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北京青年戲劇節新銳話劇《蟑螂》將重登潘多拉實驗劇場,再次“振翅起飛”。時隔一年,本次主創團隊將以“老陣容,新視角”重塑這個充滿超現實主義的故事,並向努力生活,奮鬥在現代都市前線的小人物致敬。觀眾即有幸重新體會一隻蟑螂變成人後的另類傳奇經歷。
“商機”背後誰是“楚門秀”的犧牲品?
話劇《蟑螂》反其道而行之講述了一隻蟑螂因嚮往人類的強大而與一位疲於工作生活的公司白領王棟交換了身份。出於“蟑螂”本能的行為模式,“蟑螂人”竟成為特立獨行,個性的代表,從一個普通的公司白領身價倍增成為全社會的“明星”。昔日的好友挖掘到他體內蘊藏的巨大“商機”成為他的經紀人,媒體也對其趨之若鶩,就連原本棄他而去的女友也突然“難割舊愛”。然而為了真正擁有人的靈魂,蟑螂人慢慢嘗試放棄本我的天性,學習站立行走,學習像人一樣生活。但“商機”破滅之後帶來的只有“世紀末最大的謊言”……對人世無法理解,蟑螂又回到了蟑螂的世界。王棟也恢復正常,如大夢初醒,好友與之相視愕然。
這個充滿荒誕色彩的“寓言”,對蟑螂人成名的描寫,究竟是是對怪異文化的批評?還是對當代社會現實的反叛?該部戲的編劇兼導演劉懷遠向觀眾提出了深刻的思考。“荒誕怪異也好,嘩眾取寵也罷。在這所謂“商機”的背後,誰是“楚門秀”真正的犧牲品?
“蟑螂“、”盜夢空間“都是對莊周夢蝶的致敬與解讀
卡夫卡由於一部《變形記》而享譽全球,無獨有偶,中國最家喻戶曉的蒲松齡的鬼怪寓言小説《聊齋志異》裏面也有講述人變成蛐蛐的《促織》。兩位中西歷史上的文學大師相隔不過百年,但卻不約而同的對人與昆蟲之間的“變形”提出想像。這個看似荒誕卻又充滿隱喻的寓言題材至今仍使人充滿共鳴,足見現代人面對生活,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因生存壓力而嚮往自由自在的昆蟲生活,但又始終拜託不了“生存法則”的制約。最終發現一切都是浮雲,我們依然在原軌道徘徊。
如果追本溯源,是中國人最先在世界上對“夢幻”提出了思考。前番好萊塢大片《盜夢空間》火爆全球,戲中運用了大量東方元素,而實際上日本文化亦源自於中國。3000多年前的“莊周夢蝶”實可稱得上“超現實主義”的鼻祖,然而那時並無“知識版權”的概念。“我們的祖先曾經為世界做出過那麼巨大的貢獻。《盜夢空間》深受其啟發,而《蟑螂》這部戲則直接是對莊周夢蝶的致敬與解讀”編劇劉懷遠這樣説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