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音樂廳樂團謝幕。
五場音樂會,四套曲目,五座城市間輾轉,行程3000余公里……日前,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結束了歷時11天的德國巡演之旅。
樂團第一站亮相巴特基辛根音樂節,一個擁有26年曆史的世界級音樂盛會,雲集于彼的都是世界知名樂團、演奏家、歌唱家,那裏的觀眾專業而挑剔。不過,他們卻不吝將無比的熱情拋向了只有兩歲多的大劇院管弦樂團,現場設立了近百個加座。開局得勝,樂團士氣大振,此後一路征戰,從紐倫堡音樂廳夏季音樂節到石荷洲音樂節,再到柏林音樂廳、威斯特法倫戶外音樂節(拉斯菲爾德),五站演出,盛況相同,觀眾們一次次爆發出掌聲、喝彩聲、口哨聲、腳跺地板的聲音。
在石荷洲音樂節的演出,當地主流媒體刊登了一位樂評人的文章,標題從德語翻譯成中文大致意思是“為觀眾呈現一個全新世界”。從樂團到指揮,從作品到觀眾,這篇洋洋灑灑的樂評將這場演出分析了個“底兒掉”,且字裏行間流露出讚賞與肯定。在拉斯菲爾德的演出,當地幾家媒體也是“不請自到”,將鏡頭長久地對準黑頭髮、黃皮膚的中國樂手。這也是巡演的最後一場演出,在風景如畫的戶外舉行。當音符在優美的夜色中停止,巨大的“彩蛋”震驚全場——仰望夜空,絢爛的煙花一次次濃烈地綻放,黑夜如晝,仿佛在祝福拉斯菲爾德之夜,感謝從四面八方趕來的觀眾,當然,還有汗濕衣襟的樂手們。
位於歷史上著名的憲兵廣場的柏林音樂廳,金碧輝煌、莊重典雅,目光所及,處處精緻,訴説著歷史的幽深。作為巡演第四站,大劇院管弦樂團登上了這個舞臺。隨著打擊樂演奏家李飚手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鼓槌令人眼花繚亂地上下翻飛,一串串密集得讓人透不過氣的鑼點和鼓點,以排山倒海之勢一瀉而出,一浪高過一浪,仿佛一聲聲頑強不屈、帶淚前行的鏗鏘宣言……由3個樂章組成的《山之祭》,無論是“馬林巴的悲歌”、“鑼的重奏”,還是“鼓的宣敘調”,都被他演繹得酣暢淋漓。當音樂平息,潮水一般的掌聲經久不息。指揮大師艾森巴赫和李飚多次返場,欲罷不能,於是加演。這部由中國作曲家郭文景為悼念2008年中國汶川大地震遇難者而創作的打擊樂協奏曲,在德國巡演的每一站演出都引發觀眾強烈反響,他們驚嘆于作品營造的大悲之情以及對自然的敬畏之感,同時亦對中國作品及中國作曲家産生了一絲探尋的慾望。“我們習慣了聽西方作曲家的作品,對中國的古典音樂作品接觸很少,這次聽《山之祭》,我感受到了中國古典音樂發展的積澱與成就。雖説就古典音樂而言,中國作為東方國家還是青年人,但是誰能保證説,未來的中國不會出現享譽世界的偉大作曲家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