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坤
幾次在電話中與老師聊到“假畫”話題,可能談得比較深入,或者説是談得還不夠深入,觀點交鋒間免不了出現一些對歧,這裡想談一談筆者遇到的一些“現象”。
“作品只有我的官網和我手上的才是真的,其他網站上和雜誌上刊登的基本上全是假的。”“你沒看到過真作品,看慣了假作,偶爾給你拿一幅真作出來,你反而會説這幅真作,它是假的。”説此話者,是我採訪一位“名家”,姓名不便提罷。聽完這番話,當時我便舉了個例證,並無惡意,不想卻好似得罪了這位“名家”,實則是因為沒想到會有這樣的結果。這個例證源於我的無意,卻讓對方不能自圓,只好自挂電話。想來慚愧之至,想説點什麼,既是例證惹的禍,那就先從例證説起。
如何辨別?假東西看多,看真為假;真東西看多,一看便知。
在與他打電話之前,其實對畫家的資料已經掌握八九分,包括畫家官網也已瀏覽數遍,得知公司之前是與這位畫家有過多次溝通、合作記錄的,這些只為説明網站所放畫家作品,是經過作者本人同意,並且是從他手裏拿到的資料。
因為近期在做《名家説假畫》項目,我所説的“名家”,指的是當今藝術界內被眾人所認可的“一線、二線”藝術家,並非自稱“名家”的作者。經採訪多位藝術家、畫廊、拍賣、售假者、買假者等多方人士,在了解各方言辭後,筆者看問題的角度和觀點,當然是站在中立的態度上,談話當然也會偏重於此。
話題再回到開篇語畫家所提觀點,他的觀點無疑是不認同社會上的某種現象的。作為我們,一方面是認同這位畫家的觀點,現在的確有很多刊物通過刊登名家假作而變“假”為“真”,糊弄別人;包括在網站上,這種現象也是屢見不鮮。然,名氣越大,看問題的觀點越客觀,想事情也更全面。但受方者一番話説出後,卻讓筆者在無形中生出一種擔憂,筆者不是什麼大人物,也不想去拯救什麼市場,在深思和反思的同時,也想弄明白:“畫家一旦有了這樣的心態,還能客觀地看問題嗎?”“我們的網站正好也有他的作品?那麼他又是如何看待?”“持何心態?”……
因何受傷?藝術家苦惱,反鎖自身;投資人苦嘆,此為真品。
之前在圈裏與其他媒介朋友,也經常探討中國當今藝術品市場的現狀,包括市場現狀、藝術家現狀、畫廊現狀、藏家心理狀態、藝術家心理狀態等等,同時也提出了很多問題,包括“如何應對?”“應該做些什麼?”“市場如何走向?”“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成熟與穩定函需多少年?”等等,但也只是口頭説説,真正把它當成問題來研究的話,“無論個人還是政府、機構也是改變不了整個格局的……”眾家云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了之前的思維苗頭,在碰到具體事情時,便總想問個究竟,探個明白。畫家的言辭引起筆者關注,但筆者心中十分清楚,這只是眾多名家中極個別的現象,“靜坐常思己過!”經常反思才能不斷更新自身,作為身在其中的一位藝術工作者,透過現象看本質也是為數不多的人努力的方向。
筆者電話中這樣問道:“老師請問您每天接很多電話吧?比如,我就跟您打了幾次電話,但您可能記不得我是誰?”“那我記不得,每天給我打的電話的人太多了……”“老師現在名氣很大,找您的人也很多。您剛才提到只有從您本人手中拿畫,只能到您的個人官網上看畫,如果有人問到‘以前從您手中拿過畫的人或您之前合作過的刊物或者網站’,那您還記得嗎?”“那我不記得了。只有從我手中拿到畫……(重復)”“您記不得這麼多事,是因為您每天很多事情要處理,不可能件件記得。但以前別人從您手中拿的畫肯定是真的呀,別人在網上和刊物上登的也是經過您本人同意的,中國十幾億人,不可能人人都找到您這來,您這一句‘不知道’豈不是把所有真誠和您合作過的人一棒子打死了!這會不會傷害到合作人的感情和權益!”“……”“他們有什麼感情和權益,我傷害他們……”“都想拿我的假畫去賣錢……”“都是別人傷害我的……”電話挂斷。
