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5.5億元:中國藝術品的新神話

5.5億元:中國藝術品的新神話

時間: 2010-12-30 18:13:04 | 來源: 文物天地
收藏 >

一件乾隆瓷瓶在英國賣了5.5億元。看到簡短報道後,第一反應:怎麼可能?第二反應:假拍?

查詢一番,確實誕生了中國藝術品拍賣的新紀錄。

神話

2010年11月4日至13日是第13屆倫敦亞洲藝術周。在國王街為核心的傳統古董街區,古玩店、畫廊競相展銷,蘇富比、佳士得等拍賣行舉行包括中國藝術品在內的拍賣活動。

然而,國王街的光彩被倫敦西北郊米德爾塞克斯鎮(Middlesex)的光芒遮掩了。

11日晚,米德爾塞克斯鎮的班布裏奇(Bainbridge’s)公司聚集了佳士得前亞洲主席林華田、蘇富比亞洲區副主席兼香港蘇富比中國工藝品部主管仇國仕、香港著名收藏家張宗憲等中國藝術品收藏界的風雲人物。他們的目標是一件清乾隆套瓶。這件套瓶高約46釐米,底款“大清乾隆年制”,瓶身鏤空,繪雙魚和波浪紋,瓶頸施黃釉,瓶身施天藍釉。現場的中國人約佔80%以上,這個小鎮也許從沒有來過如此之多的中國人。

北京正觀堂主梁曉新先生目睹了拍賣全過程:

“當公司經理兼拍賣師彼得·班布裏奇(Peter Bainbridges)鄭重宣佈拍賣開始後,拍現場竟出現了令人窒息的寂靜。由於拍賣行公佈的估價是80萬至120萬英鎊,所以,起拍價就是80萬英磅,這個令人不知所措的寧靜居然維持了一陣兒子,沒人舉牌!拍賣師於是就按照拍賣規矩下調起拍價,50萬英磅重起!

這個時候,電話委託開始接價,接著,仇國仕、張宗憲等香港藏家紛紛接力。”

從2000萬英鎊開始,幾乎就是浙江買家與北京買家之間的較量了。

參與競標者計11人:三名外國買家電話委託,三名中國香港買家和五名中國內地買家在現場舉牌。經過30分鐘的較量,倫敦時間2010年11月11日18時25分,木槌在競至4300萬英鎊時落下。北京買家堅持到了最後。加上佣金,成交價516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5.51億元)。買家身份尚不明晰,可以肯定是中國人。

一個神話就此誕生了。

傳奇

這件乾隆套瓶屬於一位70歲的老太太。不久前,與她住在一起的哥哥去世,便聘請本地的班布裏奇公司清理遺物,公司經理彼得·班布裏奇在一個高大的書櫃頂上,發現一件蒙塵經年的黃藍釉瓷瓶。彼得直覺地意識到,這是件具有很高價值的藝術珍品。老太太的家人告訴他,兩個月前,這件黃瓷瓶被一些專家估價為800英鎊;而40多年前,黃瓷瓶參加BBC舉辦的電視鑒寶節目,被專家斷定為“非常出色的高倣品”!

在拍場的老太太,看著價格以100萬英鎊的競價階梯急驟飆升,幾乎暈了過去,她無法相信父母留下的瓷瓶值這麼多錢。當宣佈拍賣結果時,激動不已的彼得差點敲壞了木槌,老太太的臉色也由微笑凝固成了驚異,不得不走出屋外深呼吸以平復心情。當地媒體稱之為“古董的世紀發現”。

沒有人知道這件瓷瓶究竟如何來到英國的。專家推測,有可能是英法聯軍1860年10月18日攻陷北京大肆掠奪時自皇室流出來的。當時,英法聯軍在北京城郊搶掠燒殺近50天,圓明園、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等皇家園林付之一炬。據了解,這對兄妹的父母在上世紀30年代得到了這件瓷瓶。

