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瓷瓶能拍出5.5億元!隨著藝術品天價紀錄又一次被刷新,藝術品的投資價值再次引發投資領域的強烈關注。那麼,藝術品的投資價值究竟如何?陶瓷收藏家李家明告訴記者,目前的藝術品收藏市場有點“虛熱”。他認為,真正好的藝術品升值空間無限,但大多數品質不高的“普品”前途不大。
談市場 藝術品近兩年升值迅猛
11月11日,在英國倫敦一家拍賣行,一個估價並不高的清乾隆粉彩鏤空瓷瓶以5160萬英鎊(約5.5億人民幣)的天價成交,一舉刷新5個月前黃庭堅書法《砥柱銘》以4.3億元人民幣創下的中國藝術品拍賣紀錄。而眼下,國內藝術品秋拍即將井噴式爆發。有業內人士認為,5.5億天價拍賣將成為重要前兆,可能引發秋拍中産生更多天價藝術品。
滬上功力深厚的陶瓷收藏家李家明介紹説,在過去幾年中,藝術品升值的速度正在加快。“特別是最近這一兩年,升值非常迅速。”他去年花30萬元買來的一件竹刻擺件“劉海戲金蟾”,如今身價“翻個跟頭肯定沒問題”。另外一件宋瓷,兩年前價值68萬,今年已經有人出價200萬,李家明都沒有賣。
據李家明判斷,按照最保守的估計,無論是明清瓷器還是元代以前的“老窯”瓷器,最近兩年都翻了兩到三倍。此外,字畫、銅鏡等各收藏品種都有迅速升值。
但不同的藝術品升值空間差別很大。李家明介紹説,以瓷器為例,元代以前老窯瓷器因為時間跨度特別長,但其中的普通瓷器大多升值較慢,每年的升值空間樂觀估計大約在5%-10%左右,有些可能還不到,而真正的精品,因為極為稀缺,所以升值迅猛,一年間價值動輒翻番,而且前途無量。
談藏家 收藏者不能跟著別人“舉牌”
雖然藝術品升值空間巨大,但李家明認為目前的收藏市場中已經出現了“虛熱”現象。
李家明介紹説,目前國內約有7000萬的收藏大軍,實際數字可能還不止,但其中只有10%左右是真正的行家高手在收藏精品。大多數藏家收藏的只是品質不高的地攤貨和普品,還有小部分藏家處於盲目狀態,收的甚至是倣品。
説到“虛熱”的原因,李家明表示,一方面是輿論導向問題,有部分收藏類的電視節目對觀眾有些誤導,有的節目中所謂的“專家”其實並不太懂行,估價也缺乏依據,水分較大。另一方面,少數拍賣行在拍賣藝術品方面也會有意製造火熱的假像,雇些託兒參與競拍,抬高價格等。這對真正懂得鑒賞藝術品的收藏者倒是影響不大,但對很多不懂收藏、僅把藝術品作為投資工具的投資客會造成一定誤導,甚至會擾亂收藏市場。
李家明告訴記者,他也經常參加藝術品拍賣會,近年來他每次在拍賣會上都會看到有些有錢人,不懂鑒別藝術品,只是看到很多人競拍某一件拍品就跟著舉牌,往往花了大價錢卻物非所值,甚至買到假貨,不但失去了投資意義,甚至可能造成經濟損失。
談鑒別 高倣技術使鑒定難度加大
事實上,鑒別藝術品不僅對外行來説非常困難,即使對內行來説,難度也在日益加大。
一方面,真的藝術品看上去越來越像“假”的。李家明告訴記者,隨著近年來國外先進的清洗、修復瓷器的技術傳入國內,很多傳統的鑒定方法正在失效。例如,一個很傳統的鑒定古代瓷器的方法是通過觀察瓷器的老氣、釉相以及氣泡吃土痕跡等特徵來判斷年代,但如今,隨著瓷器“美容”技術的提高,經過清洗、修復、打臘、拋光等處理的藝術品已經修舊如新,老的痕跡很難找到,傳統方法就很難鑒別了。
另一方面,假的藝術品倒越做越“真”。現在的高倣技術已經發展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高倣品已經越做越好,越做越真,即使是高手,也難免有時候會“打眼”上當,何況初入門的新手?
在李家明看來,收藏藝術品並不適合所有人。有的人懂得欣賞,但沒有那麼多的資金;還有的人雖然實力雄厚,但是不懂得鑒別。“如果真的要投資藝術品,要麼自己多學習鑒別知識,深入研究中國的文化歷史,要麼請一位懂行的或者信譽好的經紀人。”
至於這件拍到5.5億的清代瓷瓶,李家明認為價格虛高了。他認為這個瓶算不上古代藝術品裏的精品,只是皇家匠人做出來的工藝品,不過工藝繁雜,而且存世量很小,但其藝術價值沒有如此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