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1日,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在本報發表文章《時代呼喚中國書法經典大家》,在書法界引起廣泛關注,不少書家撰寫文章,就書法經典大家的性質、條件、時代特點和前景預期等話題提出自己的看法,一些書法專業報刊也對此問題展開討論。這是當代書法界在藝術觀念和創作思想上的一次有益的交流和碰撞。這場討論為各種觀點提供了展示的平臺和碰撞的機會,對澄清一些模糊認識、推動書法藝術發展繁榮具有重要意義。今年張海在自己的個展開幕之際,再次就這個問題撰寫理論文章,對書法經典大家進行了深入的再思考。
張海,河南省洛陽偃師市人,生於1941年9月,現為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張海的書法以隸書和行草最為突出,在當代書壇自成一家。出版有《隸書兩種》、《張海書法》、《張海書法精選》、《張海書法新作選》、《創造力的實現——張海書法選》等集著。2004年,張海書法作品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2009年在杭州、上海、南京、山東等地分別舉辦了《創造力的實現——張海書法展》;作品還在南韓、法國、德國、荷蘭、加拿大等多個國家展出。其家鄉偃師市修建的“張海書法藝術館”于2005年落成開館。
關於中國書法經典大家的爭論,可以歸結為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中國書法應不應該出經典、出大家,經典大家的標準是什麼;第二個問題是當代書壇能不能夠出經典、出大家,怎樣才能出經典大家。
第一個問題涉及書法藝術的性質。漢字書法藝術起源於實用的書寫行為。這種書寫行為之所以能最終發展成為藝術,除了它的歷史悠久、有著長達數千年的歷史連續性外,最重要的是一代代的書寫者在滿足實用需要的同時,不斷追求美的創造,以滿足人類的精神追求。傑出的書家經過艱苦而卓越的探索實踐,一次次地把對這種美的追求推向極致,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大作、力作。我們便稱之為經典。顯然,如果沒有歷史上那些膾炙人口的書法經典和大家,書法充其量只能算是一門技藝,很難躋身於藝術之列。
綜觀人類歷史,有許多實用的手工技術世代相傳,然而並非所有的技藝都能躋身於藝術之列,那些能發展成一門藝術的實用技藝,都是在美的創造過程中,推出了自己的藝術經典和大師巨匠。比如建築,如果沒有希臘神殿、羅馬劇場、哥特式教堂和東方式宮殿這些經典建築,如果人類仍然處於土居穴處,茅茨採椽的狀態,所謂建築藝術又從何談起呢?同樣道理,如果沒有王羲之、顏真卿、蘇東坡等書法大家,沒有《袁安碑》、《平復帖》、《蘭亭序》等經典之作,如果人類還處於刻符記事的水準,那麼自然也就無所謂書法藝術了。
書法推出了經典和大家,經典和大家造就了書法藝術,這是一個尋常道理。適意書寫、不計工拙,作為一種書寫狀態,也許是不可缺少的,然而藝術的經典和大家不可能在這種狀態下造就,經典和大家的出現必然是積極探索、努力攀登、汲古溉今、孜孜不倦的結果。
至於經典和大家的標準,也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審美取向以及社會風尚也會發生變化,書法的審美格局自然也在不斷變化。因此,書法經典也不可能是一種模式。應該説,每個時代、每種審美思潮乃至每個時期都會有自己的經典和大家。在這個問題的認識上,人們有一個誤區:只要一説書法經典,就馬上聯想到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稿》、蘇東坡的《寒食帖》這些名垂千古的名篇。這些固然是經典,然而經典卻不只限于這些。書法史上還有許許多多的經典之作,其名氣雖然趕不上這些作品,但無疑都代表了一個時期或一種風格的突出成就,從而為書法史的綿延賡續做出了不可抹煞的貢獻。
關於第二個問題,也是大家爭論最多的,是當今時代能不能夠出經典、出大家。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弄清今天和古代相比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有哪些對書法的發展以及出經典、出大家是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
世上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比如毛筆退出大部分實用領域,導致使用毛筆人數的減少,這是不利於書法發展的一面。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其實用功能的退化,從某種意義上講,正好促進了其藝術功能的加強。現在用毛筆寫字的人固然少了,然而只要是還在使用毛筆的,大多都是為了書法藝術的創作而非為了實用的需要。傳統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受到衝擊的確有不利書法發展的一面,然而當代文化在一元主導下的多元化發展格局又使書法能得到多方面的滋養。比如西方審美觀念的引入,形式美和平面構成理論的運用等,使得書法的表現領域更為廣闊、手段更加豐富。而且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文化自信心的不斷增強,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的弘揚和提升,這對書法藝術的發展無疑都是非常有利的。
當今社會的市場化、商業化傾向也是否定論者的一個理由。誠然,市場化、商業化傾向對書法家有著不可忽視的干擾和誘惑,一些人在光怪陸離的物質世界面前,心性浮躁,急功近利,不願坐“冷板凳”,不肯下苦功夫,只顧眼前利益,缺乏長遠目光。但這畢竟不是書法隊伍的主流。而且這種人、這種現象並非現在才有,在以往任何時代都是存在的。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書法作品走向市場,對於提高書法藝術的地位、改善書家的生存環境,對於推動書法事業可持續發展等都有著積極的意義。在這個問題上如何趨利避害,既順應社會發展潮流,使市場法則為我所用,又能使書法界保持藝術的純潔,不致在物質利益誘惑面前失去藝術良知,這是當代書法界面臨的一個嚴峻考驗。
如前所述,每個時代都會有自己的書法經典和書法大家,而每個時代的經典大家也都帶著不同的時代印記。和古代相比,今天這個時代的書法發展有哪些突出的特點呢?
