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滄桑留存的老照片好比陳釀老酒,正在散發陣陣清香。如今,圖書出版、影像論壇、拍賣市場越來越多地出現了老照片的身影。據記者了解,與民間的熱潮相比,公共機構所藏的影像資源大多處於“養在深閨無人識”狀態。
除滿足人們的懷舊慾望,塵封已久的老照片的史料價值已越來越受到重視。出版、拍賣、收藏……老照片資源開發在商業潮流中甚至被看成是圖片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日,記者採訪了部分出版人、收藏家和影像學者,他們分別從各自視角解讀了當下的“老照片”現象。
從“出版熱”到“收藏熱”
説起老照片,不能不説《老照片》,一套連續出版了近15年的叢書。由於它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國人的閱讀習慣,業內媒體相繼將其評為“新中國出版業50件大事”、“新中國60年60本書”等。《老照片》誕生之前,老照片收藏還是一片空白。出版人馮克力1995年開始創辦《老照片》,並於次年正式推出。它剛一問世,就出現數次增印。“從那以後,和老照片有關的圖書開始鋪天蓋地。短短三四年,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等公共機構中沉睡多年的老照片開始重見天日。”馮克力告訴記者。
老照片出版為何會火?馮克力説,一方面老照片有商業開發價值,此類書刊在出版界正好是一個空白;另一方面該書首次將照片作為主要敘事元素,私人化讀史的呈現方式在讀者中産生共鳴。由於出版利益和閱讀慾望的驅動,社會上蒐羅老照片的積極性受到激發,步《老照片》後塵的出版物開始扎堆出現。馮克力説,當初的出版熱對老照片是一次廣泛傳播,也催生了後來的收藏風潮。
果然,此後國內老照片拍賣日趨升溫,一張或一組照片拍到幾萬元、十幾萬元,乃至幾十萬元的情況屢見不鮮。2009年至2010年,老照片收藏和拍賣似乎歸於平淡。但知名老照片收藏家仝冰雪卻認為,經過數年升溫,老照片收藏市場趨於理性,藏家已不輕易出手,並不是説收藏熱已經過去。相反,這種熱潮一直呈升溫狀態。“相比國外照片拍賣幾十年的歷史,老照片收藏在國內仍屬冷門。華辰、海王村等少數拍賣公司推出過專場拍賣,多數拍賣會將其放在古籍善本專場。”仝冰雪説,藏品價值認識模糊,拍賣價格判斷標準不清,投機行為時有發生,老照片拍賣還沒有形成成熟的體系。
公共藏品仍然“養在深閨”
老照片熱,吹皺了民間收藏的一池春水。與之相伴,各種形式的民間攝影博物館紛紛出現,一些商業網站也推出老照片頻道,在網路平臺上展覽、推介各種歷史影像。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些資源與公共機構藏品相比,是“小巫見大巫”。更多藏品堆在公共機構的庫房中,“養在深閨人未識”,應有的文獻價值沒有得到發揮。
10多年前,馮克力曾懷揣一紙“徵稿啟事”走街串巷,造訪一些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多次吃了閉門羹。對方要麼索要介紹信,要麼一句“館藏照片,係屬保密,恕不開放”,將人拒之門外。
仝冰雪表示,傳播是收藏的終極目的,但不少公共收藏機構未能充分認識到這一點。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顧錚對此表示贊同:“由於受到各種因素的衝擊,老照片在民間存有量並不多,最大規模的老照片保存在公共機構。老照片本身應該成為研究社會史、攝影史、攝影社會史等的重要史料。公私資源應該一起構成有攝影術以來的有關中國社 會生活的歷史記憶。”
據了解,國外多數文博機構會頻繁地舉辦原版老照片現場展覽。除此之外,幾乎所有館藏照片經掃描後都會放到網上,供讀者查閱、欣賞。而國內機構在開放老照片資源方面似乎存在觀念上的誤區。
目前中國早期的攝影史料十分匱乏,本土攝影師的作品又多為私人物品,進入市場的數量非常少。“私人影像拿到公共平臺上來欣賞、研究、展覽,將構成我們民族的一種文化記憶。但社會上對此缺少認知,很少有人輕易拿出來。”仝冰雪説。
隨著歷史影像的價值逐漸被發掘出來,一些文博機構對其認知度開始提高,一些公共機構已經啟動了部分收藏和研究項目。長期從事古舊照片蒐集和整理的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劉忠民介紹説,國家圖書館自2005年起將老照片的採集範圍擴大到拍賣行。在國圖網站推出的特色資源“前塵舊影”中,部分歷史影像已經通過數字化呈現給讀者。為了全面系統收藏老照片這一特色文獻,國家圖書館不久前開始在世界範圍內徵集“全球華人歷史原版老照片”。上海圖書館2008年舉辦了題為“真影留蹤”的館藏曆史原照展,近年來又在網站上推出上海年華系列“抗戰圖片庫”“圖片上海”等歷史影像專題。
仝冰雪認為,公共機構逐漸重視老照片資源的開發和研究,要歸功於收藏市場的拉動。他建議,中國影像史之所以遲遲未能成型,乃因缺乏原始資料的整理。對於公共機構和專業人士來説,應該儘快把研究和收藏結合起來,完成中國攝影發展史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