是讓底層百姓最有奔頭的制度,不要改得讓人覺得沒啥希望了。
“分數,實際上就是這些沒有家庭背景的考生的"硬實力"。”劉海峰説,不靠分數他們沒有其他辦法。鋼琴沒摸過,怎麼去考級?你強調見多識廣、強調談吐,農村根本沒那個條件。這就是兩難,選拔多樣人才和維持公平方面的兩難。但越多樣越改變,對沒有社會資源的家庭就越不利。
如何推動高考公平
如今,一有自招、特招的新聞出來,總要引起很大輿論爭議。而在1985年,當時北京大學教務長王義遒教授把14歲的田曉菲特招進北大,並未引起任何爭議。“那個時候,大家還是放心像北大這樣的學校,相信學校有這個判斷力招到好學生,要放在現在,估計招收田曉菲的壓力也會非常大。”
“在現在這種社會風氣下,對特招誰都不放心。家長不放心,學生不放心,高校自己也不放心。一方面,社會對高校太不包容;但反過來,太多學校營私舞弊,本身也不讓人放心。這個問題現在成了連環套、死結。這個死結不是教育能解決的,只能靠全社會。一個社會總要建立起碼的誠信,但現在我們缺乏這一點。”
王義遒教授主張對高校招生要留點餘地,開點活口,但要與社會成熟情況相適應。“死結”不解開,就只能以犧牲特殊人才的代價來達到公平。畢竟“裸考”是唯一公平的辦法。
該如何推動高考公平?調查顯示,73.6%的人認同取消一切可能滋生腐敗的政策,讓考生重歸“裸考”;61.9%的人希望高考評卷和錄取透明操作,便於公眾監督;47.9%的人贊同全國統一試卷;45.8%的人呼籲加快制定《考試法》,以法律形式明確受教育者的考試權益;還有31.2%的人認為,高考加分仍有存在必要,不能一刀切。
“高考改革難度很大,因為高考實際上是牽一髮而動全身。這事關教育全局,牽涉到中學、大學和千家萬戶的根本利益。”劉海峰表示,高考表面上是一種考試,實際上關係到社會分工和將來的社會結構,是各種社會矛盾、社會問題在考場上的集中體現。高考改革遇到的兩難問題,是社會本身存在的。現在大家説高考問題,其實全是社會問題。
劉海峰認為,改革的速度和火候一定要掌握好,不能推進太快。現在社會各方面對高考改革的看法很不一樣,其中很多是不同利益群體的事情。講多樣性有道理,也有必要,但首先要講的,恐怕還是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