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興誠在世界收藏家大會上作題為《古代藝術品的現代性》的演講。
曹興誠收藏的明《田黃石雕瑞獅紙鎮“玉旋”款》。
曹興誠收藏的“清乾隆料胎畫琺瑯彩黃地浮雲飛鳳牡丹紋包包袱瓶”。
2008年5月,曹興誠將“清乾隆禦制料胎彩畫琺瑯西洋母子圖筆筒”以6500萬港元拍出。
●他在汶川大地震後慷慨義拍藏品賑災
●他是第二屆華人收藏家大會上的特邀演講嘉賓
●他的家像個“小故宮”
●他有太多太多的收藏故事
曹興誠
1947年出生,祖籍山東。台灣大學電機係、交通大學管理研究所畢業。分別獲有台灣交通大學與前紐約PolytechnlcUniversity榮譽博士學位。
曾任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工業研究所副所長,1982年出任聯華電子公司(聯電)總經理,1991年任董事長,現為聯華電子公司榮譽董事長。對藝術鑒賞與收藏頗有研究。曾任“清翫雅集”會長,收藏範圍廣泛,收藏品以青銅器、銅器、書畫、當代藝術為主,其中以青銅器最著稱。倡導以“美”為核心的收藏理念。
在蘇富比全球副總裁James Stourton的《Great Collectors of OurTime(當代大收藏家)》一書中,將其列為1945年後全球知名之百大收藏家,也是入選的三位華人收藏家中唯一一位在世者。
他家是個“小故宮”
曹興誠是為“收藏”而來,我們的話題就緊扣“收藏”。
有看過曹興誠收藏品的人説,他家裏有商周青銅器、唐三彩、北宋官窯瓷器、元青花瓷器、明清琺瑯花瓶等,甚至法國PierreMatter的銅雕、美國西雅圖Chihuly的玻璃吹製品等各種各樣的藝術品。包羅萬象,他家就如同一個“小故宮”。不過曹興誠先生總是笑著説,這麼多收藏通通都是老婆的。
2007年,蘇富比推出《Great Collectors of OurTime》一書,介紹二次大戰結束後至今全球100多位重量級的收藏家,其中東方收藏家有8人,5位日本人及3位中國人,而曹興誠是唯一入榜的中國台灣藏家,顯示其收藏的質、量,都已達國際級水準。該書共花了5頁篇幅,介紹曹興誠的背景與收藏曆程,還刊出曹興誠家中的照片。書中寫道,曹興誠年輕時雖然喜歡欣賞藝術,但因不是有錢人,因此從未想過可能會擁有藝術品。
此話確實如此,曹興誠涉足藝術品收藏至今不過20多年,在上世紀80年代從為了給朋友送一塊古玉開始,上當以後努力鑽研。每當遇到一件心儀的藏品,他都要仔細研究它的歷史淵源,他從古玉收藏開始,雖有幾件藏品,但是他説,現在已經放棄了對古玉的興趣,原因是一些人利用高科技手段,將一塊普通玉石經過加工,能夠使其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讓這位台灣高科技精英面對如此亂象,也束手無策,只好作罷。
2006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一件明朝的《田黃石雕瑞獅鎮紙》並附有鏤雕花卉紋象牙蓋盒座,引起買家的競逐。最後只剩下曹興誠與澳門何鴻燊代理人兩方競逐,最終,曹興誠以近4000萬港元的價格將其拍下。據説,何鴻燊對錯失這件作品一時難以釋懷,事後透過經紀人向曹興誠表達購買收藏之意。這件田黃作品至今仍穩穩地放在曹興誠的藏品櫃裏。
“回想起來,我之所以收藏,大概是為了鑒賞。我是學理工科的,對研究格外有興趣。收藏只是手段,習得鑒賞能力才是目的,而並非為了投資。”曹興誠強調,“其實對於藝術品來説,最高境界是只鑒賞不收藏。可惜我還做不到,如果不收藏,恐怕就不會用功研究藝術品背後的美學意義了。”
藝術品要達到三個“和諧”
在曹興誠擁有的眾多的收藏品之中,最值得驕傲也是他最偏愛的是青銅器。
他認為,中國商周的青銅器是價值最高的,“這裡講的價值是指藝術上的成就,不是指市場價格。一件藝術品要能達到三個層次的和諧。第一是造型的和諧,也就是具有美感;第二是造型與象徵意義的和諧,就是表達能力高超;第三是觀者與被觀物的和諧,意思是觀者能被感動,引起共鳴。講到造型,又有幾何造型、生物造型及動態造型等三大類。中國商周青銅器不僅充分利用了幾何與生物造型,還創造了活潑的動感。商周青銅器作為敬天祭祖的禮器,表現出來的嚴謹、虔誠、肅穆與神秘感,實在令人感動,所以是一流的藝術品,足以傲視中外古今。”
