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聚焦三農

守護腳下的土壤,保障未來的豐收——北京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土種專題調查

發佈時間:2024-12-18 10:53:16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常曉姣

引言:土壤普查——為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壤摸清“家底”

土壤是支撐生命的基礎,更是保障糧食安全、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資源。國家啟動全國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不僅能幫助我們了解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家底”,更為國家的糧食安全、生態保護和可持續規劃發展奠定了科學基礎。

伴隨著北京城市的快速擴張和人口的增加,對土壤資源的科學管理和嚴格保護需求也愈發迫切。北京市按照中央和國家三普辦的工作安排部署,正系統開展全市土壤資源的全面調查工作,並取得了重要進展。

土種調查——摸清土壤的“家譜”

土種調查則是土壤普查的重中之重,它的開展將為我們腳下的土壤建立系統、科學的資源類型“家譜”,幫助我們更深入細緻地全方位掌握土壤資源特徵,併為北京土壤資源保護和科學利用提供重要支撐。北京市在2022年土壤普查試點的基礎上,今年又按照全國土壤普查辦地方土種志編制要求,專門組織開展了全市土種資源類型和基本特徵的調查。

外業踏勘採樣是土種調查的重頭戲,科學工作者們深入田間地頭,嚴格按照標準採集各區域的土壤樣本,並記錄土壤的地理環境、地形特點、植被覆蓋情況等。

根據土種資訊,踏勘隊提前尋找符合要求的目標點位,隨後採樣隊在該點位挖掘一個垂直、1.2米見方的剖面坑,以便觀察土壤不同層次,採樣員將剖面坑進一步“裝修”,完成光面、毛面的修整;剖面描述員在挂上剖面尺後完成土壤層次的劃分、剖面的拍照以及顏色、質地、結構等資訊的描述;最後,採樣員將長1米、寬22釐米的土壤標本整段取下,完整的放入木盒中並進一步將標本做平整處理,同時分層採集取土壤樣品,為分析土壤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打下了數據基礎,確保採集的樣本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


緊接著,這些樣本會被帶回專業的實驗室進行內業化驗分析。土壤樣本被系統地檢測,以確定其pH值、電導率、有機質含量等幾十項理化性質指標。通過檢測數據,可以更準確地了解土壤的肥力、適種性,為農業種植提供科學依據。


最後,所有採集和分析的數據會匯總到北京土壤資源資訊庫中,形成一份完整的“土壤檔案”。這份檔案可以系統展示北京市不同類型土壤的分佈,以及基本屬性和其能適宜種植的作物種類,為未來科學合理地利用土地資源提供重要決策支援。此外,科研工作者們將土壤整段剖面做成了標本,陳列在北京市耕地建設保護中心的土壤博物館中,訴説著它們的前世今生。

助力糧食安全——從田間到餐桌的保障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土壤普查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關於牢牢守住耕地紅線,保障餐桌上的糧食安全的重要決策部署。而此次土種調查,通過全面挖取耕層及以下更深層次的土壤剖面,可以直觀深度探查耕地資源基礎特性,這種“外科手術式”的深入解剖分析,不僅可以查明各種土壤的類型和分佈,還能精準掌握平時難以掌握的深層次土壤障礙問題,為將來的土壤資源合理利用、品質管理和障礙培肥改良提供重要的決策支撐。

如果我們深入探究土壤的種類,會發現不同類型的土壤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會對作物的生長産生不同的影響。例如,質地較細的土壤通常保水保肥能力較強,但排水透氣性較差;而質地較粗的土壤則排水透氣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較弱;酸性土壤中的鋁和錳含量較高,可能會對作物産生毒害作用;而鹼性土壤中的碳酸鈣含量較高,則可能影響某些作物對微量元素的吸收。因此,了解和掌握不同土壤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對於合理選擇作物種類和制定科學的種植制度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土種調查,我們就能夠詳細了解和掌握各種土壤的性質與特徵,明確哪些類型的土壤更適合種植哪類作物,避免了種植不合理作物而導致事倍功半,切實提高耕地資源的利用效率。

