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博報

中國藝術家喜好玩概念樣板戲(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6-12 18:39:00 | 文章來源: 鮑棟的部落格

楊心廣:在物性與心性之間

很難説楊心廣,這個出生於1980年,剛剛從央美雕塑係畢業才三年的年輕藝術家,已經獲得了多麼大的成就,然而站在他最新的作品面前,我卻已經感到了隱含其中的一種力量。與同代的那些已經獲得了太多媒體及市場關注的藝術家相比,他所獲得的更多的是年輕一代批評家及策展人的關注,但很多人,包括我從他的作品中發現的並不是那種表面的符號與風格,而是一種置身於經驗之中的反思能力。

最早見到的楊心廣的作品是一組後來知道叫做《鉤子》的作品,他利用樹杈的造型製作成鉤子,把它們吊挂在展覽中,細看之後能發現那些粗糙的“鉤子”有著他的精心控制,比如枝幹被打磨得渾圓光滑,但又突出了木頭的結疤,尤其是在鉤子的拐彎處保留了樹皮,而鉤尖處則打磨的非常尖銳。在這件作品以及《棍子》等類似的作品中,楊心廣是為了建立一種基於物性的審美反思,物性在與器具性的張力之中凸顯出來,換句話説,我們從這些“鉤子”與“棍子”中看到的是木頭或樹枝。

這樣的思維方式伴隨了楊心廣很長時間,而它顯然是受到了“物派”的影響,楊心廣在他2007年的作品《絜矩》中,把一堆鵝卵石切割成矩形再排列成一個矩形,而旁邊則是由切割下來的石料所堆成的圓形,這樣的手法非常接近於關根申夫的代表作《位象-大地》。不僅是這種手法上的相近,更重要的是楊心廣對“人”、“物”、“場”這三者之中的“物”的偏重也是“物派”的典型特點。他做過很多木頭作品,除了前文所説的那些,還有《原子灰》、《瘦》、《接觸》、《年輪》、《木板》等等,他在這些作品中始終以各種方式凸顯著木頭的紋理、結疤、裂痕等自然屬性。雖然這些作品中也不可避免地包含著“人”和“場”的範疇,但他的重心顯然是落在了“物”的層面上。

但是《憑欄處》這件2008年的作品卻有所不同,在一個木製的中式欄杆上,他用老虎鉗夾碎了多處木料,這個作品多了一個現成品的維度,欄杆已經是一件有著文化含義的人工製品,而“憑欄”早已成為中國古典美學中典型的感傷意境。在這件作品中,老虎鉗的絞夾雖然帶來的是對木料的物質感的強調,但更重要的是對欄杆的器具性的破壞,以及伴隨的對其文化含義的審思,也就是説,它的重心在“人”,或者説意義的場域中。

正是這件作品使得更多的人開始關注楊心廣,人們在他那裏發現了一種開始走出極少主義、物派及概念藝術趣味的藝術實踐。中國當代藝術的年輕一代在很大程度上已經陷入了這類趣味,表現為對美術館白盒子趣味的迷戀,或者滿足於沉浸在一種概念樣板戲之中,追求作品的“乾淨”與趣味的“正宗”,雖然人們已經意識到了這個症狀,但是楊心廣無疑提供了一種具體的轉變可能。實際上,楊心廣所受到的物派影響也是來自於美術學院的教育,在他的學生時期物派即成為了他藝術觀念中的一種潛在標準,他後來的藝術實踐既可以視為對物派的繼續延展,也可以理解在物派中的逐漸蛻變,《憑欄處》即是這些蛻變的結點之一。

蛻變的真正動力是楊心廣對“物”的態度及與“物”的關係,與極少主義及物派對“物”的理解不同,他面對的“物”不是抽象之物,不是自然之物,不是與自己無關的物,而是那些現身於個人經驗範圍之內的物,比如説,他必須要看到甚至摸到那些木頭、石頭、樹枝或者板材之後才能知道如何去處理它們,而這其中有很大的偶然性與隨機性。極少主義是一種指物為物的哲學,物派雖然把物拓展為自然,但是依然是擴大場域之後的指物為物,楊心廣與此的區別在於,他採取的是一種隨緣借物的態度,與指物為物所不同的是,“借物”更加地凸顯了“人”與“物”之間的對話關係,核心也是“緣”。簡言之,楊心廣的藝術哲學雖然與極少主義、物派有重合的部分,但是更有著差異,這種差異被他逐漸領會與把握。

在隨緣借物的這個線索上,《數沙子》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作品,它開始於一種“極多主義”似的都市禪,在百無聊賴的庸常生活中,楊心廣開始數一堆沙子,但數完了一定數量之後,他突然想到如果再數一遍這堆沙的話,兩遍的數量會是一致的嗎?結果是,兩遍的數量差了不少,似乎有不少的沙子“消失”了,但楊心廣並不強調數量的準確,因為什麼是“準確”呢,以什麼來評判“準確”呢?如果可以説數沙子的行為本身是“極多主義”的話,那麼數兩遍沙子則已經超越了“極多主義”對時間性——即時間的物性在場——的強調,在這裡,時間性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時間的展開中伴生的機緣。

雖然它典型地呈現了藝術家的哲學姿態,但《數沙子》並不足以體現藝術家對機緣的把握,最充分地呈現了楊心廣隨緣借物的作品是《底下有塊石頭》,這件剛剛完成的作品來自於一系列的機緣巧合:最初他嘗試著用鐵絲扭出很多樹的形狀,打算以稍早的作品《樹梢》的呈現方式,但是鐵絲很難直接固定在地面上,因此他找到了一張板做成底座,這張板是非常普通的木工板,甚至側邊都保留著商標與型號,於是,“樹”就栽到了這張木板上,木板似乎成了“大地”,其時正逢大雪過後,北京郊野的大地覆蓋著一片白色,他受到啟發在板面塗抹上白色顏料,然而作品看起來太“乾淨”了,也就是説太完整、太自足了,最終,他搬來了一塊石頭,把木板斜架在了上面。

這是一個容納了各種機緣的作品,“人”與“物”,“物”與“物”,乃至“人”、“物”與自然的各種偶合關係皆被藝術家把握住了,並且交給了觀眾,我們從中窺見的就既不是物性也不是意義,而是對藝術家心思運轉的領會。我們也無法拿某種外在的標準去衡量他的藝術實踐,甚至他的作品已把我們從那些標準中解救出來,讓我們能夠置身於我們拖泥帶水而機緣相生的生活世界。

鮑棟

2010年5月9日於成都

鉤子2 Hooks桃木2008

絜矩Cobblestone2007

憑欄處Leaning Post2008木

數沙子2009沙子

底下有塊石頭_2010_大芯板 鋼絲 石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