很能理解畫家受傷的心理和他心中的無奈。在眾人眼中的“名家”都是風光無限、花團簇擁、高不可攀的代言人形象,藝術圈裏的“名家真跡”可以賣高價錢,這便導致人們有了這樣一種心理:倣作如果“亂真”便可獲取高收益,但後果便是給創作者本人帶來極大傷害!大家可能知道,“假畫”分兩種:一種為“自稱假畫”者;另一種為稱“此作為真品”者。前者客觀地看可以是一件好事,喜歡名家作品卻買不起的人,可以通過此渠道了卻心願,情有可原;後者則是違權,侵犯作者著作權;從反面説,這讓人痛嗤。後者給創作者帶來的傷害是他們沒有想到的,甚至讓畫家對現在的社會及藝術品市場産生一種錯誤的認識:“全是假畫”、“他們全都為錢而來”、“市場沒有真的,只有從我手裏……”、“你們登的作品,我不知道是真是假……”云云,甚至扭曲事實,但事實情況是創作者每天也在與人交往,他的真作每天也還在市場上流通,甚至也還是有很多,只因畫家害怕受傷害而封鎖了自己的心靈,導致市場上做實事的人,卻也難免跟著一同遇難,反受其傷,不能不説這是一種惡性迴圈。
畫家固執,源於受傷太深,有了怕受傷害的心理慣性,才會在確有此事時,習慣性的反駁事實,連鎖效應便會觸及真正合作者的利益。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觀其畫,品其人”之説。畫得好的人比比皆是,然既畫得好,人品修養又值得稱讚者,作品才會流芳百世。當一個人名氣夠大,作品夠好,人們公認他是某一領域內的形象代言人時,他個人代表的形象已經不是他自己,他説出的話也不再是他個人的話,而是代表著一個群體的聲音,一個領域內所發出的聲音。名氣越大,看問題的角度越客觀,別人的評價是與非、好與壞,對他而言已是身外之物,一心創作,提高技法,便是自己最好、最真實的寫照。
如何投資?創作與創新,孰重孰輕;價值與價格,因何而定。
當今藝術品市場沒有形成穩定的格局,也有一定的原因,拋開歷史原因和發展時限,縱觀時下,目前世界公認的三大暴利行業,房産、股市、藝術品投資各佔一隅。但是這裡提到的藝術品投資與市場上流通的書畫作品相比而言,還是有區別的。藝術品投資投的是有藝術價值的真作,是少數人參予的;而市場上流通的假畫指的則是面向整個社會,誰的畫有價值賣價高,假畫流通性就強,市場有多大需求,假畫便有多大的量,這是多數普通人都可參予的。社會在進步,人們的消費意識在提高,審美價值觀也在不斷更新,假刊物、假畫、網站假畫的出現,社會趁勢使然,找到自己的準確定位至關重要。不要説市場害了誰,而要説在平等的機會和條件下,誰更明白自身。
自古至今,藝術家的概念一直是創作者的代名詞,講究個人修身素養,反思自己創作的時間多於關注市場。師古人,法造化,若是一味重復原地踏步,從另一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藝術創作的死亡!相對於這樣的作品和作者,其藝術價值只能代表某個階段,卻不能代表其投資價值極高?人們在看一幅作品的時候,會去分析作者的生平經歷,很多時候作者前期、中期、晚期的作品風格是有所改變的。也正是因為作者的不斷創新、不斷進取的藝術精神,人們對作者的崇敬之情也越來越高,名氣隨之越來越大!有位朋友説得好:“畫家xxx先生把自己關在象牙塔裏,一心追求創作、畫畫,你看他二十年前的作品和他二十年後的作品相比較,反差多大!”再看蔣兆合的藝術心得:“于茫茫的沙漠中,看看那慢慢奔走的駱駝”、“當炎威烈日的時候,聽聽那不可忍受的苦蟬。”觸動他靈魂的是藝術家所飽受著的孤寂與空寥,這是藝術創作者必經之路,尤其是苦於無創新之時所受心靈煎熬之苦。“於是我知道,有些人是需要一碗苦茶來減渴。”“……如果其然,我當竭誠來烹一碗苦茶,敬獻于大眾之前,共茗此盞。”什麼叫大家?真正能夠為藝術而傾情奉獻一生,默默無聞的工作者,心容萬物,一生只為一創作,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大家,人們銘記!
