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博報

孫振華:珠三角的當代藝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2-07 18:48:07 | 文章來源: 孫振華的部落格

文\孫振華

對於珠三角這樣的地方,用“城市群”的概念來描述似乎還不夠,在這裡,城市與城市之間的邊界模糊,所以更準確的説法,是城市區域。

1996年,曼紐爾·卡斯特爾在《網路社會之崛起》一書中曾經説過:“南中國的大都會很可能成為21世紀最具代表性的都市面貌。”

因為珠三角這種特殊的地理原因和區位因素,珠三角當代藝術突出的特徵,就是將城市和城市化作為自己的關鍵詞。 無論是“85新潮”時期的“南方藝術家沙龍”、1990年代初期的“大尾象”、還有其後的“卡通一代”、“陽江組”、“南方引擎”還有博爾赫斯書店當代藝術機構等等,幾乎都對城市問題傾注了相當的注意力。

2005年“第二屆廣州三年展”的主題為“別樣:一個特殊的現代化實驗空間”,更是集中呈現了珠三角城市化的問題。

2005年首屆深圳城市建築雙年展主題是“城市開門”,此後,“城市再生”、“城市動員”的展覽主題都説明,這個展覽對城市和城市化問題的持續關注。即使是一些傳統的藝術樣式,通過沾染珠三角的城市色彩,也發生了當代性的轉化。例如,深圳的“都市水墨”、“城市山水畫”等等。

經濟的活躍和繁榮,加劇了珠三角地區的城市化進程,這是珠三角當代藝術之所以關注城市的最重要的原因。在珠三角,大量的人群在聚散、遷徙、流動;它折射出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關係;本地原住民和外來務工人群的關係;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生活經驗,以及它們在一個共同地域背景下相互衝突、並存、融合的過程。

高密度的城市區,帶來給生活在這一區域的人群帶來了巨大的生活和精神的壓力。在這個機會和危機並存的地方,一方面是希望、奮鬥、努力;另一方面是焦慮、孤獨、無助這自然成為當代藝術所關心的問題。

珠三角的空間意象也為當代藝術帶來了靈感:高尚與豪華、富麗與狹窄的混搭;城中村、工廠區、流水線、歌舞廳、大排檔、堆積如山的貨物、處處腳手架的工地、滿載的車輛、密如蛛網的立交橋、大街上的霓虹燈、廣告牌,小巷子裏的小招貼……還有城市中的時尚、流行的元素:BB機、大哥大、耳機、跑車、時髦裝束這一切,構成了珠三角極其豐富的城市空間意象。

另外,廣東文化本身注重差異,不趨同,同時又具有包容性的特質,成為推動珠三角當代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珠三角是一個在文化上、語言上、生活方式上強調自己的特色,不願意被其他文化所同化的地方。今天,無論經濟如何全球化,這裡的廣東人還是要喝早茶、逢年過節要派利是和紅包、還是要講粵語。

在第二屆廣州三年展上,廣東藝術家楊詰蒼的裝置作品《珠江》用中英文對照的霓虹燈牌赫然寫到:“我們什麼都會,就是不會講好普通話。”據説,這句話在改革開放初期廣東一些躊躇滿志,“先富起來”的老闆中十分流行。

珠三角文化一方面追求差異,另一方面則海納百川,包容寬厚,這或許就是珠三角城市的魅力所在。在廣東珠三角從事當代藝術的,大部分來自外省以至海外。珠三角的許多批評家和策展人,都是改革開放後的新移民,正是他們和珠三角一起,創造了活色生香的當代藝術。

與朋友分享此事: 分享到搜狐微網志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下一頁舟行流年——記賈方舟
上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