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威濤在《江南好人》中首秀"女紅粧"
裴艷玲繼《尋源問道》之後,再攜《甲子四折》來滬
由浦東新區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東方早報社、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管理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東方名家名劇月”日前發佈了2013年即第六屆活動的演齣劇目。從3月21日起至4月28日,總計將有超過12場戲曲演出在東方藝術中心輪番上演。
作為全國唯一的以戲曲為主要內容的演出活動,“名家名劇月”自2008年推出以來,堅持弘揚民族藝術,五年期間各戲曲劇種的代表人物先後登臺亮相,呈現了一系列精品力作,吸引了大批的新老觀眾走進劇場。翻開今年的劇目單,剛剛在國家大劇院結束首演的由茅威濤主演、郭小男導演的新概念越劇《江南好人》赫然在列。該劇將於3月21日率先登場,為第六屆“名家名劇月”揭幕。《蘭韻正濃——昆劇國寶藝術家專場》則集結了全國15位當今最頂尖的昆劇名家,演出陣容空前豪華,使本屆“名家名劇月”的參演名家數量創下歷屆之最。
新概念越劇《江南好人》揭大幕
“名家名劇月”自推出以來,一直力推優秀的新編劇目,旨在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劇場、感受國粹之美。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創作的各劇種優秀新編劇目先後走上歷年“名家名劇月”的舞臺,如京劇《成敗蕭何》、昆劇《班昭》、甬劇《典妻》、川劇《金子》等,更有戲劇史上的里程碑作品京劇《曹操與楊修》、淮劇《金龍與蜉蝣》等。而説到越劇,上世紀90年代創作演出的《陸游與唐琬》《西廂記》震撼一時,兩部作品如今也都已成為經典保留劇目。 “梅花大獎”得主茅威濤于2008年和2012年兩度獻演“名家名劇月”,帶來的都是新編劇目——新版《梁祝》《陸游與唐琬》《藏書人家》。今年剛剛封箱了《西廂記》的茅威濤推出了她的最新作品《江南好人》,並冠以“新概念越劇”。
《江南好人》改編自德國著名戲劇家布萊希特話劇名作《四川好人》。全劇在保留故事梗概及大綱的前提下,將故事移植至民國初年的江南小城,串聯以西裝旗袍等“江南”及“民國”元素,使用技術手段,將之與布萊希特提倡的“間離”、中國戲曲固有的寫意表現手段相互融合,呈現了一個頗具現代感的戲劇舞臺。早在《江南好人》創作伊始,浙江小百花越劇團便打出了“面對未來的戲劇,居安思危的變革,叩問靈魂的思辨,尋找精神的家園”的口號,定位直指創作變革和精神層面的探求。
全劇最大看點無疑是茅威濤首秀“女紅粧”,而茅威濤的老搭檔,文靜嫻雅的“琬妹”陳輝玲也首次在其藝術生涯中反串男性角色。該劇可謂是對“小百花”固有詩化表演方式的完全拆解。在首演過程中,舞臺上的演員不僅身穿西裝、旗袍,以各種具有民初風格的服裝造型示人,而且口念完全打碎越劇韻白的臺詞,大跳現代舞、爵士舞、説唱RAP,甚至每一場都會出現一位演員跳出故事,以第三人稱代敘劇情進展的表演方式。昔日《西廂記》《陸游與唐琬》、新版《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劇目中登高靴、舒廣袖、款搖扇的表演將徹底遭到顛覆,對觀眾的觀劇體驗將會是一次挑戰。
除了茅威濤的《江南好人》,另一位越劇女小生——紹興小百花越劇團當家小生吳鳳花出演的《陸文龍》也是一部創作于上世紀的新編劇目,經20餘年歷練打磨,如今已成為吳鳳花和“紹百”的保留劇目。吳鳳花也是一位追求創新的藝術家,多年來積累了許多自己的代表劇目,如新版《狸貓換太子》《馬龍將軍》等,此次參加“名家名劇月”,吳鳳花除《陸文龍》外,還將帶來她的摺子戲集錦“陌上花開緩緩歸”,並邀請方亞芬友情出演,屆時“紹百”的吳鳳花、吳素英、陳飛和上海的方亞芬這四位“梅花獎”得主將同臺炫技。
15位著名藝術家先後登臺獻藝
“回歸經典”是近幾年戲曲市場呈現出的一大特點。一方面,對經典劇目進行包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似乎更能事半功倍地吸引新觀眾,如白先勇製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和新版《玉簪記》便是最成功的案例。另一方面,一些被新劇目吸引的新觀眾漸漸入門,轉而“投身”欣賞經典劇目,從中領略戲曲最精華的部分即表演藝術的魅力。
歷年的“名家名劇月”在力推優秀新編劇目的同時,也會呈現一些經典作品,除青春版《牡丹亭》和新版《玉簪記》外,還有《紅樓夢》《失空斬》等,去年更是力邀“梅花大獎”得主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裴艷玲的專場《尋源問道》為“名家名劇月”閉幕,呈現最原汁原味的京、昆、梆子的獨特韻味。2012年恰逢裴艷玲從藝60週年,林兆華戲劇邀請展繼《尋源問道》之後,製作了《甲子四折》作為第三屆林兆華戲劇邀請展的開幕式。繼在北京成功上演後,裴艷玲將帶著《甲子四折》再度參加“名家名劇月”,在3月30日和31日兩天分別呈現她的四個摺子戲,昆劇《浣沙記·寄子》,京劇《翠屏山》選段,京劇《平貴別窯》和《武松醉打蔣門神》。不同於《尋源問道》“邊講邊演”的呈現形式,《甲子四折》是四折骨子老戲的串聯,裴艷玲也將“大扮上臺”,以最傳統,最古典的方式詮釋京昆藝術之美。
今年的“名家名劇月”中,同臺聚集名家最多的演出當屬《蘭韻正濃——昆劇國寶藝術家專場》。 3月23日,來自上海、江蘇、浙江、北京的15位昆劇國寶藝術家將匯聚東藝,包括王世瑤、王芝泉、計鎮華、劉異龍、汪世瑜、張世錚、張洵澎、張繼青、張銘榮、張靜嫻、岳美緹、胡錦芳、侯少奎、粱谷音、蔡正仁。這一空前的陣容創造了昆劇演出的記錄,不僅如此,這些國寶藝術家將在一天的時間內,分別上演一台“不插電”的清唱會和一台經典摺子戲專場。兩場演出形式迥異,而曲目或劇目皆為經典,其中不乏首次公開演出或上海觀眾不常見的節目。隨著年紀增長,崑曲“大熊貓”們的演出漸少,但藝術魅力卻絲毫不減,每次登臺必引發觀劇熱潮。
除此之外,來自台灣的王心心將以《琵琶行》為上海觀眾再現有著千年曆史的古老南音;北京京劇院則連演三台傳統劇目《白蛇傳》《四郎探母》《紅鬃烈馬》,楊少彭、張建峰、譚正岩、郭瑋、姜亦珊、竇曉璇、常秋月、張馨月、翟墨、裘繼榮、詹磊等悉數登臺。而《紅鬃烈馬》更是將以5個多小時的全本呈現,為“名家名劇月”閉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