現在市面上炒得很火,畫價讓人驚嘆的一位畫家,經常在中央電視臺做節目,大家有注意過他的作品嗎?再多問一句:有創新嗎?這裡不攙帶任何個人觀點,只是拿來做個例子。開篇語講話的人也是“名家”,他的作品為什麼假畫多?一方面也與創新有關,你總在研究自己的創作心得和體會,總在追求藝術水準的提高,別人再怎麼倣是倣不過你的。反過來,因為怕被別人倣,就把外面的市場一下子全否定了,這種觀點也是有些偏激的。原因為何?不做深究,但肯定也與自身素養有關。所謂真正有投資價值的藝術品,必須是摒棄了社會名利以外,一心一意鑽研本土,懂得反醒與自知,具有極高造詣的藝術創作者。請注意,不是某行業內領導、某領域內家族、某院校內高層、某某人某某關係,但凡借助外力以達“天價”的作品均值得仔細推敲。
反思現在,展望未來!
吳冠中先生去世,中國美協沒有公佈,中央美院沒有動靜,只有美術館借助"吳冠中藝術展"展出吳老作品聊慰人心,華君武先生的牌子大大地放在美術館展板上方,我們且不説其中內涵,但通過幾天內展館內人們對吳冠中先生的評價,可以看得出吳老清寂的身影一直在人們的心中回蕩著。或許他的藝術地位不是特別之大,或許他的藝術作品不是非常之高,或許新時代的潮流中沒有多少他的聲音,但他是在固守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脈,人們對他是尊敬的!吳冠中從事美術教育以來,從出國留學到回國任教,一直希望能夠把中國的國畫和西方的油畫結合起來,一直在尋求著突破與創新,與時俱進,書畫亦然。至於吳冠中先生不認同現在社會上的某些觀點,也是有一定理由的。
文章是以某畫家的言詞開頭,因何結尾提到吳老先生,叨擾吳老在天之靈,小生心中深感歉意,主要是想強調吳老的心態正直而難得,能以身作則地在藝術界內中軸線上保持中立,做好自己,他是中國傳統精神的脊梁,必須要提。當代藝術“名家”因何有“心病”?如何“治愈”?這些問題是與中國傳統文化道德是分不開的,留下問題讓有心人深思。然人無完人,有人講吳先生説話比較尖刻而準確得罪了中國美術界官方什麼人,我們且不談細節敏感之話題,如果因為幾句話觸及某些人的利益關係或面子問題,就去否定這個人的藝術成就?這是文明禮儀之國的國人表現嗎?何況我們自己都不能保證一生會説什麼不對的話,做不對的事。無名還是有名,如果社會多一些寬容,心中多一些寬容,創作者多一些寬容,是不是也能還社會一個公正,還藝術家一個公正,還藝術市場一片藍天。打擊惡意“矇騙者”,積極鼓勵違權者,容許人們喜歡他們喜歡的東西,哪怕是贗品,容許畫家維護他們自己的創作,哪怕是網站上的一幅電子照片。中國的藝術品市場走向正規和成熟勢在必得!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自留地,是否能如吳冠中先生一樣身處鬧市仍固守藝術家園裏的清寂?如他者,幾人?值得深思。小生不才,借吳老一段話結束本文,吳老藝術精神傳承共勉:
“畫家走到藝術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畫匠,可以發表作品,為了名利,忙於生存,已經不做學問了,像大家那樣下苦功夫的人越來越少。”
“整個社會都浮躁,刊物、報紙、書籍,打開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畫廊濟濟,展覽密集,與其説這是文化繁榮,不如説是為爭飯碗而標新立異,嘩眾唬人,與有感而發的藝術創作之樸素心靈不可同日而語。藝術發自心靈與靈感,心靈與靈感無處買賣,藝術家本無職業。”
“最重要的是思想———感情。感情有真假,有素質高低的不同,有人有感情,但表達不出思想。我現在更重視思想,把技術看得更輕,技術好不算什麼,傳不下什麼。思想領先,題材、內容、境界全新,筆墨等於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