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團扇冊頁》
龔繼遂
宋代范寬的《溪山行旅圖》上有趕驢的人,鬱鬱蔥蔥的樹木,所謂雨點皴,突兀巨石的描繪,使得其栩栩如生,中間用一片雲氣給隔開了——這叫做空氣式的透視法,也表達了一種距離感,避免了西方焦點透視的方法。
宋元繪畫是國之瑰寶,但因為宋代的靖康之難,皇帝都被劫掠北上了,畫作大部分散佚,當年一些舊族的收藏在明末之亂時也遭到了非常嚴重的破壞,再加上明清之交的毀壞,所以一般認為傳世的宋元繪畫是很少的。集十年時間編撰的《宋畫全集》顯示,北京故宮有250幅宋畫,上海大概有七八十幅,國內其他機構各省博物館有的有一幅,有的兩三幅,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克裏格蘭博物館各三五十幅,台北博物館藏得最多,差不多400幅,全部的宋畫加起來有1000幅左右。根據統計,兩宋一代,團扇類的畫加起來八百多幅。元畫還沒有進行統計,總體來説,宋元畫加起來也就兩三千幅,大部分也入藏各個博物館了。
買宋元繪畫,第一是鑒定難,第二是價格高。大家的眼力不夠,在風險防範上購畫的標的和心理承受價格就會相應調整得比較低一些。但是宋元繪畫的鑒定永遠很難,有高倣的問題,歷代老倣的問題,還有歷代話語權的問題。
傳統交易模式中,畫價的制定有三種模式,就是固定價格、談判價格、交易拍賣中的競爭價格。宋畫由於其稀缺性,一直沒有一個固定價格,沒有一個經常出現的可流通性的比例,所以很難形成標準,交易最後基本是在每次交易長期談判的個案中形成的。
這裡要提到三種不好的成交狀態。一個是死亡,死亡在美國是必然要賣東西的,因為遺産稅有50%~55%;一個是欠債,這些東西一定要套現;還有一個是離婚需要分錢。因此沒事的時候是沒有藝術品交易的。但是有事的時候有了藝術品交易,就完全要看你討價還價的能力了。舉個例子,當年張伯駒要買恭親王家裏的一幅畫,開價20萬,後來他母親大喪,説5萬也賣,最後我看過兩種資料,一種説是4萬大洋成交的,一種説是三萬六千大洋或者是三萬八千大洋成交的。
還有兩種比較好的成交狀態。一種是所謂的遺産規劃,這種情況下就是不停地找報價人,你給我300萬我就上漲到400萬。
買一個好東西的時候,最後買的人買的一部分是不可比的價值,我們把這個價值叫做“象徵性價值”,它是有不可交換性的。這個藝術品價值中有一部分價值是它的出身、來歷,而不是物價,還有一部分是感情因素。宋元繪畫最後是靠一個財富階層上的排他性來維持它的價位的堅挺。
從博物館採購政策來説,博物館應當分清輕重緩急,要制定最適合你的價格話語權來為己所用,這就是注意力經濟和話語權經濟。注意力經濟是你的藏品關注人越多,價值越高,這和所謂網路上的點擊率一樣。話語權經濟就是説一個東西在洋人那裏,一個東西在中國自己這兒,話語權和權威性是不一樣的。
它的功能以及功能所衍生的財富和商業價值,在不同持有人、不同的語境、不同的社會法律環境下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所以,總的來説,在宋元繪畫採購中,如果有實力和眼光,應當更有主動性、判斷力和話語權,應當捨棄二流、三流,買最主要的,來實現最有價值的文物的回歸。
(本文節選自作者的講座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