曹興誠認為:“中國青銅器在晚商、西周、春秋、戰國各時期各有不同的社會意義與工藝特色。晚商的青銅器一般都製作精細、工藝考究、設計奇詭,充滿創意與神秘,會讓人感到當時社會的嚴苛與一絲不茍。西周早期的青銅器雖然承襲了晚商的工藝水準,但設計比較舒緩簡化,器型則一般較大,顯示施政比晚商寬大,迷信程度降低。春秋時期的青銅器製作工藝比較粗糙,經常可見明顯范線,莊嚴性及嚴謹度降低,顯示社會"禮崩樂壞",但設計比較活潑繁複,代表社會的活力與多樣性提高。戰國青銅器已經逐漸脫離禮器儀軌,漸趨實用與華麗,經常在銅器表面鑲金、銀、紅銅、綠松石等等紋飾。由此可見,各個時期的青銅器各有特色,也各有精品。”
瓷與青銅不在一個檔次
曹興誠還有一些重要的瓷器珍品收藏,但在談到瓷器時,明顯地感到他並沒有像對青銅器那樣喜愛。他明確地表示,“與商周青銅器相較,中國歷代的瓷器雖有精美之作,但僅限于造型的和諧。因為瓷器缺乏象徵意義,嚴格説來稱不上藝術品,比較接近工藝品,因此與商周青銅器根本不在同一個檔次上。”不過,瓷器是中國重要工藝品,長期艷驚世界,所以也有其收藏價值。由於瓷器不像陶器或青銅器,不容許破壞性的科學鑒定,必須全靠目視鑒定,因此風險較高。尤其內地仿製水準日新月異,專家都可能被騙,曹先生挑選瓷器時,特別重視收藏記錄。“我收藏的一個元青花小罐,1966年曾在東京展出,並被記載于日本出版的《世界陶瓷全集》中;明嘉靖魚藻紋大罐原係一對,為胡惠春先生早年在上海的收藏,後為香港劉鑾雄收藏。2000年,劉先生拿其中一件送拍,為我拍得。此罐收藏記錄完整,為傳世之名品,所以也不用擔心真假的問題。”
收藏盡信書不如無書
曹興誠自從董事長位子上退下來後,有更多的時間放在收藏上。他説:“最大的收穫是鑒賞能力的不斷提高,收藏範圍也不斷擴大。現在,我對古、今、中、外的各類藝術品都有興趣去研究與欣賞,到中外各地的博物館、美術館都能欣賞到各式各樣的美術品,感覺樂趣多多。”
在談到如何提升自己的鑒賞能力時,曹興誠以自己為例談到了收藏家的共性問題:“就鑒定而言,我的原則是"眼見為憑",也就是憑自己眼睛觀察,而不聽別人嘴巴講。一般而言,鑒定方法可分科學的鑒定、形制的鑒定、美感的鑒定、常識的鑒定等等。我比較喜歡從國際知名的古董商買回國寶,因為這些古董商比較注重形象、講誠信,不會有意詐騙。此外,重視文物的出處是一種常識上的鑒定方法。在"賞"的方面,我提升能力的方法,就是"比較"。藝術的好壞高低,都是通過比較得來的。所以,我喜歡看書、逛博物館、欣賞別人的收藏,而且不限于自己收藏的類別。”曹興誠舉例説:“15世紀土耳其Iznik地區的青花瓷我一件也沒有,但我很喜歡。拿它與永樂、宣德的青花瓷比較,Iznik的瓷土較粗,製作沒有永宣的細緻,但是畫工比較靈動,藝術感更強。許多收藏家只對自己收藏的類別有興趣,對其他類別看都不看一眼,這顯示出他的興趣只在買東西,不懂得藝術欣賞。”
市場上的古董,贗品多如牛毛。在談到古董的真偽鑒定時,曹興誠説:“其實,鑒定的法則很簡單。譬如有人想在電話上模倣我們家人的聲音來騙錢,我們很容易分辨。為什麼?因為家人的聲音我們天天聽,一比就知道真偽。鑒定也是一樣,一定要多看真品,看到十分眼熟以後,跟假的一比,就不易受騙。當然,能用科學鑒定與常識來佐證自己的眼力就更好。有些人去上了很多課,可是買的還都是贗品,毛病出在"盡信書不如無書"。鑒定講究的是實證,好比科學,需要動手做實驗才能真正了解。鑒定,需要把手上的東西與真品實際去比對,光看書、讀書最易受騙,因為作假的人書一定讀得比你多,跟作偽的人比學問,你是比不過他們的。”
在曹興誠看來,通過研究鑒別一件藝術品的真偽,是一種樂趣。然而一旦購得假貨的代價是血本無歸、傾家蕩産,收藏的積極性恐怕要大受打擊。這就好比在品味美食的過程中,如果當真通過化驗證實食物中存在有害物質,食欲會頓時全無。“有人説,收藏過程中買到贗品純屬活該或是就當交學費,我覺得全然不是這麼回事。為什麼人們要上當受騙呢?對於藝術品造假,我們能不能像歐美許多國家那樣一經發現、追究刑責?市場假貨太多,已經形成了産業鏈。越有名的畫家,假畫越多。一些作假的騙子在拍賣場假拍假賣做出假行情,然後再轉賣給無知的收藏家。藝術品造假,就該嚴懲!當倣品充斥市場,假醜惡污染眼球,老百姓也許品味不到藝術真品的妙處了,中華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又該怎樣得以延續?”