這樁成交案例的特別之處在於神話的創造者是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小公司。

班布裏奇公司成立於30年前。公司合夥人彼得·班布裏奇早年是諾丁漢郡一家拍賣行的僱員,也在倫敦辦過拍賣行。彼得的妻子簡在蘇富比擔任過11年的編目專家。這家家族企業是專業的遺囑認證公司,每年承攬數百宗遺囑查驗、遺産評估和處置業務,經營涵蓋日用品、地産、車船、藝術品等領域,從低價的舊家電到高值的房産無不涉及,定期拍賣是其業務之一。成功案例是對薩裏法院審理的義大利科莫湖銀行別墅的價值評估,目前市值已達7000萬英鎊;近期評估的一個明代瓷碗拍賣了10萬英鎊──迄今仍是這家公司拍賣成交的僅次於乾隆套瓶的第二高價位的藝術品。

倫敦遠郊的班布裏奇公司略顯簡陋,用一位朋友的話説,如同“鄉村車馬店”。也沒有印製精美的圖錄,競標者得到的是列印的拍賣索引,“比中國小學生的田字格本大不了多少。倒也樸實無華”。

或許堅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班布裏奇公司的招商方式簡單:在公司網站刊佈預告,並在倫敦亞洲藝術週期間在國王街的一家古玩店預展。網上披露的消息被專司蒐羅拍賣資訊的人捕捉,迅速傳至中國。在古玩店的路演,賺足了到古玩店和拍賣行淘寶者的眼球。還有一點很重要,班布裏奇公司沒有鑒定中國陶瓷的專業力量,就請知名拍賣行的鑒定師鑒識,於是,“班布裏奇公司將拍賣珍貴的乾隆瓷瓶”這一資訊在業內廣為傳播。

類似的事情在根西島(Guernsey,又譯格恩西島)也發生過。英屬根西島是英吉利海峽中一個面積62平方公里的島嶼,離法國諾曼底僅48公里。島上一對老夫婦整理家居時,發現一對清雍正時期粉彩蝠壽紋碗,就與其他廢舊家什一起送到馬爾泰勒-麥格斯(Martel Maides)公司處置。這是家為島上6.5萬居民提供財産評估、出售、保險及遺産繼承等諮詢服務的專業公司。拍賣預告發佈後,中國收藏界隨即知曉——張宗憲多年前在拍場標得同類器可是花了500多萬港幣。2009年11月26日,拍賣會如期舉行。梁曉新先生從北京飛赴倫敦,轉英國國內飛機趕到根西島首府聖彼得港(St.Peter Port),是唯一在拍賣現場的中國人。不料,拍賣這件標的時,公司人員涌出,持手機與委託客戶聯繫、競價。結果,估價2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228.09萬元),成交價102萬英鎊(約合人民幣1163.29萬元)。中標者可能是位中國香港買家。

彼得·班布裏奇表示,“很榮幸能經手這樣一件藝術品。地方性的拍賣行也能做到這麼大筆的交易,我感到難以置信。”

按班布裏奇公司的規定,不論成交價格高低,均收取20%的佣金。這筆交易的佣金達到860萬英鎊!彼得·班布裏奇可以退休,頤養天年去了。

價值

英國專家認為,這是件粉彩鏤空瓷瓶,大約燒制于1740年前後,是皇宮御用品。

“它實際是清代乾隆時期最輝煌的作品——洋彩。準確名稱應為清乾隆洋彩黃地纏枝花卉紋鏤空粉青釉描金開光海浪雙魚紋青花套瓶”。正觀堂主梁曉新説,“我個人認為,這是一件圓明園流出去的珍品。”

著名陶瓷鑒定專家、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楊靜榮先生介紹,套瓶宋代即有,而轉心瓶是乾隆朝的特有造型,往往成對燒制,在北京故宮和台北故宮均有相當數量的收藏。這次拍賣的套瓶從圖片上看,保存完整,做工精美,若評級可定一級文物,類似者現僅台北故宮藏有一件藍釉器。洋彩特指清乾隆七年至乾隆九年(1743-1744)督陶官唐英在景德鎮燒制的一批彩瓷,原來大部分存放在圓明園,民間罕有。洋彩與琺瑯彩的彩料多種顏料均為進口料,畫工也是最好的,屬清代官窯的頂級品。琺瑯彩燒制年代貫穿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且是在北京宮廷造辦處燒制。洋彩瓷器也曾稱為粉彩和琺瑯彩。粉彩是上世紀30年代初,中國政府組織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時,著名陶瓷鑒賞家郭寶昌(世五)先生命名,由於名稱通俗易懂流行至今。琺瑯彩和洋彩區分有一定難度。2008年10月,台北故宮推出“華麗彩瓷——乾隆洋彩瓷器特展”,將檔案記載與藏品實物對照,析出一批洋彩瓷器(這批洋彩瓷器在北京故宮和台北故宮,有時稱琺瑯彩,有時稱粉彩),學術界始有洋彩一説。景德鎮陶瓷界一直將粉彩稱洋彩。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乾隆瓷器發展水準確實很高,但專業藝術家認為乾隆瓷器裝飾過於繁複,紋飾過於飽滿,多視雍正瓷器藝術價值最高。

