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數百名民間瓷器收藏愛好者齊聚南京珠山會館。南京博物院研究員、著名瓷器專家程曉中在由南京珠山會館承辦的“大江南收藏學堂”開班儀式上,為瓷器收藏愛好者們講解《瓷器收藏看重三大價值》。程曉中先生把自己的理論知識和珠山會館提供的瓷片標本相結合,不僅讓收藏愛好者們直觀、全面地了解了瓷器的整個發展演變過程和歷朝歷代的風格特點,更是通過手把手的教授,讓大家對不同朝代、不同窯口的瓷器有了一個初步的判斷。
程曉中:瓷器收藏看重三大價值
從收藏角度,如何評價古代瓷器價值?
近年來在國際拍賣市場上,中國明清官窯瓷器價格屢創新高,古代瓷器價值凸現。對於收藏者來説,如何評價古代瓷器價值,有較大的難度。經過多年的研究與實踐,我總結出一套評價古代瓷器價值的方法。
1.從古代陶瓷發展的歷程來評估(即歷史價值)。中國古陶瓷發展經歷了起源期、成熟期、高峰期(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三個高峰期)、衰落期,從目前的藝術品市場行情來看,價值的排列順序(由高到低)為:元明清時期瓷器、宋朝瓷器、唐五代時期瓷器、六朝時期瓷器、原始青瓷、晚清民國瓷器。
2.從藝術性來評估(即藝術價值)。主要包括造型、裝飾、圖案三個方面。
造型上以陳設器價值最高,價值的排列順序(由高到低)為:陳設器、文房用具、冥器、日用器。
裝飾上目前以彩裝飾價值最高(如雍正時期琺瑯彩),價值的排列順序(由高到低)為:彩裝飾、釉裝飾、胎裝飾。這裡要説明一點,宋代單色釉瓷器是中國陶器發展的高峰,我認為它的價值最高,但是在目前的市場上沒有得到體現(現在藝術品市場拍賣價格最高的是彩瓷),所以從長遠投資角度看,單色釉瓷器有較大的升值空間。
圖案上以人物圖案價值最高,價值的排列順序(由高到低)為:人物圖案、動物圖案、植物圖案、山水圖案、吉祥圖案等。
3.從研究價值來評估(即科學研究價值)。如有紀年款的瓷器、在紀年墓中出土的瓷器,這些瓷器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但不是評估價值的主體,因此在古代瓷器價值評估體系中所佔的比例不高。
4.從其他因素來評估。包括完殘程度、尺寸大小、珍稀程度、地域因素等方面。
以上所説的是古代瓷器價值的普遍性的評估方法,不可能完全覆蓋,對於有些個例,要具體分析。
如何用這個評估體系來衡量古代瓷器價值?
我舉個例子來説明,2005年7月12日倫敦佳士得舉行的“中國陶瓷、工藝精品及外銷工藝品”拍賣會上,一隻中國元代青花鬼穀子下山大罐,以1400萬英鎊成交,加佣金後為1568.8萬英鎊,折合人民幣約2.3億,創下了當時中國藝術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賣紀錄。從古代陶瓷發展的歷程來評估:此罐為元代瓷器,處於中國瓷器發展高峰期之一的元明清時期,屬於價值最高的時期。從藝術性來評估:此罐造型屬陳設器範疇;裝飾屬彩裝飾,且為進口鈷料;圖案為歷史人物故事;三方面都體現出很高的價值。從其他因素來評估:此罐高27.5cm,徑寬33cm,尺寸大小適中,珍稀程度罕有,品相完好。因此元青花鬼穀子下山大罐具有很高的價值。
中國明清官窯瓷器的拍賣價格屢創新高,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一方面,它反映了陶瓷收藏市場非常火熱,明清官窯瓷器仍然是藏家追逐的熱點。同時反映了陶瓷藏品增值很快,特別是明清官窯瓷器有著巨大的升值潛力。
另一方面,也要認識到,藝術品拍賣由於受到拍賣現場環境、氣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價格有時並不能完全反映價值。前面我已經説過宋代單色釉瓷器是中國陶器發展的高峰,我認為它的價值最高,現在沒有得到充分體現,但將來總有一天它的價值能夠得到顯現。投資、收藏者要用科學的評估體系來評估瓷器的價值。
為什麼目前陶瓷收藏的熱點是明清瓷器?升值的前景怎樣?