收藏為的是欣賞和研究
對於剛開始收藏的新手,曹興誠告誡説:“首先,不要聽別人亂講什麼藝術投資會賺錢,收藏應該單純就是喜歡,應該跟談戀愛一樣。你談戀愛會很關心對方是不是真心的,怕受騙;收藏也一樣,要謹防買到贗品,受騙上當。總之,要多觀察,多比較,多學習鑒賞,儘量少買。”
對於收藏家須具備的素質,曹興誠認為:“如果收藏的目的是為了習得鑒賞能力,那麼,收藏家應該有科學的態度與求知的好奇心,對藝術史、文化史有鑽研的興趣,也應該有美感,對美、醜、雅、俗能夠分辨。現在中國文物,不論古董字畫,贗品多如牛毛。懂得科學鑒定方法,尤其重要。”
2008年5月27日,汶川大地震後,曹興誠在香港佳士得舉行的抗震救災慈善拍賣會上,將前一年用6750萬港元拍下的“清乾隆禦制料胎彩畫琺瑯西洋母子圖筆筒”,再次以6500萬港元拍出,將半數款項通過台灣紅十字會及法鼓山佛教團體,支援汶川災區抗震救災,餘款則分別捐給台灣其他慈善機構。
事後,他在部落格中寫道:“籌款不一定需要義賣東西,但這樣或許可以讓人了解,收藏家不一定都是佔有欲超強的怪物,也有人收藏的目的是為了欣賞和研究,並不那麼在乎擁有與否。”他對記者説:“收藏的意義,主要是藉此學習鑒賞,我常講,能鑒則知真假,能賞則知高低,收藏則只是花錢買東西。有些人甚至東西買來,不研究也不欣賞,直接放進保險箱,希望將來可以漲價賺錢。這叫囤積,連收藏都稱不上。我收藏的原則是儘量少收或不收,除非看到的東西令我震撼,難以忘懷。所以收藏每一件東西,對我來講,都像談一次戀愛,每一次都是難忘的。”
曹興誠語錄
●我收藏東西沒有什麼“犀利”的眼光,用的倒是糊塗的、“戀愛”的眼光。有些文物,讓我為之神迷,所以“被迫”收藏。藝術收藏的人,你的報酬就是收藏本身。你還想賺錢,就是有點非分之想你娶個太太,一生在一起,你覺得很幸福。你還會想,以後可以賣掉賺錢
●同是瓷器,有些是藝術品,有些卻只是工藝品。青銅器或繪畫亦同。藝術品值得收藏,工藝品就不值得但是要區分這兩者並不容易。大致來説,藝術品應該能顯示出創作者的熱情、真誠、信仰與個性,它是活的,有生命力與感染力。工藝品就是依樣畫葫蘆,既無個性也無生命。我覺得,以青花瓷的藝術性而言,清不如明,明不如元。基本上,康熙以後的青花瓷大都是工藝品,現在價錢卻飆得很高,這表示很多人分不清什麼是藝術,什麼是工藝。
●如果不學鑒賞,把收藏當投資,腦中只想賺錢,這樣收藏不僅無趣,也恐怕因為不辨真假、不知高低,反而賠錢。我常勸人不要去聽什麼“藝術投資”這類演講,那都是外行人在胡鬧、在炒作,很唐突藝術的。
感謝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組委會對本文采寫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