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以“責任延伸”“以舊換新”領跑綠色發展——山西農膜污染治理見聞

發佈時間:2024-11-20 09:48:07 | 來源:農民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常曉姣

“地膜必須回收!不回收來年番茄的根就會扎到膜上,影響植株生長,影響我們收入。”山西省壺關縣店上鎮紹良村陽光種養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栗交忠説。

農戶有期盼,政策有扶持。山西是怎麼辦的?2023年、2024年,山西分別在36個縣和45縣開展了中央財政項目地膜科學使用試點工作。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陽高縣通過實施地膜的‘生産者責任延伸模式’,有效加強了廢舊地膜的回收和處理;壺關縣以‘以舊換新’模式,激勵農民積極參與地膜回收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山西省農業生態保護與資源區劃中心主任張靖波説。

小型地膜回收機在田裏作業。

11月1日和8日,山西省農業農村廳分別在大同陽高縣、長治壺關縣召開了北片、南片現場會,推廣兩縣的好做法。

“目的是提高認識,堅持科學使用地膜,通過分類實施,實現廢舊地膜全處置。”山西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姚繼廣説。

誰生産誰回收推動地膜回收機械化

“我們是地膜企業雇來撿拾地膜的,每天平均一個人可以撿一畝多的地膜,兩個月能把地膜撿完。”秋收過後,開始入冬的陽高大地上,隨處可見撿拾地膜工人的身影。來陽高縣龍泉鎮南關村打工的農戶孫大娘正忙著用鐵絲扭成的、模樣像彈弓般的工具劃開並拽出深埋在田地中的地膜。

在陽高縣羅文皂鎮太平堡村,記者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一輛農膜回收機在田間疾馳,所過之處塵土飛揚,覆蓋在土地上的地膜迅速被機器捲入,消失得無影無蹤。

“我現在操作的是全國最先進的地膜回收機器,一天可以回收250畝地的地膜。在回收過程中,機器會將距離地面二十釐米以上的秸稈進行粉碎,這樣地膜破損少,有利於提高拾凈率與殘膜清選;並且這台機器可以將秸稈粉均布拋撒,有利於農業後續作業。”地膜回收機具製造商王經理説。

陽高縣地處高寒冷涼區域,地膜的增溫保濕作用,讓地膜成為當地農業生産不可或缺的生産資料。陽高縣平均每年使用農膜2500噸,其中地膜1500噸、棚膜1000噸。2024年,全縣主要在玉米、蔬菜、雜糧等覆膜作物上推廣應用加厚高強度地膜8萬畝。

加厚高強度地膜的推廣,有效減少了土壤水分蒸發,實現了出苗率高出苗壯,使用後拉力仍然較強,便於回收,極大地方便了農民操作,促進産量增加的同時,還可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但是,回收工作形勢依然嚴峻,陽高縣“生産者責任延伸模式”的實施,讓賣地膜的參與地膜回收,推動了這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一颳風,地膜滿天飛,看著形象不好,飛到眼前身上更是心煩。”孫大娘抱怨説。

起初,陽高縣採取的是人工撿拾辦法,勞動強度大,費時費力,在企業的牽頭之下,農膜回收機的引進、示範、推廣,讓農戶看到了機械化替代後的成效,促進了農業生産方式向高效環保的方向轉變。

地膜回收利用現場會,與會代表正在現場參觀。

“今年的目標是確保農膜回收率達到85%以上。試點以來,有效地減少了由於地膜殘留對土壤的污染和破壞,對周邊縣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陽高縣農業農村局相關工作負責人王志明説。

“我們深受啟發,回去也準備這麼幹。”朔州市應縣農業農村局的負責同志説。

以舊換新激活綠色發展

“2013年剛剛開展地膜以舊換新工作時,老百姓其實並不撿拾地膜,因為不確定到底能不能換上新膜,大家都處於觀望狀態,一整年總共才回收了45噸。眼見為實之後,2014年起,農民的積極性特別高。2016年,在田間地頭地裏的地膜都被農民撿拾回來了,回收噸數創史上最高,整整回收了1200噸的廢舊地膜。實現了天上無飛膜、樹上無挂膜、地頭無堆膜。”壺關縣農業農村局環保站站長魏雙兵説。

壺關縣是典型的幹石山區,以山地為主,地表起伏較大、坡度較陡,土層相對薄,不利於植物對於養分的吸收。石灰岩排水性好,土壤水分保持能力差,且壺關縣乾旱缺水,歷史上被稱為“幹壺”。

自20世紀80年代末,壺關縣開始探索種植旱地番茄以來,地膜的使用極大地提升了作物的産量和品質。通過地膜覆蓋技術,農民可以有效保持土壤濕度、抑制雜草生長、調節地溫。特別是在乾旱缺水、晝夜溫差大的壺關縣,地膜成為了番茄高産高質的關鍵技術。

生産離不了,但是也煩惱。從2008年開始,陽光種養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栗交忠就和廢舊地膜較上勁,要求社員必須把地裏的廢舊地膜撿得乾乾淨淨,不影響來年的番茄種植。有了財政資金支援後,栗交忠的煩惱沒了,回收地膜的那股勁更大了。

“我們回收點在2014年開始進行地膜回收工作,在壺關縣是一個回收大點。店上鎮的各個村我們都設有網點,全縣共計有40個網點左右。”壺關縣店上鎮紹良村農資信用合作社地膜回收網點負責人秦郭紅説。

據介紹,壺關縣現在已經建立廢舊農膜回收利用體系,共建成9個鄉鎮回收網點、1個農膜生産及廢舊農膜加工再利用中心。

農戶在回收點上繳廢舊地膜。

“廢舊地膜以前撿回來沒地方放,從2015年開始,我們撿的地膜都會運到回收站去換新膜,5.5斤廢膜就可以換1斤新膜呢,變廢為寶了。”栗交忠説。

壺關縣開展“以舊換新”工作以來,不僅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還解決了農業生産中的“白色污染”問題,推動了旱地番茄産業的高品質發展。

“尤其是這兩年,有了中央財政資金項目的支援,我們這項工作成為百姓讚揚,省市表揚的標桿。”壺關縣農業農村局負責同志説。

據介紹,壺關旱地番茄種植已覆蓋全縣10個鄉鎮170余個村,年均種植面積5萬餘畝,畝均産量7500公斤,總産量37.5萬噸。畝均收入1.5萬元,總産值7.5億元,帶動1萬餘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致富,戶均增收5000元。

由此,廢舊地膜回收及資源化利用工作成為山西省踐行黃河流域高品質發展的生力軍之一,成為山西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和鄉村生態振興的重要推手。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4995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4995

廣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