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廣州發現十余座古墓 一三國磚室墓罕見

廣州發現十余座古墓 一三國磚室墓罕見

時間: 2010-08-10 09:34:08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收藏 >

記者昨日從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該所近日從站前路廣州車輛段工地發現十余座古墓,分屬於南越國、東漢、三國、晉南朝、宋代和明清,其中一座三國磚室墓在廣州地區非常罕見。經過兩個多月的搶救性發掘,考古工作者共取得文物近100件,其中南越國青銅斧保存較好,三國時期銅鏡雖然沉睡千年依然可以映出人影,宋代“宋元通寶”更是宋太祖趙匡胤發行的開國貨幣。此外考古工作者還在此地發現了唐宋時期的一口水井,這表明唐末至兩宋時期,地處廣州古城外西北郊的站前路一帶已經有發達的村落了。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位於站前路和陳崗路交界處的廣州車輛段工地。陳崗一帶原為起伏較緩的一片小山岡,工地所在的正是山岡的東南坡。十幾座古墓位於工地的西部,地勢比周圍又稍微高些,應為山坡坡腳。考古人員經過勘探施工斷面,認為古時這裡應有一條河自東北向西南穿過此地。

記者看到,十幾座墓地排列非常緊密,有的甚至相互疊壓。

晉南朝時期數量最多

代號M12的古墓在這批墓葬中年代最久,據推測至晚也是南越國時期的,也有可能是戰國晚期。考古工作者在這座墓中出土了碗、小盒、青銅斧等。其中青銅斧保存完好,比較難得。

十幾座墓中,晉南朝時期的數量最多,但多數都被盜墓賊光顧過。晉南朝古墓的規模不等,大的長度超過10米,小的則不足5米,顯示了墓主人身份地位的差異。由於區域狹窄,很多早期的古墓都被晚期的古墓覆蓋或打破,可見古人一直視這裡為風水寶地。此外考古工作者還在此地發現了唐宋時期的一口水井,這表明唐末兩宋時期,地處廣州古城外西北的站前路一帶已經有發達的村落了。

三國墓採用梯形磚

在考古工作者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一座編號為M5的小型磚室墓前。墓室呈狹長形,長約3米,寬約0.6米。由於年代久遠,墓室的頂端已經被壓塌了,但地板和四壁完好。左右兩壁的墓磚緊湊細密,從底部開始微微向中間傾斜。

古墓的一端有個10公分高的小臺,考古人員介紹説這是古人修的拜臺。古人將棺木放進墓室後,會在墓室入口處放供品燃香拜祭,然後將墓室口封閉。

考古人員認為,這是一座三國時期的古墓。從出土文物看,該墓裏有隨葬的5件青釉器和1面銅鏡,其中青釉器包括了盛器、書房用具和酒具。考古人員解釋説,兩漢、三國到兩晉,人們使用和隨葬的器物既相似,又有不同。經過與以往兩漢、兩晉墓的比較,基本確定這是一座三國時期墓葬。

該墓還有一個明顯特點,就是使用了梯形磚,這和周圍的古墓明顯不同,跟以往發現的古墓也不一樣。

這座古墓裏出土的銅鏡有手掌般大小,除了邊緣處有一點細小的缺口外,保持很完整。銅鏡背面雕刻著精美的圖案,粗粗看去是十幾隻禽鳥,前後相連地圍成一個圓圈,每一隻禽鳥的種類都不一樣。

更讓人稱奇的是銅鏡的正面經歷幾千年歲月後依然平整光滑,可以依稀倒影出前面的人影。

“宋元通寶”首現廣州

在一座宋代甕棺古墓,考古工作者從甕內找到了50枚銅錢,隨後又在甕底發現了12枚銅錢。12枚銅錢平整地鋪在甕底下面,通俗的説法是“墊底”,這種喪葬習俗較為奇特,有待考古人員進一步研究。在這些銅錢中,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開元通寶”、“太平通寶”、“宋元通寶”等字樣的鑄錢,其中“宋元通寶”在廣州還是第一次被發現。

考古人員介紹説,“宋元通寶”是北宋第一種鑄錢,俗稱“國號錢”,由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于建隆元年即西元951年鑄造。錢式沿襲“周元通寶”成規,為小平錢。後宋太祖傳位於弟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于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鑄“太平通寶”錢,錢式同“宋元通寶”。

此外,宋代古墓還出土一件鎏金銀簪,簪子兩端的環已經不在了,但主體部分保存完好,造型為一輪紅日跳出大海。

記者仔細觀察發現,鎏金銀簪不僅花紋紋路清晰,而且做工很細很薄,掂起來輕輕的,相信古人戴在頭髮上不會感覺到什麼重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