首先,古代書法和其他門類的藝術、學科緊緊聯繫在一起,而今天由於學科和藝術分工的精細化,書法從其他學問和技藝中獨立出來,成了一門單獨的藝術。
中國古代的書法同政治、人文、自然、倫理等緊緊結合在一起。明代項穆説:“書之作也,帝王之經綸,聖賢之學術,至於玄文內典,百氏九派,詩歌之勸懲,碑銘之訓誡,不由斯字,何以紀辭?故書之為功,同流天地,翼衛教經者也。”(《書法雅言》)古代沒有單獨的書法家和書法學,凡書家皆學問大家、文章大家。因此,書法雖不獨立,卻有很高的地位。
書法還是文人必備的技藝和基本素養。自魏晉以後,書法基本上是文人的專利,文人書法具有很高的地位。現在,這種情況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首先,所謂文人的概念,古今已有很大不同。古代所謂文人,所學者大抵皆人文學科,即所謂“國學”,而今天的知識分子,其知識結構要寬泛得多。其次,寫毛筆字也不再是文人(知識分子)的必備技能。當今時代,藝術和學科皆有精細的分工,那種橫跨各個門類,高居群藝之首的書法已經不復存在,書法成了一門普通的藝術。在這種情況下,希望出現像歷史上的王羲之、顏真卿、蘇軾等集大學問家、大文豪、大詩人、大書法家于一身的書壇大家是不現實的。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當代書法可以脫離傳統文化。書法雖具藝術的獨立性,但仍然需要傳統文化的滋養,仍然需要超越技法的層面而不斷提高其品位、格調。因此,如何處理好二者的關係,從而培養造就具有當今時代特色的書壇大家,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第二個變化是當今時代書家的平民化。
中國古代,文化知識集中在上層統治階級手裏,有成就的書家一般生長在有條件受到良好教育的上層家庭。因此,古代的書法大家基本上都是社會上層人士,或帝王將相,或達官顯宦,或名流大儒,真正出身於勞動家庭、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書法大家幾乎沒有。而今天,由於社會制度的變革,知識文化的分佈格局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文化知識不再集中于少數人手裏,而是在平民大眾之中廣泛普及。另外,今日科技的進步,資訊的發達,可以使古代書法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和利用,像過去只有在宮廷中才能見到的珍貴碑帖墨跡,現在很容易就可以看到;特別是印刷技術的進步,使複製的碑拓墨跡近於原作。這些都給當代人臨摹古人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鋻於這種變化,從理論上講,現在很多人都具備成為書法大家的條件,書法大師巨匠也有可能在一般平民中産生。
當然這種可能性只是在理論上存在,事實上要成為當代書法大家,還要具備許多特定的條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個人艱苦卓絕的努力。儘管和古代比起來,現在産生大家的條件比過去優越得多,但這並非意味著,今天産生書法大家要比古代容易。對此我們必須要有足夠的認識。
第三個變化是就書法的存在和表現方式而言,古今有著巨大的差異。
其中最主要的是現代社會展覽形式的興起。展覽改變了以前人們以書法自娛或小範圍交流的方式,“寫給別人看”,給盡可能多的人看,成了書寫的主要目的之一。目的不同引起書寫心態的變化,使得現代人在書寫時,不但考慮書法本身,同時也考慮它的形式、載體,以及對視覺效果構成影響的種種因素。
展覽的興起,導致競爭機制的形成。廣泛傳播既然是書寫行為的一種主要目的,那麼受眾的評價也勢必對書寫者的創作行為構成重要影響,致使書法創作出現了許多新的傾向。如作品的大型化、規模化,作品內容和表現形式的統一化,運用藝術手段的多樣化,以及作品的個性化等等。這種競爭使得書法進入競技時代,驅使人們挖空心思標新立異,力求出人頭地、不同凡響,而那種適意揮灑、不計工拙、自慰自足的傳統書寫方式和書法作品已退居次要的地位。
一些人對書法的展覽方式和競技行為提出異議,認為這種方式破壞了書法的寧靜,有違文人書法溫柔敦厚、孤芳自賞的精神。姑且不論這種説法的對錯,現在的問題是,這是現代社會的書法發展趨勢,是當代多數人的選擇,是不以少數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即使各級書協和有關社團不再舉辦展覽,展覽這種形式也不會消失。而只要展覽存在,競爭和競技就是必然的。
同世間所有事物一樣,展覽和競爭也有其兩面性。作為當代書法的生存常態,這種方式會把最優秀的書家吸納進來,推動當代的書法大家和書法經典在競技中産生,但同時也會出現一些諸如跟風現象、嘩眾取寵、過分注重形式以及評委導向等問題。對此,我們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切實採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消除其不利影響,為推出當代書法經典和大家服務。
