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牡丹亭》3年唱出1695萬元 王翔談生意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5-20 14:10:21 | 文章來源: 北京日報

《牡丹亭》3年唱出1695萬元 王翔談生意經

廳堂版《牡丹亭》的演員正在化粧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整整三年來,幾乎每個週末,在東四十條橋西南角的明朝皇家糧倉裏,都會悠悠蕩蕩地響起千回百轉的崑曲“水磨腔”。

在這裡上演的廳堂版《牡丹亭》可以説是北京一處獨特的文化地標,截至昨天該劇已經演出336場,票房總收入1695萬元。可是,誰能想到幾年前這裡還是北京市百貨批發站的倉庫,裏面存的都是笤帚、拖把、暖水瓶等日用百貨。直到2007年,它們才真正擺脫了倉庫的命運。

糧倉和《牡丹亭》結緣頗為偶然。普羅之聲唱片公司總經理王翔在2006年的一天開車路過東四十條時,無意中看到因為建築改造而露出“臉”的古糧倉,就動了心思要把這裡租下來。

2006年6月的一天,朋友請王翔去民族宮大劇院看一場非遺演出。一向對戲曲不感冒的他,第一次聽到了崑曲青春版《牡丹亭》的“驚夢”片段。這個只有十幾分鐘的演出對王翔觸動很大,看完演出後,他就開始查資料,發現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一批世界級非遺名錄,當時市場上也興起了“崑曲熱”。“把崑曲搬進古糧倉”,一個大膽的想法隨即在王翔腦子裏誕生了。

談起自己的生意經,王翔説就三個字“掐尖兒”。廳堂版《牡丹亭》從開始策劃到實施都踐行了他的這個理念。崑曲本身就是第一批列入世界級非遺名錄的戲劇門類;他邀請有崑曲“第一巾生”之稱的名家汪世瑜擔任藝術顧問;廳堂版《牡丹亭》刪去眾多枝杈人物,從55個回目濃縮到8個回目90分鐘,擷取劇中精華“杜柳之戀”;在受眾定位上,他也選擇了高知、高收入的精英階層。廳堂版《牡丹亭》作為針對精英階層的高端商務演出,在演出前還可以先享用一頓精緻的“牡丹宴”。

最高12000元,最低也要580元的票價,曾讓古糧倉置身輿論的漩渦——“利用崑曲賺錢”、“門檻太高,把崑曲束之高閣”……王翔説,其實這是很普通的商業運作,古糧倉只有60個座位,價格不高根本不可能實現良性運轉。

“在600年的糧倉看600年的崑曲”的廣告吸引了很多人。事實證明,王翔的點找得很準,這裡的演出很快成為城中雅事,許多企業都在這裡接待商務客戶。2008年,北京幾乎所有的金融機構都在這裡包過場,最好的時候一週能有6場演出。受威尼斯孔子學院之邀,今年6月《牡丹亭》還將前往義大利四個城市巡演,演出地點都頗為講究,不是在威尼斯的運河邊,就是在都靈的15世紀古建築裏。

廳堂版《牡丹亭》的成功,也讓漸漸淡出唱片市場的普羅之聲尋找到了新的發展方向,將重點傾斜到文化演出。他們開始複製糧倉模式,繼續“掐尖兒”,培養新的品牌。

今年普羅文化將在正乙祠戲樓推出面向旅遊市場的京劇專場“梅蘭芳華”,每晚演出梅派經典摺子戲。此外,他們還計劃再造一個“老裕泰茶樓”常年演出京味兒話劇《茶館》。近期他們推出的崑曲《憐香伴》也將變成“廳堂版”與《牡丹亭》交替在糧倉演出。

“每一個商業項目都有一個文化出發點,才有未來和恒久的生命力。文化前瞻是文化類商業項目成功的基本保證。”雖然是個生意人,但王翔認為文化生意還是有所不同。

也有許多地方邀請王翔為他們打造類似的駐場演出,但都被他一一婉拒。他説,演出類項目需要團隊持久創作,而不是簡單複製。他希望自己的項目能處在自己的控制範圍之內,如果在陜西、四川等地演出就很難控制,無法保證品質。而且,外地也不太可能有北京這樣的文化消費能力,很難走遠。

記者 牛春梅

刺兒

不具備複製價值

古遺址的皇家糧倉與百戲之祖的經典崑曲結合,讓物質文化遺産與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光輝互相呼應,廳堂版崑曲《牡丹亭》用高端的商業定位創新其商業模式,獲得一定的市場成功。但廳堂版《牡丹亭》只是個別成功的案例,不具備複製價值,也不是文化産業的商業模式,它只是用文化作為商業增加傳統餐飲業的附加值。文化産業的本質特徵是規模化經營,要創造具有智慧財産權的符號價值,要面向大眾市場,這一點廳堂版《牡丹亭》顯然很難做到。

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副院長

向勇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