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白玉蘭獎”20年 托起好演員救活危劇種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08 09:31:05 | 文章來源: 新民晚報·新民網

周妙利表演的越劇《沁公主》

范紅霞表演的婺劇《碧桃花·提牢》 胡曉芒

第20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獲獎演員名單將於今晚揭曉,昨晚先於藝海劇院舉行了獲獎演員展演。開場戲是“地方戲曲聯唱”,一口氣串起了越劇、婺劇、淮劇、川劇、絲弦戲等數個地方劇種。20年來,上海的“白玉蘭獎”對全國各地的地方戲曲及演員的支援力度之大,不僅減緩了戲曲的式微之勢,而且使劇團“復蘇”,甚至挽救了若干劇種。“白玉蘭獎”實現了“提攜新人、催生大家”的宗旨,與“梅花獎”一起,成為一南一北兩朵標誌性的戲劇奇葩。

表彰人才帶動整體

戲曲是活在人身上的藝術,藝人的斷層基本與劇種的斷層同步。“白玉蘭”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胡曉軍透露,在20年前“白玉蘭”誕生之初,發起者就一致認為:“評戲可以齣戲,評人能夠出人”,即通過表彰表演藝術人才,來牽引、帶動戲劇的整體。

黑龍江龍江劇演員白淑賢,以一齣《荒唐寶玉》榮獲第3屆“白玉蘭”主角獎,隨即成為龍江劇的扛旗人。河南豫劇小生賈文龍,以一齣《村官李天成》紅遍上海,成為第15屆“白玉蘭”主角獎獲得者,繼而成為豫劇代表人物之一。戲劇演員個人的成功還有助於推進戲曲劇種的復興。雲南省玉溪市滇劇團演員馮咏梅于1999年憑《京娘》一劇獲得主角獎,隨即升任副團長,並成為市人大代表,在參政議政中力推滇劇藝術振興。山西省太原市實驗晉劇院女老生謝濤2005年攜晉劇《范進中舉》首次來滬演出,高票獲獎。她感慨道:“不去上海,我們晉劇或許還蝸居在山西呢!”隨後她獲得太原市表彰,潛心創作了《傅山進京》等力作,使晉劇進一步贏得全國影響。

大小劇種一視同仁

“白玉蘭”香飄在外,更多地方劇團聞香而來。安徽的黃梅戲,山東的呂劇、五音戲,河南的越調、豫劇,吉林的吉劇,江蘇的揚劇、錫劇、淮劇,廣東的潮劇、粵劇,浙江的甬劇、紹劇、姚劇,福建的梨園戲、閩劇,河北的唐劇,山西的蒲劇、晉劇,廣西的彩調劇等劇種的優秀演員紛紛前來參賽。

胡曉軍介紹,評獎時確立“三公”“四平”框架。“三公”即“公開、公平、公正”。“四平”即“四個平等競爭”:上海演員與外地演員平等競爭,著名演員與不知名演員平等競爭,全國性大劇種與地方小劇種平等競爭,國家大劇院與地方小劇團平等競爭。評委不考慮參評演員的行當、流派、風格、門戶,純粹以藝術素養、舞臺發揮為唯一依據。

敞開大門分文不取

目前全國藝術類獎項評選大多收取報名費,令來自一些窮鄉僻壤、經濟拮據的劇院和演員望而生畏——而他們往往保持著最純樸的地方劇種本質。“白玉蘭獎”的不收費原則,為貧困地區戲曲院團和演員的申報“托了底”。

“白玉蘭”保持“冰清玉潔”。不僅比賽不收費,評委也不收禮,只收院團提供的評委觀摩票。在黃佐臨、袁雪芬兩任前主任的大力倡導、身體力行和嚴格要求之下,“送禮不要”“請客不到”已成為評獎過程中的傳統。

地方戲曲獲得傾斜

這些舉措,使得“白玉蘭”無形中對地方戲曲演員産生了傾斜。據統計,已評選出的19屆“白玉蘭獎”共推出獲獎演員391人次(不含育人獎和集體獎),在獲獎的戲曲演員中,京昆演員92人次,佔38.3%;地方戲曲演員148人次,佔61.7%。地方戲曲獲獎人次總數與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等非戲曲類獲獎演員的人次總數基本持平。

地方戲曲演員的才華在“白玉蘭”的舞臺上得到了充分展示,進而打出了劇種聲譽,改善了劇團、劇種在當地的生存狀態。雲南玉溪市滇劇團團長李鐘發體會頗深:“我們的滇劇《西施夢》獲得了第18屆白玉蘭集體榮譽獎,為地方弱小劇種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前進的動力。” 本報記者 朱光

相關連結地方劇種迅速式微現狀

據《夕陽回望——稀有劇種的命運與前景》一書作者傅謹透露,上世紀50年代全國有368個劇種,80年代初減少為317個,2005年僅剩267個。據專家調研後判斷,這200多個劇種“僅有60至80個還能保持經常性演出,擁有較穩定的觀眾群”“這就意味著,只有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劇種活得還算正常”。

傳統戲曲迅速式微的原因複雜多樣。商品經濟潮流下,院團縮編、戲院拆除。看電視等新型娛樂形態産生,讓全國觀眾習慣了“不出門、不買票”看戲。此外,傳統文化的流失,使得目前的社會中堅和青少年缺乏對戲曲的熟悉度。加之,在農耕文化中産生的戲曲本身也很難適應工業文化的節奏。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