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語言—精神的鑒賞
兩千多年前先秦古籍《考工記》就強調工藝品應“材美工巧”,因此好的玉雕作品既要充分突出玉雕的材質美,還要運用玉雕技藝和設計理念表達和強化玉雕的美學價值。玉雕除必須強調材質美外,其形式美和內容的深邃也是絕不可忽視的。作品的形式和內容共同傳達著作品的思想,傳遞著作者精神層面的思考和體會,表達著作者對審美的感受。
1、形式
作為造型藝術,玉雕特別強調服從形式美的規律,注重表現。其表現形式主要有圓雕和浮雕。圓雕是在實際存在的空間通過體、面、線等造型手段表現玉質和作品的題材。圓雕可通過體量表現氣勢,通過面的起伏和線的變化表現細節,通過線條約束外形,突出輪廓。觀者可環繞圓雕作品從任何角度欣賞。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的立體形象,利用透視、錯覺、實影造成較為虛擬的空間效果,可以表現錯綜複雜的場景。圓雕和浮雕經常同時出現在同一件玉雕作品上,兩種表現形式相互襯托,穿插運用。
從玉雕作品的表現題材上,通常將其分為山子、器皿、人物、花鳥等,從工藝的角度其鑒賞和評價原則不盡相同。這種分類方式具有技藝上的專業性,也較好地抓住了作品的形式特點。然而作品的題材範圍是十分廣泛的,表現題材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存在不斷變化發展的趨勢,因此必須借鑒藝術學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理論,從各種不盡相同的玉雕作品中,對審美元素進行分解和概括,才能真正領悟玉雕作品的鑒賞和評價要領。根據玉雕作品的形式鑒賞特點和重點,可以將其簡單歸為具象玉雕、裝飾玉雕和抽象玉雕三大類。當然,對這種劃分的理解不能過分教條,這種分類並不絕對和截然,比如具象玉雕和抽象玉雕都有裝飾功能;而裝飾玉雕又往往採取了不同的具象組合和抽象紋飾突出主題並強化裝飾效果;抽象玉雕一定是對某種客觀具象事物的抽象表現,其表現形式一定具有某種裝飾效果。
具象玉雕是以客觀事物為藍本,對其外觀、神情、動態、性格等進行再現。再現並非只是簡單的複製和模倣,而應抓住特點,表現更深的意境,以有形表現無形,調動觀眾的想像和聯想,從而達到藝術效果。如玉雕動物、植物、人物等除要準確刻畫其外觀外,還要通過凝固的瞬間形象傳遞其動感、神態、思想和性格等資訊。具象玉雕的鑒賞要點在於是否準確、生動、自然、傳神。
裝飾玉雕是基於客觀事物,但通過概括、誇張、提煉等手法表現美學裝飾價值,注重觀者對美的體驗和享受。如玉雕畫、屏風、玉雕山子、器皿等,創作題材可以較為廣泛。裝飾玉雕的鑒賞要點不是在於真實,而是在於是否具有美感,是否符合形式美法則,如對稱均衡,調和對比,節奏韻律,多樣統一等。
抽象玉雕通常是直接表現本質和內在結構,以點、線、面表現時空的節奏和韻律,追求時空的相對統一,表現人類思想的複雜和精華,注重思想性和藝術性。由於材質特點和傳統的影響,真正意義上的抽象玉雕實體在中國玉雕作品中較少見,但抽象紋飾比比皆是,如渦紋、饕餮、盤長、太極圖等。隨著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和鑒賞能力的提高,相信抽象玉雕在中國一定會誕生出自己的鑒賞群體。抽象玉雕的鑒賞要點在於是否能調動觀者的情緒,産生豐富的聯想和強烈的共鳴和認同。
2、內容
玉雕作品的內容主要是指題材、主題思想、人物 、環境、情節等的綜合,是通過形式表達出來的。相對於形式,內容通常可以通過作品標題或語言文字加以描述和表達。玉雕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有機體,既相互影響又相對獨立。例如作品形式本身就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這種審美體驗更側重於情感。作品一旦完成,其形式就已固定不變,而內容卻會因觀者的不同而不同。內容的發掘一方面依賴於創作者的學識和才能,另一方面則依賴於觀者本身的鑒賞水準。玉雕作品的內容通常看似簡單、通俗,但經過充分挖掘後卻往往發現其立意深遠、內涵豐富。雖然近年來業內也出現了一些嘲諷和警示內容的作品,但大多數玉雕作品的內容都是從積極的角度借古喻今,歌頌美好的事物,表現幸福的生活。