選擇了適宜的種植作物,下一步就是確保作物的健康生長。眾所週知,一個健康、肥沃的土壤環境是確保農作物産量與品質的關鍵因素。通過土種調查,我們可以掌握不同類型耕地的實際情況,從而對症下藥,找到一系列管理土壤的科學方案,例如合理施肥、實行輪作制度、休耕以及推行有機農業等措施,就可以有效地提升土壤的生産潛力。這些管理方法不僅提高了土壤的肥力,還能使糧食生産變得更加可持續。這樣一來,既保護了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又充分利用了每一塊寶貴的耕地資源,為土壤資源保護利用尋找科學合理的管護方案。

由此可見,土種調查的成果與確保糧食安全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通過對土壤的詳細調查和分析,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的層次結構、肥力和潛在問題。這些資訊對於制定科學的土地利用策略至關重要,能夠幫助我們合理規劃農業用地,提高耕地的生産效率,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的潛力,確保國家的糧食需求得到滿足,從而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這不僅涉及到當前的糧食供應,還包括對未來糧食需求的預測和準備,確保在各種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下,國家的糧食供應都能保持穩定。

守護綠水青山——為藍天綠地加一道安全鎖

土壤資源除了具備生産功能,還具有多種生態功能。主要的生態功能包括:水迴圈功能,即在水迴圈中存儲和調節水分;養分迴圈功能,即提供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碳儲存功能,即在碳迴圈中儲存有機碳和無機碳;緩衝過濾功能,即過濾和緩衝重金屬等污染物;以及分解轉化功能,即分解和轉化有機污染物的能力。

探討土壤的生態功能時,我們應認識到不同土壤類型在物理結構、化學成分和生物活性等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決定了土壤生態功能的多樣性。例如,高含量的黏土礦物和細小孔隙結構賦予黏土較強的吸附能力,使其有效過濾和固定污染物,減少污染物進入地下水和河流的可能性,因此在環境保護中發揮重要作用。而砂土,由於孔隙較大、有機質含量較低,在過濾和分解污染物方面的能力相對較弱。

全面的土種調查有助於識別和理解不同土壤在生態系統中的獨特作用和價值,為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壤資源提供參考,也為維護生態系統的健康和穩定貢獻力量。通過對不同類型土壤的詳盡調查,我們可以深入了解其物理、化學和生物特性。這些數據是評估土壤生態功能重要的科學依據。因此,土種調查在土壤資源的生態管理和環境保護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次土種調查,將有助於我們理解北京不同區域不同類型土壤對污染物的吸附與解吸、分解與轉化特性。這將幫助我們及時了解和掌握北京土壤健康狀況,因地制宜制定科學適宜的土壤污染防控措施,阻止污染物向環境的擴散外溢,守護好首都北京的綠水青山。

保護北京土壤資源——首都綠色發展的基石

北京市下轄16個區,總面積16410.54平方千米。2023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85.8萬人。北京作為一座人口密集的現代化城市,城鎮化率達到87.8%。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口增長帶來的土地需求壓力使得非農業建設用地不斷增加,加劇了土壤資源的稀缺性。另外,北京地區水資源緊張,部分地區土壤水分供給的不足,又進一步直接影響了土壤的品質水準,更加劇了北京土壤資源的稀缺性。例如耕地資源方面,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組織編制了《北京市耕地保護規劃(2023-2035年)(草案)》,草案強調了堅守耕地保有量不低於166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於150萬畝,耕地資源總量只能維持在較低限度。

與此同時,土壤資源長期的高強度利用和城市污染,導致了部分區域土壤的污染和退化問題,土壤品質堪憂。土壤的形成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難以再生,因此每一片土地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北京市土壤資源為保障本地農産品供應和支援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不同地區的土壤具有獨特的性質,不同區域的土壤類型不同,其質地、酸鹼度、養分含量等各不相同,與作物之間的適配性也存在差異。優質的土壤是農田高生産力的基礎,健康的土壤是農田生態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它為農作物提供物理支撐、水分和養分供應的同時,在調節周邊小氣候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北京土壤資源的稀缺與寶貴性需要我們全面查明查清土壤類型及分佈規律、準確掌握土壤品質、性狀等基礎數據,開展土種調查有助於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土壤資源這些性質,為科學管理和保護打下基礎。

