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多項藝術主題活動啟動 大劇院歌劇節持續升溫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19 14:15:47 | 文章來源: 搜狐娛樂

多項藝術主題活動啟動 大劇院歌劇節持續升溫
國家大劇院歌劇節海報

2010年4月16日,“國家大劇院歌劇節·2010”迎來了第一個主題觀摩日。國家大劇院內,3000名公眾領略歌劇的魅力。劇院外,藝術主題活動走進校園,與北京大學的同學們親密接觸。可以説,歌劇這門“皇冠藝術”正在被越來越多人了解和喜愛。國家大劇院歌劇節對歌劇藝術成規模的展示、推廣、普及、交流,也無疑為這股熱潮再添動力。

普及活動助陣觀摩 80天每天4場活動

從4月16日到7月4日的歌劇節主題觀摩,除延續去年的相關活動,還將以往需要單獨購票的藝術普及教育活動納入其中,10場展覽、23場歌劇電影放映、50多場講座、255場公共空間歌劇表演,80天平均每天4場活動,“觀、聽、唱、賞、學、遊、購”一條龍歌劇體驗,讓觀摩大大增值。

4月16日,花瓣廳、第五空間舞臺、西咖啡廳的公共空間演出成為了遊客的最愛。當天下午,大劇院原創歌劇《西施》中伍子胥的扮演者、中央歌劇院男低音歌唱家關致京,在排練之餘來到花瓣廳,攜手女高音歌唱家劉璐萱帶來歌劇《西施》、《賈尼·斯基基》中的經典咏嘆調,併為大家講解了許多歌劇知識, “唱”“講”結合的方式讓觀眾對歌劇立刻有了深入認識。興之所至,關致京還現場邀請一位大學生走上前臺、教他歌劇《愛之甘醇》中的著名咏嘆調《偷灑一滴淚》。而帶著在場所有觀眾演唱歌劇《江姐》中的經典唱段《紅梅讚》,更是掀起現場的一輪高潮。

有“古典音樂榮寶齋”之稱的藝術資料中心,歌劇節期間將對所有遊客開放,5000多種中外文圖書期刊、20000多張唱片、2000多部樂譜,讓音樂發燒友們大開眼界。定於每週二、週五下午舉辦的“歌劇欣賞會”,在這天播放了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的紀錄片,大劇院還請到中央音樂學院檀革勝老師,為觀眾介紹威爾第的經典劇目和其獨具魅力的音樂風格。

此外,大劇院西展廳、歌劇院環廊、現代藝術館、資料中心環廊的“國家大劇院原創與製作劇目展”、“歌劇節劇目展”、“世界著名歌劇節巡禮展”等展覽,以大量歌劇角色服裝、樂譜手稿、海報和多媒體演示,從不同角度展示著歌劇藝術的魅力。西咖啡廳還專門佈置了一架價值昂貴的蓓森朵夫鋼琴和一組歐式傢具,為遊客還原出19世紀歐洲貴族舉辦歌劇沙龍的場地。

每個週末,觀眾還可免費參與“經典藝術講堂”及“走進唱片裏的世界”藝術講座、沙龍中,與著名編劇鄒靜之、歌唱家馬秋華、樂評人陳立等,面對面對話交流。

主題觀摩期間,國家大劇院將舉辦抽獎活動,每週從參觀遊客中抽出60名幸運兒,每人可贏取兩張大劇院歌劇節演出票或一份紀念品。

觀摩活動大大增值,票價卻仍“親民”。40元/人的觀摩票,通過國家大劇院官網預訂僅需30元/人。而為方便廣大公眾參與,國家大劇院還推出了兩類家庭套票:A類55元/張,每票同時許進一名成人及一名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B類85元/張,每票同時許進二名成人及一名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與此同時,半價票政策不變。

據國家大劇院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已有15000余名遊客預訂歌劇節主題觀摩。

藝術課程走進北大 1500學生共參與

為滿足不同層次觀眾的需要,國家大劇院還準備了不同的“歌劇套餐”。對於之前沒有接觸或很少接觸的入門級觀眾,可以參與到包括藝術普及講座、藝術訓練課、觀看公開排練的“歌劇你和我”系列活動,系統、由淺入深地了解和學習歌劇;對於發燒友級別的歌劇迷,則可以在“歌劇愛好者沙龍”中和藝術家近距離接觸。

為讓年輕人了解歌劇,“歌劇你和我”第一階段活動選擇了走進北京大學,青年學子們反響踴躍,共有1500人次參與到“歌劇你和我”的5場活動中。4月16日晚,300多名同學便在北京大學百週年紀念講堂多功能廳的“你也能唱咏嘆調”訓練課中,跟隨聲樂教師田志強、韓曉鵬學習歌劇的演唱。2個小時前還是唱歌跑掉的宅男,2個小時後便能高聲唱出《卡門》,北大同學們的學習勁頭讓韓曉鵬也大吃一驚,“北大的同學們很活躍,本來考慮到他們對歌劇、對聲樂的了解還很模糊今天只進行簡單的基礎發聲訓練,沒想到他們對歌劇這麼有熱情,我們臨時加了很多教學內容。”

與此同時,國家大劇院歌劇愛好者公開招募已正式啟動。通過大劇院官方網站報名,歌劇迷們將在每週五晚,與歌劇《卡門》、《賈尼·斯基基》、《奧涅金》的主演主創們分享從事歌劇藝術的感受,完整感受歌劇藝術的獨特魅力,還有機會在大師的指導下演唱《祝酒歌》、《今夜無人入睡》等經典唱段,挑戰High C音高的酣暢快感,釋懷心靈深處的歌劇情結。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