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下午,以色列卡梅爾劇團的經典話劇《安魂曲》于國家大劇院戲劇場進行了開演前最後一次的綵排。該話劇是根據安東·契訶夫的三篇故事改編而成,由以色列最偉大的劇作家哈諾奇·列文編劇並導演的。此次,正值中以建交二十週年之際,卡梅爾劇團攜這部殿堂級名劇再度訪華,首次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再次成為北京話劇觀所矚目的盛事。當晚,北京觀眾再次欣賞了世界名團用希伯來語帶來的精湛表演。
世界名團攜大師之作三度進京再造盛世
《安魂曲》的編劇哈諾奇·列文,終其一生都是以色列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一生創作了56部戲劇,他的作品引人入勝、犀利、機智而富有詩意,植根於以色列社會,卻傳達了一個超越地域限制的普遍資訊。肉體的和靈魂的死亡,折磨和羞辱,這是列文的創作中反覆重現的主題。《安魂曲》是他在生命衛生的在自我對話、被看作是列文的遺願,而其風格在該劇中也達到頂峰。
該劇曾獲得六項以色列戲劇學院獎,在海外的巡演也大獲成功、每到之處備受欣賞。2004年10月首度來到中國,在北京參加“永遠的契柯夫”為主題的國際戲劇節,好評如潮。 2006年該劇受邀再次訪華,是“首都劇場落成50週年紀念”唯一的外邀劇目,這個消息令當時的北京觀眾振奮,此次在國家大劇院的演出已是該劇第三次來到中國。與以往不同的是,當晚的演員們純正的希伯來語演繹配合了中英文字幕,不僅未造成絲毫的欣賞障礙,反而使觀眾陶醉其中。
詼諧而又憂傷的黑色童話
與以往北京舞臺上演的話劇形成極大反差的是,《安魂曲》的舞臺乾淨,情節純粹,似乎聰明的以色列人信手拈來的巧妙編排,便是舞臺上一處不錯的景致。大幕拉開,觀眾再次看到現已80多歲的老人約瑟夫·卡蒙,這個從《安魂曲》1999年首演開始到如今站在國家大劇院舞臺上的身影,本身帶來的就是深深的感動。當看到演員手拿長桿挑著一隻飛鳥劃過,身著黑色斗篷的人將手中的月亮高高挂起,觀眾被如此新穎而富有想像力的舞臺設計所折服。老婦人像傳送帶一樣將衣服,柴火,掃帚等物品接過來送過去,詼諧的表演,逗得台下一陣哄笑。但當第二個故事中當17歲的母親回答老人的問題:“我站了。一個黃昏,我站在我孩子的目前,我可以哭也可以沉默,我做了選擇。”觀眾的心被瞬間收緊了,台下傳來陣陣抽泣。《安魂曲》用樸素的表演、時而舒緩時而急促的音樂、像聖歌一樣的現場吟唱將死亡涵義昇華直至震撼每一位觀眾的心靈。
“即使面臨死亡也不要失去希望”
綵排結束後,卡梅爾劇團的團長諾姆以及演員們接受了採訪,諾姆團長表示:“這部劇的編劇是受到安東原作的啟發而寫,同時也受到了三大宗教的影響。從1999年開始,我們走遍了世界多是國家,雅典,德國,波蘭等等,受到了不錯的反響。希望通過劇打開市場,也許幾個月也許更長,但是我們會努力。”在被問到這部劇要向觀眾反映的真實含義時,一位演員答到:“在中國也許大家都不會喜歡死亡或失去,但是在這部劇中我們希望展現的是在人們死去之前不要失去希望,不要閉上你的眼睛,要勇敢地去追求。”(文/王雨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