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李玉茹藝術研討會”引發京劇“話劇化”討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1-10 16:18:28 | 文章來源: 解放網-解放日報

在近日召開的“李玉茹表演藝術研討會”上,李玉茹對於傳統京劇“傳承與創新”做出的貢獻,受到了與會學者的高度評價,進而引發了對當下某些京劇“時尚化”“話劇化”的非議。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賈志剛解釋:“戲曲藝術的目的是抒情寫意,而不能像現在這樣向話劇靠攏,學習它注重生活細節和塑造人物性格的特點,這樣做是背離經典的歪路。 ”

“時尚京劇”有功亦有過

京劇“話劇化”已不是京劇界的新鮮事。22年前,上海京劇院的新編京劇《曹操與楊修》就以其“複雜矛盾的人性刻畫和盤根錯節的性格悲劇結局”,成為京劇新時代的里程碑。近年來,“時尚化”“話劇化”在京劇乃至各地方戲曲中都不罕見,其中雖有引發白領觀劇熱潮的青春版崑曲《牡丹亭》等佳作,但如新編京劇《赤壁》這樣被批為“娛樂至上、京劇成點綴”的也不在少數。網上流傳的《新菊壇十大怪》對京劇創新不無諷刺:“世界名著最好掰,不中不西接軌快”、“歌劇話劇加戲説,新銳導演太有才”。

然而,走上時尚道路的新京劇畢竟讓大批年輕人走進劇院聆聽戲曲。年輕的當紅女老生王佩瑜曾糾正“時尚化”的內涵:“京劇有它自己的藝術規格,(年輕人)欣賞京劇其實也是克服欣賞困難的一個過程。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從專業的角度讓京劇更加通俗、普及化,而不是把京劇改成隨便誰都能看懂的東西。 ”

丟一齣戲就丟一套技藝

京劇市場的“時尚化”“普及化”,還是惹來了眾多學者的不滿。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督學和寶堂回憶道:“一度上海的京劇給我的印象就是話劇化,一切朝電影、話劇等新樣式靠。咱們的京劇,每一齣戲都有一套玩意兒,丟一齣戲就丟了一套技藝,這樣下去京劇藝術如何發展? ”

在和寶堂看來,正統京劇就應如李玉茹所説的那樣是“陳骨、王髓、梅韻”。“但現在演員一聽到陳德霖就皺眉頭,京劇導演也聽不得什麼程式框框,對繼承傳統不屑一顧,讓劇目遺失成為嚴重問題。 ”據介紹,京劇鼎盛時期的名角能連續演出“三個月不翻頭”,而如今在演的京劇傳統戲連當時的一半都沒有,如鬼狐旦這樣失傳的技藝行當已不在少數,而曾經荀慧生、小翠花演出的淋漓酣暢的基本功“蹺功”現在也絕少有演員能使用。

指導舞臺不能靠極端理論

不時尚化,年輕人不來看;不拯救傳統,京劇自身的絕活與魅力會越來越少。然而理論畢竟是灰色的。有業內人士笑侃,京劇舞臺上的表演不可能走“話劇化”或“回歸法”兩個極端:“歷史已經證明,京劇回歸了再回歸就成崑曲了,超前了再朝前就成話劇了,這都不是京劇。 ”

可以説,如今京劇舞臺上的問題,不在於是要傳承還是要創新,而是要搞清楚“傳承什麼傳統”“能做哪些創新”,而這兩個重要問題在京劇界尚無明確的總結和法則。在《晶瑩透亮的玉——李玉茹》一書中,曾寫李玉茹看梅蘭芳在援朝時期表演的《貴妃醉酒》,認為梅蘭芳在那一次表演中表現出了最高水準,因此她認準了那一次跟著學,並不拘泥于梅蘭芳晚年在舞臺上的表演。京劇學者翁思再對此點評:“這就是問題所在,傳承就要傳承精華,而現在往往傳承的是糟粕,很多演員連什麼是精華都説不清。發展當然要靠創新,如現代京劇是對傳統京劇的創新,但京劇是結合唱功、演技、武功、雜技和舞美等等的綜合藝術,現在創新發展一個方面,難以形成真正有價值的新藝術程式,一切還有待在具體的舞臺表演中進行探索。”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