從目前的流行趨勢和市場熱點看,明清陶瓷當仁不讓。明清陶瓷成為市場熱點的主要原因有:
1.由於年代相對較近,流傳相對較多,人們接觸相對容易,並且也容易看懂,有較好的收藏基礎。
2.這個時期的陶瓷交易在法律上是允許的,有法律基礎。中國法律規定出土文物屬國家所有,是不允許經營的。但宋元以前的瓷器絕大部分都是出土的,很少有傳世的瓷器流傳至今,在買賣、收藏上存在法律障礙,操作很難。
因此在目前和今後一段時間內,明清陶瓷還將是投資熱點,而且還會有一段升值期,大眾審美情趣也大都停留在這一層面上。
明清瓷器的增值速度很快,高古瓷的投資前景怎樣?
儘管明清官窯瓷器屢創新高,火爆異常,然而對廣大藏友來講,只能飽飽眼福,看看熱鬧,天文數字般的價格,已非一般藏友所能企及。因此收藏瓷器不要局限于市場熱點,要拓展視野,著眼于高古瓷和近現代名人瓷的收藏。
1.具有明顯價格優勢。近年來在海內外藏家推動下,明清官窯瓷器價格扶搖直上,出現超過百萬、千萬甚至億元的天價精品。而國內元代之前的高古陶瓷的價格一般比較便宜,收藏資金門檻較低。
2.高古陶瓷一直是海外文物收藏市場的主要品種,宋代官窯、磁州窯等精品的價格早已越過千萬元大關。而在國內可以用幾萬、幾十萬買到的高古瓷,在國際市場可以賣到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升值空間很大。
3.高古瓷雖然沒有明清瓷華麗,但它古樸、內涵深刻、藝術境界深遠、耐人尋味,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收藏高古瓷器是收藏文化,是對中國文化精髓的感受,是陶瓷收藏的發展方向。
4.高古瓷歷代名窯精品輩出。除宋五大名窯外,越窯、長沙窯、龍泉窯、建窯、湖田窯、吉州窯、耀州窯、磁州窯、洪州窯等都有精品,收藏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能力去選擇藏品,有利於形成系列。
隨著古玩市場的進一步開放以及有關政策的調整,高古瓷必將表現出更為強大的後勁。未來國內的高古陶瓷市場可能會出現爆髮式行情。目前是收藏、投資高古瓷的最好時機。收藏愛好者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注重選擇精品進行專題收藏,定會有不錯的收益。
普通收藏者怎樣收藏陶瓷?
對於普通收藏者來講,收藏瓷器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要入對門,路子要正。這一點對於初學者來講特別重要,一旦路子走錯,可能終身都難糾正。我見過花費鉅資錯買了許多贗品,而至今執迷不悟者。初學者要從瓷片標本入手,不要開始就買完整器,一定要循序漸進,千萬不要“高起點”。
2.多看少動,戒除貪慾。多看權威書籍、圖冊,多學習理論知識,夯實基礎。多看實物,經常到博物館去領悟真品的神、形、釉、胎、紋飾等特點,逐步提高自己的辨識鑒賞能力,但這只能是宏觀的感悟。博物館只能隔著玻璃看,不能上手,如同隔靴搔癢,很難掌握微觀特徵,故有它的局限性。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多上手瓷片標本。在市場中不可聽信賣者美妙動聽的“故事”,不可心貪。很多人認為自己學習了一定的理論、實踐知識,就想到市場去撿漏,這樣幾乎百分之百“中招”。
3.研究揣摩,提高悟性。搞收藏“悟性”很重要,“悟性”從何而來呢?靠研究、靠比較、靠分析、靠揣摩。對瓷片標本要反覆研究、仔細琢磨,悟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這樣你的悟性就能提高。