經營清代官窯瓷器超過15年的梁曉新先生雖閱寶甚多,但當將這件乾隆洋彩套瓶拿在手裏時還是非常激動,“如果沒有親身親自上手看過這件奇跡般的寶貝,大概永遠不能感受到它的強大的藝術感染力。這個瓶子,運用了一切可能運用的製作技術與裝飾手法,幾乎到了極致。青花、粉彩、墨彩、描金、粉清、鏤空、浮雕、套瓶……每一項手法和技術都是前朝發展的總結,集大成者。洋彩的彩料非常薄,非常鮮艷,倣如一層極薄的緊身衣緊緊附在釉面。由於薄,所以顯得特別清透,鮮明,粉潤,與常見的其他粉彩,那種在釉面堆起,沒有表面潤光的效果完全不同。這説明彩料的品質和純度與普通粉彩很不一樣,幾近料彩了。而每一種彩料的敷染和過度渲染的技巧和細心,已經超出了一般官窯瓷器的要求標準。”梁曉新更欣賞套瓶內層的青花,“內層的青花仍然絲毫在品質上沒有半分妥協,蒼翠欲滴,如果不留意,根本就忽略了,所以,這個級別的瓷器,在所有的細節上,都是最高標準的,不管看見還是看不見,也只有窮一個國家的財力和人力,才能如此不惜工本,巨細無遺地把所有的細節做到盡善盡美。精彩的青花套在裏面,這種低調的奢侈,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一般的所謂豪華概念。而它,當初也僅僅就是個圓明園某個屋子裏一角的一件很平常的陳列瓷而已。由此可推想相當十個紫禁城大的圓明園的天堂般的盛況。乾隆朝強盛至此,如開到荼靡的燦爛,盛極必衰,從這個瓶子上就可以看到的道理。”他以為,市場上唯一齣現過的一件接近這件套瓶的乾隆瓷器,也就是2000年5月2日北京市文物公司從香港蘇富比買回來的六方套瓶。“5.5億元的成交記錄,應該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原因簡單,市面上基本上不太可能再出現另外一件級別和品相更高的東西了。”

北京鑒賞家王志軍則認為,班布裏奇拍賣的清乾隆洋彩黃地纏枝花卉紋鏤空粉青釉描金開光海浪雙魚紋青花套瓶並非明清兩朝官窯瓷器的絕品。與2000年5月北京市文物公司斥資2094.7萬港幣(約合人民幣2262萬元)自香港蘇富比競得的清乾隆外粉青醬釉地描金銀蓮紋粉彩鏤空三多瓜果內心繪青花纏枝花卉紋六角套瓶和2010年10月7日香港著名企業家張永珍以2.53億港幣(約人民幣2.21億元)自香港蘇富比競得的清乾隆淺黃地洋彩錦上添花“萬壽連延”圖長頸葫蘆瓶比較而言,三件瓷器都是乾隆官窯,囊括了各種彩繪工藝,北京市文物公司購買的六角套瓶的工藝難度超過了其他兩件。

王志軍説,這次“5.5億元的成交,正式宣佈了文物藝術品符號貨幣化的來臨。”而此事對市場會有何影響,梁曉新先生強調,無論買家出於什麼心態,“這樣的決心和魄力,已經遠非有倆兒錢的投機商人湊熱鬧所能幹的事了。我期待著對市場帶來正面的推動力,以有利於市場的健康發展。”

距離

在中國藝術品拍賣史上,不能不提幾件藝術品拍賣史上的里程碑。

2005年7月12日,倫敦蘇富比拍賣的元末明初鬼谷出土圖罐(高27.5釐米,徑寬33釐米)以1568.8萬英鎊(約合人民幣2.29億元,港幣2.15億元)成交,成為第一個登上億元階梯的中國藝術品,並帶動了元青花瓷器的一輪行情。