要將天然玉材變成具有一定形式和內容的可視玉雕作品,當然離不開玉雕製作技藝和技巧。熟能生巧,巧能化腐朽為神奇。優秀作品一定凝結了優秀的技藝,而過分的技藝賣弄也會通過作品表現出來,以致弄巧成拙。在《清高宗禦制詩文全集》中,清高宗乾隆為玉而題作的詩文超過830篇,除稱讚、欣賞、感嘆外,這位玉癡皇帝還明確表達了對玉雕作品的審美觀:如“吳中玉工愛惜玉材,每就其形似制為新樣,以質重可獲厚利,意謂見巧而轉近於俗”、“多加刻鏤不免失之機巧”…….。這些話既表明不能完全就材保料,也明確地表達出對過份追求工細的反感。
玉雕作品形式和內容的統一構成了作品的語言,無聲地表達著作者的意圖。作為中華文明載體之一的玉雕作品,在長期實踐中形成 了一種審美理想境界——意境。玉雕作品的藝術審美十分講究意境。意境是中國古典傳統美學的一個重要範疇,是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意境中既有作者的情,又有從現實中昇華的景,還有內在含蓄、意味深長的意。對意境的認識和充分理解需要豐富的歷史知識和生活閱歷,需要有較高的審美素養和藝術修養。真正的鑒賞家和藝術家往往集于一身。例如徐悲鴻在其“專長”一欄中僅寫到:“會看畫的好壞”。因此對玉雕作品鑒賞和評價的認識存在一個過程,對玉雕作品鑒賞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並非一日之功。
藝術鑒賞與藝術評論
從經濟學供需平衡的角度分析,玉雕創作者製造和提供美,而觀眾需求美,接受美。只有觀眾的鑒賞能力提高,美的需求提高,才能真正刺激更多的好作品的誕生,充分體現出作品的藝術價值,實現作品的經濟價值。玉雕作品只有通過鑒賞才能最終實現其審美價值,通過評論才能最終體現和提升其審美價值。
對玉雕作品的藝術鑒賞根植于材質和外觀形式的評價,根植于對作品內容的理解。鑒賞活動是一個高級的、複雜的審美再創造過程。在鑒賞過程中同樣適用於許多心理學規律,如多樣性和一致性,保守性與變異性等。這一階段的審美思想活動主要有聯想、想像、情感體驗、理解等。經過一系列的思想活動,玉雕作品的觀眾通過感知、認同、欣賞等情感體驗達到頓悟、共鳴等精神昇華。鑒賞者的生活經驗越豐富,認識能力越深刻,對相似題材和作品表達含義的背景知識越了解,其鑒賞能力就越高。
玉雕作品的藝術評論是藝術鑒賞的另一個層面,藝術評論是通過鑒賞活動後産生的既帶有評論者個人觀點,又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文字或非文字評價。最為系統的玉雕作品的評論當屬清高宗乾隆,在他的詩中對玉質、玉工等有煲有貶,其明確的審美態度對當時的玉雕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評論一定是在鑒賞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對作品進行細緻分析後作出的結論。通過評論一方面可以幫助其他觀者更好地鑒賞玉雕作品、提高鑒賞能力並引導審美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對作品的創作者産生有效的資訊反饋,促進更多優秀作品的産生和發展。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倪東方就曾説:“我的心注意聽的不是讚歌,而應該是他們所評論的低聲細語,從這方面吸收外來營養,來充實自己的創作能力” 。
評論應觀點清晰,態度明確,有褒有貶,有理解有剝析,決不是個人情緒的發泄,更不是蓄意炒作和惡意中傷。鑒賞玉雕的主要目的是能夠讓觀者從作品中體會造物主的神奇以及作者的苦心,充分發掘其藝術性從而領悟人生哲理,得到精神昇華,因此一個公正的玉雕評論者的出發點應該是善良的、積極的、無私的。
中國玉雕事業的繁榮不僅需要製作大師,還需要鑒賞家和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