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山東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評選‎

“山東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評選‎

時間: 2011-02-01 18:54:48 | 來源: 齊魯晚報
收藏 >

陳洪綬人物圖卷

作者陳洪綬,浙江諸暨人,字章侯,號老蓮。明亡後,又號悔遲、老遲,曾剃髮出家。陳洪綬最突出的成就是人物畫,尤以繡像插圖影響最大。他的人物畫多取材于歷史故事,借古喻今,寄託情懷。陳洪綬早期人物畫線條多用遊絲描,筆法細圓並參有方折,中期的作品用線趨於圓整,減少了方折變化,仕女造型線條細勻,形態豐滿,唐韻猶存。

陳洪綬在山水畫、花鳥畫以及書法上都有非凡的建樹,對“揚州八怪”、“海派”及近現代的畫家有深刻的影響。明代畫壇,有“南陳北崔”之説,南即陳洪綬。中國人物畫由中古向近代的艱難轉型的畫家中,陳洪綬是其中翹楚。

東魏蟬冠菩薩像

菩薩像雕刻精細,形態優美,裝飾華麗。尤其是菩薩冠上蟬紋裝飾,十分罕見,在早期佛教造像中僅見兩例,這應當是文獻中提到的“蟬冠”,為世俗高官貴族所佩戴。佛教蟬冠應取起蟬能蛻殼復活之意,象徵佛教輪迴的觀念。

1976年,蟬冠菩薩像出土于山東省博興縣著名的龍華寺遺址,1994年被盜,1997年在日本美秀博物館公開展出,2008年日本美秀博物館將蟬冠菩薩像無償送還山東,入藏山東博物館。

北魏正光六年賈智淵造像

因在造像上刻寫“賈智淵妻張寶珠等”題名,故命名為“賈智淵造像”。賈氏家族是北朝時期的名門望族,造像的捐助隊伍龐大、活動經費充足,因此該三尊造像體量大,雕刻精緻,遠非一般造像所能企及,是山東現存北魏時期最傑出的藝術品之一。

1918年,賈智淵造像出土于山東青州西王孔莊古廟中,一位日本古玩商曾以10萬銀元從當地購得此像,後當地官員出面干涉,日商未能將其運走,並放置縣金石陳列室,1953年移至山東博物館。

麃孝禹碑

刻于西漢河平三年(西元前26年),清同治九年(西元1870年)發現于山東費縣平邑集南,即今平邑縣。

碑首陰線刻鳳凰畫像,碑身刻兩行字,其風格遒勁蒼古,可為古隸代表,是目前我國境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漢代碑刻。

東平墓室壁畫

2007年10月在山東省東平縣出土的彩繪壁畫是山東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內容最豐富、藝術水準最高的漢代壁畫,在全國極為罕見。

該壁畫以薄薄的白灰作底,其上繪製星象、人物、建築、走獸等,尤其是勾連開闔的雲氣紋和身穿短褐、肌肉張揚的武士,鬚髮、衣物皆細緻入微,開魏晉繪畫之先河,其畫面線條率性流暢,色彩鮮艷奪目,人物造型生動、面部表情豐富,反映出漢代高超的繪畫藝術。無論是在保存情況、壁畫內容還是在繪畫史上的地位各方面,東平墓室壁畫都堪稱國寶。

沂源猿人頭蓋骨化石

沂源猿人頭蓋骨化石呈淺棕色,骨壁較厚,前上部圓枕粗壯。發現于沂源縣魯山鎮騎子鞍山。經專家鑒定,確係舊石器時代,也就是距今40萬年至50萬年前的猿人化石,與舉世聞名的“北京猿人”處於同一時代,並在考古史料中將其命名為“沂源猿人”。

“沂源猿人”是最早的山東人,也是黃河中下游地區最早的古人類。“沂源猿人”的發現是我國古人類考古史上的又一重大成果,在山東省是第一次。

巨型山東龍化石骨架

巨型山東龍化石長14米,高8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高大的鴨嘴龍化石。

巨型山東龍屬於恐龍類中的鳥臀目恐龍。特點是嘴寬而扁,很像鴨喙。頭骨長,頂面較平,頭後部較寬,齒骨牙列較長,有六十個齒溝。以兩腿行走,前肢相對較小,後肢粗壯,趾間有蹼,並有一條很長的大尾巴。一般認為它是以蕨類植物為食,也有少數研究恐龍的學者推測,它是一種雜食性的恐龍。

開顱術頭蓋骨

2001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韓康信在整理鑒定廣饒縣傅家大汶口文化遺址人骨標本時,發現在編號為M392墓的墓主顱骨右側頂骨的靠後部有一直徑為31毫米×25毫米的近圓形顱骨缺損,推測墓主生前曾施行過開顱手術。

專家鑒定委員會檢查分析認定,392號墓墓主顱骨的近圓形缺損係人工開顱手術所致。此缺損邊緣的斷面呈光滑均勻的圓形弧狀,應是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開顱手術成功的實例,是我國史前考古研究的一項重大成果。

比我國以前在青海發現的開顱手術實例提前了1000年之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