所謂經典和大家,只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這裡包括兩層意思。首先,經典和大家需要接受時間檢驗,人們對它的認識也會經歷一定的過程。有些作品、書家的真正藝術價值,也許在短時期內不被人們充分認識,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的沉澱,才能真正得到認可。還有些書家和作品,當時人們評價很高,但經過時間的沉澱,也許會證明其價值不是很高。歷史是最公正的評判者,即使今天在展覽和競爭中脫穎而出的作品,也必須經過時間的檢驗,才能確定其真正價值。其二,所謂經典和大家,不可能也不會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因此,不要期望所有人的意見都統一後才去認定經典和大家。
我們説時代呼喚中國書法經典大家,決不是説現在就把經典大家評出來,把一頂頂桂冠發到個人手上。提出這個問題,就是要喚起書界創作藝術精品的意識。我們這一代書家,生活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之中:一方面是經過相當時期的禁錮,人們在對書法傳統的理解以及技法的傳承等方面遇到了相當的隔膜和障礙;另一方面,書法復興的熱潮又遇到了當今社會市場化、商業化的衝擊。今天的書法家如果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守藝術信念,就有可能使書法藝術淹沒于經濟利益的大潮之中,到頭來人們會發現,在表面的喧囂過後,缺乏經得起歷史檢驗,足以代表時代高度的經典作品和書壇大家。當代書家應該樹立這種創作精品的意識,樹立高遠的藝術目標,併為之奮鬥終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創造出精品、經典,我們這個時代也才能出現真正的書法大家。
在當今條件下,中國書法如何才能出經典出大家?在這方面應該做的工作很多,筆者認為以下三點尤其重要:
第一, 要澄清認識,承擔責任。
時代呼喚書法經典大家,時代造就書法經典大家。改革開放以來在全國興起的書法熱,作為當代藝術史上獨特的現象,一方面説明書法傳統有著巨大的張力,另一方面説明中華民族有著對書法藝術與生俱來的熱愛。書法發展的深厚根源在人民群眾之中,離開廣大人民群眾,光靠圈子裏的幾個人自己在那裏玩書法,是絕對熱不起來的。每一個書家都應認識到這一點。繼承歷史傳統,把書法藝術推向新的時代的高度,創造出當代藝術經典,以滿足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這是時代賦予當代書家的責任。書家絕不可把書法僅僅當作個人的事情,可以隨心所欲任意塗抹,而要站在時代的高度,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遠離物欲的喧囂,摒棄名利的誘惑,立志創造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傳統、無愧於人民的精品力作。
第二, 要繼承傳統,把握時代。就書法藝術自身而言,要想出經典大家,必須深入傳統,把握時代。
書法經典必須從傳統中來,這是書法藝術的性質決定的。任何想撇開傳統、背離傳統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中國書法有幾千年的歷史,書法傳統浩若煙海,這是我們取之不盡的寶庫。而目前我們對傳統的認識還存在一些誤區,進而影響到對傳統資源的挖掘和利用。在這方面,創作界、理論界、教育界也都有許多工作要做。
除了繼承傳統,還要把握時代。時代在發展,今天的經典大家不可能等同於歷史上的經典大家。時代的發展變化在書法藝術中如何體現,對今天撲面而來的新生事物、新觀念、新形式、新方法如何取捨,如何推動書法藝術創新發展,努力創造當代藝術經典等,這是當代書法界需要重視並研究解決的問題。
第三, 辦好活動,完善機制。
如前所述,展覽既然是當代書法的主要生存狀態和傳播方式,我們就必須面對它、重視它,精心策劃、精心實施,使之在打造當代經典大家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要最大限度地發揮這種形式的積極作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其消極影響。現在的任務是要不斷完善各種展覽、比賽的機制,努力提高其科學化水準,使其更加公正公開,更加有利於書法藝術的繁榮發展。除了舉辦展覽,還可以通過其他形式來打造經典、推出大家。在這裡,我們還要充分調動書法媒體、評論界、書法教育研究機構等各個方面的積極性,努力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援書法藝術發展繁榮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