2010年10月7日,香港蘇富比拍賣的清乾隆淺黃地洋彩錦上添花“萬壽連延”圖長頸葫蘆瓶(高40釐米)以2.53億港幣(約人民幣2.21億元)成交,以港幣計算,打破了鬼谷出山圖罐創造的中國藝術拍賣紀錄,兩者間的距離是63個半月。

想不到,僅僅35天后,英國班布裏奇拍賣的清乾隆洋彩黃地纏枝花卉紋鏤空粉青釉描金開光海浪雙魚紋青花套瓶就以5160萬英鎊(折合人民幣5.51億元)成為中國藝術品新的世界紀錄。

中國藝術品與西方藝術品價格比肩的時間在不斷縮短。北京華辰拍賣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甘學軍説:“我去年估計需要10到20年時間,今年初估計需要10年時間,而今估計也許5年足矣。”

瓷器愛國主義

5.5億元的天價不僅震驚了中國媒體,也震驚了英國媒體。

《金融時報》記者史蒂夫文森撰文稱,天價瓷瓶背後是中國人的“瓷器愛國主義”:“如今中國的一些富人們,正帶著愛國主義情節,急切地想買回本國文化遺産。乾隆瓷瓶就是最近的例子。”

國內媒體也在爭議著以估價上限40余倍的價格購買一件瓷瓶是否值得,“瓷器愛國主義”是愛國,還是鬥富;是光榮,還是恥辱;是聰明,還是愚蠢。

在中國,常以是非評判人和事,愛國主義就是標簽之一。這一標簽常被別有用心之人用於謀取政治利益或經濟利益,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時代,愛國主義標簽就是一樁生意而已。

文物流失與中國屈辱的近代史緊密相關,某些人確實以此激發民族情緒,藉以推銷從海外弄回來的真假貨色。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和市場經濟的洗禮,逐漸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日趨理性,受害者情結淡化,彰現出大國公民的自信和風度。對文物藝術品的追逐,更多的是源自喜愛和逐利。一位朋友就遇到兩拔到班布裏奇參拍的收藏投資者,他們各集資1億元競標,堅信兩三年即可賺回來。兩岸三地藏家對包括官窯瓷器在內御用文物藝術品的追求,緣于對皇權文化的迷戀。王志軍先生説:“畢竟德先生和賽先生的未盡百年之旅,難敵五千年的民族情結。”

由於金融化進程緩慢,收藏投資者多以自籌資金購買藝術品。他們是理性的經濟人,支配自己的財産是法律保障的個人不可侵犯的權利。即使投資失敗,也不會殃及整個金融體系。

文物藝術品的價格包括著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以及人的情感,拍賣行的估價只是對市場的一個初步判斷。面對維納斯、大衛雕像和達?芬奇《蒙娜麗莎》、價值1億美元的畢加索《拿煙斗的男孩》,熱愛藝術的人視為無價之寶,不喜歡的人視為加工過的石頭,和弄贓了的亞麻布。

另外嚴峻的現實是強烈的通脹預期。金融風暴以來,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政府施行寬鬆的貨幣政策。有消息稱,經濟總量相當美國三分之一的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已超過美國,央行超發貨幣43萬億元也引起了熱議。不管政府官員如何解釋,從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糖高宗,蘋什麼,到只升不降的樓市,錢袋漸癟的公眾切身感受物價的持續上漲壓力,10月份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已達4.4%,遠超3%的通脹標準,同時,居民存款銳減7003億元。“5.5億元的天價充分顯現了當前國內富裕階層對通貨膨脹的焦慮。”王志軍先生説:“每斤大白菜從去年0.2元到今年的0.6元,一年間漲2倍!普通百姓別無選擇,白菜買了放不了一年,放得了的藝術品買不起。而富裕階層要讓財産保值升值,投資文物藝術品變成了一個不錯的選擇。”中國藏家勇者無敵的氣慨和抗拒通貨膨脹的財富,將中國創造演繹成了一個新的神話,“而一堆錢與一個瓶子在某種意義下的價值是等同的。只是不同時期的人的意識産生了通脹或通縮的概念而已。”

其實,社會各界若能就此事深入探討並付諸行動,則是國家之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