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新京報:梅特林克《瑪萊娜公主》的中國際遇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5-27 14:18:48 | 文章來源: 新京報

莫裏斯·梅特林克是比利時象徵主義的詩人和劇作家,同時也是19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其代表作《瑪萊娜公主》(1889)中,作家首次將象徵主義的手法運用到戲劇中,並贏得了海內外的聲望。

曾于2009年將克洛岱爾經典劇目《正午的分界》介紹給中國觀眾的法國導演讓-克裏斯托夫·布隆岱爾,近日再次來華執導了《瑪萊娜公主》。不同於上次的法國演員配中文字幕,這次全部採用中國演員用中文演出。更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全部演員主要以盲人業餘演員為主,其中穿插幾位非盲人專業演員。是什麼促使法國導演要選擇一批盲人演員來擔綱這部經典劇作呢?導演布隆岱爾自述,他在中國旅行演出時,偶遇幾位與中國導演林兆華合作過的盲人演員,林兆華建議他起用這些盲人演員執導一部新戲。於是他想到了《瑪萊娜公主》。

但這一選擇充滿了艱辛,因為之前林兆華導演的戲劇名字就是《盲人》,是一齣獨幕話劇,劇情相對簡單。而這部戲卻是一部充滿懸念的五幕多場次的悲喜劇,劇中的人物淪為命運的玩偶,女主人公瑪萊娜公主尤為突出。布隆岱爾將盲人演員自身的命運與劇中人物的命運聯繫在一起,充分調動了演員的主觀感受,運用他們的肢體語言和盲人特有的感覺,無論是在場下還是場上,他們之間均發生了戲劇性的碰撞和對話。

這部戲劇曾先後被多位著名的戲劇大師搬上舞臺,所以如何用新的表現手法演繹,對導演來説是一次挑戰。為此,他請來了SHIFTS劇團的舞蹈設計,根據盲人的特點編排了群體動作,讓演員通過想像去表現動作,從中挖掘出一種無意識的美感,最終,編導和演員之間形成了一種互動,彼此都獲得了全新的藝術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劇中只有最簡單的布景和道具燈光的效果顯得很重要,同時運用薩克斯和自製的樂器發出各種聲響,配以演員的清唱和口技,使得整個戲劇沒有過度的表演和闡釋,最終形成了簡約的風格。

該劇在北京的首演引起巨大反響,接下來劇組將赴南京、上海和寧波等地進行巡演。今年,恰逢劇作家梅特林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00週年,《瑪萊娜公主》在中國的際遇,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的多種元素,使這部象徵主義的經典作品煥發出新的光彩,並歷久彌新。

胥弋(北京 詩人)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