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他實現人生價值”如果把這話摘出來,只有教育教學品質提高了才幹使更多的學生順利通過各類選拔性考試。很難解讀其中的謬誤。可當山東省沂水縣以 “ 紅頭文件 ” 強調,全縣加強學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學品質的目標任務是中考優秀率堅持全市第一;本科進線人數、重點本科進線人數和萬人比全市第一;實現學校管理層次高、教學水準高、升學率高、學生素質高、人民滿意率高的“五高”目標,結果,以紅頭文件抓應試教育被記者逮個正著。事實上,以分數定乾坤的高考制度下,悶聲不響抓應試教育的地方更是所見多有。(2009-11-04 中青報)
推行素質教育應該説有些年頭了,可現實卻難以令人樂觀,不僅被異化而且成為應試教育的遮羞布。連專家也認為,“素質教育和升學並不是對立的”。在沂水應試教育被上長到了“實現人生價值”的高度,媒體稱這是政府幹部錯誤的教育政績觀,這未免讓地方官員感到莫名委屈。從大環境説,應試教育的機制體制一直未能有實質性的改變,高考制度改革呼籲了多年,各地也試點多年,可萬變不離其宗,依舊是一考定輸贏。差一分,你就上不了重點,或上不了本科,甚至連職業學校的門也進不去,除非奉送數萬現金。推廣了那麼多年的素質教育,到頭來依然是,分分分,學生的命根,亦是學校的命根,乃至於地方政府的命根。再説,地方教育之成效的考核驗收,眼下除了規模就剩下升學率這一項指標了。隨著出生率的降低,不少地方教育規模在急劇縮小,不得不撤校並學。以規模論英雄,終於成了過去時。那麼,一個班級,一所學校,一個鄉鎮,一個縣市之間教育績效的比拼就只有一條,即每年中考的上線率是多少,高考的上線率是多少,以至於具體到考上北大幾個考上清華幾個。一個學校升學率低,或者沒有學生考上北大清華,不單學生家長乃至於普通群眾都會予以鄙夷,給以冷眼。自然,早就成了政府年度考核的目標之一。我在另一篇文章中還寫道,現在並非教育家在辦學,而是政府官員鄉鎮長書記在任中學校長,政客辦學當然追究短期效應,把分數線、把錄取率當成了政績桂冠的最好點綴。
老實説,就現代教育看要提高分數線除了傳統上的題海戰術,死記硬背,加班加點,等次排名榜刺激等,就沒有其他第二條路可走。“要教育引導廣大教幹、教師切實解放思想,突破常規,大膽、放手使用多年來我們積累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教學方法,做到凡是能夠提高成績的措施就要使,凡是能夠提高升學率的方法就要用,營造一種抓管理、抓品質、抓升學率的濃厚氛圍。”這也是最現實也是奏效的路徑。至於因高考成績下滑,違規辦補習學校,至於中小學生是否過度疲勞,是否喪失了創新的活力,是否變成了考試的機器,是否因過勞而夭折了“花季雨季”,是否影響了民族的創新能力等,全都成為可以免於計量的成本。近幾年一些重點中學的孩子因壓力過重而自殺,因過勞猝死在課堂的例證就接二連三。這依然擋不住來自於家長、學校和地方政府力推應試教育的龐大合力。
沂水縣諸葛鎮一位數學老師説:“我的內心很矛盾,作為老師,我不願意給學生多補課,但作為家長,我又希望多給孩子補課,這樣學習成績會好些,畢竟考名牌大學是農村孩子最好的出路。”政府似乎同樣矛盾著。今年高考全縣成績嚴重下滑,縣委、縣政府接到大量群眾來信,要求重視教育,提高高考升學率,讓更多的農村孩子能考入大學。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出臺了文件。這何錯之有?總比不抓教育,任升學率下降,要好吧。為升學率,為讓更多的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學,更多的縣市就一直在悶聲不響的抓應試教育。甚至可以肯定地的是,創新的高考制度不立,應試教育就不會消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