土壤不僅是農田的基礎,還在北京的綠化帶、生態緩衝區、濕地等城市綠化和環境治理工程中起到支撐作用,也是建設海綿城市的重要資源空間。土壤作為植物生長的基礎,為植物提供必要的營養和水分支援,支撐著城市綠化帶的建設,有助於增加城市綠色空間,提升城市生態環境品質。土壤資源還有助於減緩雨水徑流下泄速度,減少洪水發生風險,同時通過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凈化水質,改善城市水環境品質。北京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院專家提出,城市綠地土壤具有很好的雨水續集能力,能夠有效減少地表徑流,提升城市生態韌性。在濕地生態系統中,土壤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提供了水生植物和動物的棲息地。北京市濕地的保護和恢復項目依賴於健康的土壤環境,以維護濕地的生態功能和提供生態服務,如洪水調蓄、水質凈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此外,土壤在城市生態網路的構建中也起到了關鍵作用。北京市正在著力推進“一屏、三帶、九廊、多片區”生態空間建設,通過綠化帶和生態廊道的建設,連接城市內外的綠色空間,形成連續完整的綠色生態網路,土壤在這些生態空間的建設和維護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土壤不僅為植物生長提供了生長基礎,還在城市水管理、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網路構建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城市發展的支撐。土種調查的結果為城市生態空間規劃提供了精確的科學依據,使城市發展與生態保護並行不悖。

留下“土壤檔案”——子孫後代的財富

土種調查是土壤科學研究中的基礎性工作,涉及對土壤的詳細分類、分佈、面積、主要性質、土地利用和生産性能的系統化調查。其目的是全面了解土壤資源狀況,為土壤的合理利用、改良、保護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本次土種調查還將進一步為北京土壤土壤資源建立了寶貴的“土壤檔案”,包括土種志、土壤圖和土壤標本等紙質、電子和實物檔案資料。“土壤檔案”詳細記錄了土壤的質地、酸鹼度、養分含量和剖面理化性狀等,能夠準確反映各地區土地資源的基本狀況,也包括了歷史的土地利用資訊,如作物種類、休耕情況和污染記錄等。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可以精確規劃農業,評估土地開發的可行性;定期檢測並與檔案歷史數據對比,評估土壤的變化趨勢。通過整合這些檔案和電子化管理,形成了一個全面的土壤資源資訊平臺,為土地退化評估、環境影響分析、土壤碳儲量研究和生態價值評估等提供重要數據支援。最終,這份歷史性檔案將為未來土壤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奠定很好的基礎,可幫助後人了解土壤資源的歷史背景和時代特點,為其後續開發和保護提供重要的參考。


土壤的可持續利用關係到後代福祉,每一代基於土種調查結果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地,就能確保資源以良好狀態傳承下去,造福子孫後代。土種調查是“守土有責”的具體體現,提升大眾對此的認知,有助於更好地管理、保護和傳承健康優質的土壤資源,使其在可持續發展中不斷造福我們的社會。土種調查可以掌握區域提供土壤資源的全貌,包括其漫長的成土過程、歷史利用、當前狀態及未來潛力,有助於宏觀和微觀層面掌握土壤資源的“健康狀況”,提高我們對土壤的全方位觀察和認識水準。

此外,土種調查能展現土壤資源的脆弱性與珍貴性,促使大眾積極參與保護行動,珍惜土地資源。比如肥沃土壤表層的形成是經過成千上萬年的積累或熟化耕作,得來著實不易。作為農耕文化的重要載體,土種調查積累的資料是耕地土壤資源管理核心資訊,通過紙質、電子和實物檔案的系統構建,可以幫助公眾詳細全面的認知耕地土壤資源,從而使得社會更加珍視和傳承這一事關我們吃穿住行的寶貴的自然資源。

守護土壤,守護未來

土種調查不僅是一項科學探索,更是一項摸清土壤資源家底的基礎工程。這項工作深入揭示了土壤資源的分佈與特性,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維護生態平衡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土壤資源的保護不僅關係到我們的生活品質,更承載著對子孫後代的責任與期望。正是這片土地,默默支撐著我們的繁榮與安定;而守護每一寸土地,正是我們義不容辭的共同使命。保護好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就是守護好我們的未來,讓我們攜手為後代留下一片健康、豐盈的土地資源,為長遠發展築起堅實基礎。

作者:北京市耕地建設保護中心

供稿:北京市農業農村宣傳中心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4995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4995

廣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