4.廣交藏友,參加收藏組織。初學者要積極參加收藏組織,參加收藏會所的學習,這是一條少走彎路的捷徑。南京珠山會館就是這樣的收藏組織,該會所擁有近萬片古陶瓷標本,為廣大瓷器收藏愛好者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平臺,並定期請專家舉辦陶瓷收藏知識講座。
連結
從造型鑒賞辨別歷代青花瓷
收藏青花,以美為貴。而器形則是衡量青花瓷是否美的一個重要標準。青花始於唐,發展于元,在明清得到了更大的發揮,青花瓷器的造型風格是一個時代人們審美情趣和生活習慣的具體表現之一。不同時代有不同的造型藝術特點,因此對青花瓷器常見器形的研究,也是我們鑒賞和辨別青花瓷器時代特徵的重要依據之一。
唐代青花
唐代青花瓷的器形有碗、盤、瓷枕、罐、三足罐等,其中以碗、盤最多。碗類以足形分為玉璧形寬圈足和玉環形窄圈足兩種形式;以口、腹造型不同又分四種類型:敞口、深腹;敞口、淺腹;折沿、淺腹;花口、折沿、淺腹等。
宋代青花
宋代青花瓷的器形仍以碗為主,可分為三種類型:直口圓唇,腹壁微弧;敞口外卷唇,唇面向外斜出,腹壁微弧;直口平唇,腹壁上部近直,下部向內聚收。
元代青花
元代青花瓷的造型既有繼承也有創新。其突出的特點就是器形碩大,胎厚體重。造型方面有梅瓶、玉壺春瓶、大罐和碗、盤等。梅瓶是宋代創制的瓶式,元青花梅瓶在宋代修長挺拔的基礎上,又加以改進。如口部加高,圓唇,肩部加寬,顯得豐滿穩重。除圓形外,還出現了八方形梅瓶。玉壺春瓶與宋代器形變化不大,也有少量八方形傳世。罐是元青花瓷中最常見的器形之一。形制較多,有直口罐、斂口罐、洗口罐、直口方唇雙鋪首罐等。罐蓋也有多種形式,有荷葉形、火珠紐、獅紐等。大盤往往用於外銷,它最適合伊斯蘭教國家抓飯風俗的需要。器形多為敞口、折沿、淺圈足,並有圓口和菱花口之分,圈足內多為砂底,帶火石紅。
明代青花
明代青花瓷造型輕巧秀麗、古樸典雅、線條柔和、圓潤,有質樸、莊重的美感。
清代青花
清代青花瓷的造型前期古拙、豐滿、敦厚;中期精巧、秀麗、端正;晚期呆板、稚拙、笨重。順治青花瓷器胎體厚重,胎色較白,釉厚而不勻,縮釉普遍。釉色微青,器物口沿喜飾一圈醬釉,造型古樸。順治官窯雖曾燒制過青花“欄板”和“大龍缸”,但都未成功。民窯以日用生活器皿為主,如供器、祭器,香爐、燭臺、凈水碗、凈水瓶、花觚等也比較常見。 程曉中
專家簡介
程曉中,男,從事古代陶瓷器的鑒定和研究工作28年。
現為南京博物院鑒定徵集部研究員,國家文物出境鑒定江蘇站古陶瓷責任鑒定員,中國文物學會會員、中國博物館學會會員、中國古陶瓷學會會員。
1982年畢業于南京大學歷史系(本科)。1983年國家文物局華東文物培訓中心(揚州)“首期古陶瓷鑒定學習班”結業。1994-1995年參加省文化廳組織的館藏文物評審鑒定組工作,對全省各博物館館藏一、二級文物進行推薦和鑒定評審。主要負責陶瓷類文物的鑒定。1998年11月通過國家文物局的考試,獲國家文物出境(陶瓷類)責任鑒定員資格。多次參加國內、國際古陶瓷學術討論會,掌握國內、國際古陶瓷最新學術動態。 研究成果和學術水準在國內具有一定影響。還任課于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講授“古陶瓷鑒定” 課程。曾先後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並獨立撰寫學術專著7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