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伴隨著文化修養和藝術鑒賞水準的提高,中國的民間收藏蓬勃興起,正確看待民間收藏的價值,將其與官方的收藏有機結合,並實現優勢互補,對促進中國文物和藝術品收藏領域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年前,一個清乾隆年間製造的粉彩鏤空瓷瓶在倫敦被一名中國收藏家以5160萬英鎊(約合5.5億元人民幣)拍走,刷新了中國藝術品拍賣價格的最高紀錄,同時也讓世界見證了中國民間收藏界巨大的購買力和對藝術收藏的熱情。
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載體之一,民間收藏為我們搶救、保護了很多藝術珍品。從歷史上來看,中國的古董文物絕大部分時間都是被民間收藏的。以《富春山居圖》為例,從1350年黃公望完成畫作至今的660年間,前半部分《無用師卷》400年都是在民間輾轉收藏的,到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才被清政府的“內府”收購,而後半卷《剩山圖》直至上個世紀50年代才由政府收藏。同樣在中國享有很高知名度的《清明上河圖》,前710年都被民間收藏,只有後面的190年才由政府收藏。
從收藏數量上看,目前中國的民間收藏家、收藏愛好者已經超過9000萬人,按照每人一件收藏品計算,民間收藏的數量也已遠遠超過博物館收藏2400萬件(可移動文物)的數量。
另外,從收藏品質上看,近年來不少以前民間私藏的珍品紛紛涌現,不乏許多官辦博物館裏所沒有的稀世珍寶。由此可見,發揚民間收藏對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意義重大。
最後,從投資回報率看,自2004年以來,中國古玩藝術品收藏投資年回報率已超過股票和房地産,吸引了大量的民間資本。隨著我國民間收藏文化的逐步升溫,未來還將會有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其價值不可估量。
因此,無論從數量、品質,還是交易額及投資回報率來看,民間藝術品收藏都是一個潛在的巨大投資市場,不容小視,不可低估。
(作者係北京大學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