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蘇州市評彈團根據曹禺名著改編的中篇彈詞
《雷雨》在上海政協禮堂上演。讓觀眾意外的是,全篇不僅含有大量普通話對白,還有著深深的話劇烙印。然而,這樣一反傳統的表演卻獲得了許多觀眾特別是大學生的熱捧。主演盛小雲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彈詞《雷雨》是“一大步創新”,突破了很多彈詞舊有的規範。
中篇彈詞《雷雨》分《山雨欲來》《夜雨情探》和《驟雨驚雷》三回。全篇主線是周萍與蘩漪的感情線,其餘角色與情節都是“輕輕帶過”。盛小雲介紹,由於評彈觀眾“刨根問底”的聽書習慣,所以這次特別對原著背後的故事進行了挖掘和再創作,不僅把原來大量的“潛臺詞”擴充成內心獨白,還為周萍和蘩漪構想了一個“團扇定情”的美麗開始。“一直以來,彈詞講的都是善惡分明的故事,人物都很臉譜化。現在突然來講人性,講一個讓人動容的故事,很容易落入話劇+唱的束縛。後來刪了不少臺詞,磨了兩年,才有了今天的樣貌。
”盛小雲説。
最讓觀眾耳目一新的是,在《雷雨》中,所有的“劇中對白”都用普通話講,甚至不時冒出幾句英語。對此,《雷雨》演員們都曾笑過:“蘇州話不適合,你不能想像周萍對蘩漪撲通跪下説
‘姆媽’吧?
”“以前的彈詞演出,大戶人家對白用的是中州韻,而蘇州話特別適合小家子。現在中州韻不用了,我們的確沒有找到能適合彈詞、代替普通話又不落俗套的語言。
”盛小雲説,“而且話劇賦予人物的特色根深蒂固,這個感覺很難扭轉過來。這次我們去北方演出,無奈之下的‘普通話’也是推廣彈詞的一種方式。
”
據悉,中篇彈詞《雷雨》在南方已演了四五十場,還跑了全國20多個大學,受到了青年觀眾的瘋狂追捧。“也許學生的審美觀比較新,不像老觀眾那樣覺得蘩漪是潘金蓮式的人物。很多大學生是第一次聽彈詞,卻聽得十分入迷。還有很多學院邀請我們商演,票賣得比書場還要好。”深受鼓舞的盛小雲感慨,經典藝術要爭取年輕觀眾,還是應該做有益的創新嘗試,如這次設字幕就解決了新觀眾“聽不懂”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