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曾
人類從混沌未開的、茹血餐膚的荒蠻時代到後工業化、訊息時代,只經歷了幾千年,而從猿到人則據達爾文講經歷了一千萬年。人類的所謂“文明史”這一詞則有修訂之必要,“人類的文明野蠻史”則包括了全部的歷史內容,直到今天依然適用。人類本性中的人性和獸性是大造所賦予的並列存在。人類的歷史干戈相對的悲劇永遠多於玉帛相贈的喜劇,即使在玉帛相贈的時節,諸君切莫誤解為真正的肝膽相照,這其間照樣有虛與委蛇和陰詐計算,笑裏藏刀。
談到收藏,有屬於人類大群體的(國家或民族),譬如古亞述城、古羅馬城、古希臘城、古巴比倫城、古長安城,你能找到一些殘垣頹壁秦磚漢瓦;有屬於人類個人的私藏(從帝王將相到平民百姓)譬如一片貝葉經、一部手書的精品,這也只是人類歷史殘存的吉光片羽。天下第一等的東西,收藏在帝王之家,三希堂是乾隆所藏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的處所。而平民想收藏一件這樣的東西如張伯駒所藏的陸機《平復帖》,則必須傾家蕩産。當人類破壞文明時,其速度真是迅雷不及掩耳,而當千百年後人類悟到其珍貴的時候重新蒐集則是何其艱難。失去之後才知道事物之可貴,這不只可驗于美好的愛情,也可驗于對文物的收藏。
“甚愛必大費”(《老子·第四十四章》)如前所舉張伯駒先生,然而,他“費”得高尚,把《平復帖》奉獻給了故宮。有的則費得淫逸無度,幽昧以眩矅。宋徽宗可以傾一國之力採集花石綱;宋高宗則蒐集天下米字。“多藏必厚亡”(《老子·第四十四章》)用於他們身上最是合適。米字至今寥落,可以相信大部分是焚于戰爭中的一把火,以至今天我們會花費幾千萬從日本買回一卷贗品《研山銘》(詳考見本人《塵埃洗盡辨媸妍》一文)。王愷、石崇、賈似道、和珅的收藏今安在哉?從唐太宗到武則天搜盡天下王羲之字,今安在哉?最大的收藏家無過於帝王將相、世家大族,而他們最容易遇到兵燹,血和火可以銷毀一切,使多少人類最精貴的文物光沉響絕、熏歇燼滅。《石渠寶笈》所載有多少還在人間?有興趣的人可以寫一本數百萬字的《收藏慘史》。
人們極容易把收藏和聚斂、貪婪、金錢聯繫起來。而的確這條收藏之路從遠古延伸到現在。這就是我今天要為“收藏”正名的原因,引一句《三國志》劉備的話:“欲信大義于天下”。
什麼是收藏之大義?收藏家務必在下手之前慎思之。孔子有雲:“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第十四》),望文生義的先生會以為:怎麼?孔子太自私了,為什麼“為己”?這真是天大的誤解。“為己之學”一直是儒家最重要的學習宗旨,這和孟子批評楊朱之學“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正相反,在儒學的“修、齊、治、平”的理論大綱中,“修”字就是為己。屈原“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離騷》)就是為己,倘有一人,自己修為都不夠,還能齊家,還能治國、平天下嗎?“為己”的終極目標是“利他”,是儒家的普世價值。收藏家的眼光如果只囿于個人的慾望,那他不是收藏家,只是聚斂者。“常善救物,故無棄物”(《老子·第二十七章》)這是收藏家的天賦使命,你們是人類物質文化遺産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呵護者、守望者。因為有了你們,使人類殘留的吉光片羽,得以在新世放出潛藏的輝煌。倘不是羅振玉、董作賓、劉鐵雲對殘甲斷骨的收藏,就沒有王國維的《殷周制度論》、《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沒有郭沫若的《青銅時代》、《十批判書》,而殷商的歷史至今可能還是一片漆黑。不要輕視任何微末的收藏,也許人類早已沉埋了千百年的變化滄桑會豁然大朗。
收藏家甚至應有宗教的情緒,佛家所諄諄告誡的“貪、嗔、癡”三病,也正是收藏家應時時以此為詬病自警。收藏而至於“貪”,可謂格調不高;至於“嗔”則會遠離“無漏”,而陷入“有漏皆苦”的根本煩惱。“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老子·第十三章》)。在我之手與在他人之手,茍皆有對人類的愛心,那就沒有區別,收藏會成為一種至樂。至於“癡“,則是一種心理學上的病變,《紅樓夢》中有一位收藏扇子的石呆子,賈赦掠其扇,石呆子憂憤而死。賈赦固然可惡之極,石呆子也不亦過乎?這是一種痛苦的收藏。將心靈陷入“我執”與“法執”的地獄。
“為而不爭”(《老子·第八十一章》)是藏家的美德,“物欲”則是藏家之大敵。蘇格拉底有雲:“要體面地拒絕慾望”(《柏拉圖全集》),這當然是先哲的自我警言,何嘗不是收藏家的座右銘。收藏家應為天下藏,為韆鞦萬代藏,而不為私欲藏,這是一種何等高貴而典雅的品質。陳介祺所藏毛公鼎,非陳氏如炬之目予以辨識,那麼,也許今天早己零落為泥化為塵。雖幾經轉折今天這件重器藏于台灣故宮博物院,真是稀世之寶,不可以金錢計其價。
拒絕金錢對收藏的腐蝕,則是收藏家們的另一天賦使命。要抵制拍賣場的一聲錘響所煽動的群體盲動情緒。拍賣場的主事者,正應是眼光銳利而德高望重者,定以適當價格為上線和下線,才是拍賣的本份。平生最厭聽者為拍賣場上充滿虛榮的呼價和掌聲。更可恥者為拍賣前稱“勢在必得”,這無疑是命拍賣方找托哄抬,國家的損失在所不計,這可以《圓明園》兩個獸首的購回,為典型一例。
和金錢靠得太近,則與收藏家之大義其去益遠,跟蹤而來的是審美境界的消遁。
有大境界,方有大收藏;(不是體積,小至一張郵票、稅票亦是也)而大收藏不以大價錢為目標,於是,我們能到達“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第四十四章》)的美妙的境域。
收藏界將成為高士的沙龍、平民的欣慰,再見不到貪婪的眼神,見不到拍賣場的虛榮,見不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陽貨》)的姦佞之徒于收藏界上下其手。
那麼,文明的收藏、文化的收藏將成為世界的主流,這是一個和諧的世界不可或缺的事業和愛好,是所有收藏家崇高而永恒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