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清乾隆青花太平有象尊

清乾隆青花太平有象尊

時間: 2010-10-07 20:24:13 | 來源: 《北京日報》
收藏 >

清乾隆青花太平有象尊
 

這件清乾隆青花太平有象尊,1986年出土于北京市海澱區板井村,現藏于北京市海澱區博物館。通高11.2釐米,寬11釐米,長13釐米。尊為象馱寶瓶造型,象呈臥姿,回首張望,長鼻高揚,尾巴貼身上翹,背部鞍座上馱有寶瓶一隻,瓶身呈上大下小的喇叭狀。器物底部露胎,胎質潔白,堅硬緻密,瓷化程度非常高。除器底外,器身滿施透明釉,釉色白中泛青,純凈晶瑩。器物充分利用了釉下裝飾手法,于施釉前先在胎體上刻畫出深淺、長短、方向不一的凹槽,施釉後,凹槽處積釉較厚,略呈淡綠色,形象地表現出象身上的血脈、經絡、骨骼的質感,使象的造型更加栩栩如生。同時,釉下青花裝飾也得到了很好的運用,在潔白的胎體上用青花繪製韁繩、鞍座、披搭及寶瓶上的蕉葉紋,簡練大方、雅俗相宜。對眼睛的處理更是別具一格,先是在眼睛部位刮去已上好的釉層,露出圓形胎地,在胎地上用黑釉點出一個略小的同心圓,使眼睛的黑白比例更加適宜,色彩對比更加強烈,動物神態更加自然可愛,頗有“畫象點睛”的韻味。可愛的造型,精巧的裝飾,不愧為一件既有生活情趣、又具藝術美感的瓷塑陳設品。

大象在古代曾作為耕地的牲畜使用,唐代著作《蠻書》中有“象大如水牛,土俗養象以耕田,仍燒其糞”及“象,開南以南多有之。或捕得,人家多養之,以代耕田”的記載,可見象在當時的農業耕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或許是象與農業的關係太密切,同時象又是人們心目中體形碩大、行走穩健的瑞獸,於是便賦予其太平有象的寓意。據傳,禹接受舜禪讓後,舜陵墓所在的九嶷山突現白象刨土、彩雀銜泥共築舜陵的瑞兆。這應該是關於太平有象最早的傳説。1975年湖南省醴陵市獅形山出土、現藏于湖南省博物館的商代青銅象尊是早期象造型器物的傑出代表作品。這件尊為酒器,作象形,象鼻與腹相通,可作流口,背上有橢圓形口,酒可以從此口注入,是一件既具有藝術性,又具有實用性的青銅器。將象的形象裝飾到器物上,反映了古人對美好生活的企盼。

隨著佛教信仰的傳播,太平有象的題材逐漸加入了宗教的元素。比如八相成佛的佛傳故事中,第一相就是“乘象入胎”;以德行第一著稱的普賢菩薩的坐騎也是“六牙白象”。唐宋以後,隨著菩薩信仰的脫穎而出,帶有佛教元素並表現太平有象的題材在雕塑、壁畫、詩詞等藝術作品中也多有體現。南宋詩人陸游曾寫到:“太平有象天人識,南陌東阡搗麥香。”可見集農業文化和宗教信仰于一身的象在那時已經被賦予了太平、喜氣的用意,由此太平有象的內涵也進一步抽象昇華,寓意“天下太平,天天喜象”。

清代乾隆年間,瓷器生産技藝處於康雍乾盛世的後期,寓意吉祥的陳設瓷五花八門,層出不窮。其中,乙太平有象為表現題材的品種比較多見,既有青花,也有粉彩、景泰藍等品種。這類瓷器目前存世較多,如南京博物院收藏的粉彩太平有象尊,象背上所馱葫蘆形寶瓶與象身連通,彩帶、披搭均用粉彩繪飾,精湛的工藝突顯出器物的與眾不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