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北京市政協召開協商座談會——凝聚共識促進城鄉深度融合發展

發佈時間:2024-11-18 08:50:25 | 來源:農民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常曉姣

城鄉深度融合發展是實現全面鄉村振興的加速器,如何能踩準加速器的油門,集體的智慧必不可少。

近日,北京市政協召開“充分發揮農業農村在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中的重要作用”協商座談會。該議題是市政協今年確定的10個協商座談會議題之一,這次會議又是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5週年之際召開,具有重要意義。

北京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彙報了近期調研情況和主要意見建議,8位委員和專家作發言,提出了富有深度和建設性的意見建議,市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與委員們進行了深入交流互動。大家一致認為,這次會議為充分發揮農業農村重要作用,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凝聚了廣泛共識。

以全局全域視角深化城鄉融合內涵

腳力盡時山更好,莫將有限趁無窮。聚焦“整體性推進”,堅持“一盤棋”思維開展調查研究。

本次調研協商與“百千工程”重點課題、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京蒙協作等重點工作深度融合,由北京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牽頭,組織全國、市、區三級政協委員,聯合民主黨派和相關專家學者,深入相關涉農區實地調研,並赴河北、天津、浙江、上海和內蒙古等地學習考察,組織各類調研20次,500余人次參加,為做好協商議政打下紮實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75年來,京郊城鄉關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經歷了解決溫飽時期的“造田”、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時期的“造廠”、新世紀以來地産經濟主導的“造城”,進入了全面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新階段。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鄉村將逐漸同步承擔起推動區域人口、産業集聚與承接城市産業、功能輻射擴散的雙重功能和作用。通過這次調研,委員們對如何發揮北京農業農村在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形成了共識。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首都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基礎,需要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的歷史方位和戰略定位,立足首都發展用全局思維看‘三農’,跳出一時一域用廣闊視野看‘三農’,堅持與時俱進用發展眼光看‘三農’,推動農業農村主動融入首都高品質發展戰略,在城鄉深度融合發展中發揮農業農村多元價值,為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建設提供‘承接、添秤、服務、增彩’的強大支撐。”北京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主任李成貴總結。

近年來,北京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農業生産、鄉村建設、農民增收等方面不斷取得佳績。但調研也發現,全市還存在對於農業農村發展的前瞻性思考和創新性研究還不夠;農業供給的品質效益和綜合競爭力不高;生態産品市場交易活躍度不高,生態産品價值變現路徑不多;鄉村空間佈局不合理,資源利用不充分;鄉村建設對比先進地區還有一定差距;鄉村旅遊需要提質升級等問題。

看到不是目的,改進才是方向,這也是北京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

“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需要挖掘和釋放農業農村的經濟、生態、社會、文化、美學等多元價值,這是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基礎支撐。首都農業農村要對標‘四個中心’功能定位,主動融入首都高品質發展大局,加快完善新型城鄉關係,更好承接超大城市溢出效應,有效實現農業農村的多元價值和多種功能。”李成貴表示。

以農業農村多元價值提升城鄉融合水準

城鄉融合發展的內容已內嵌于北京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進程中,農業農村如何才能成為名副其實必不可少的關鍵一環?首要的還是要充分發揮鄉村多元價值和多種功能。對此,委員們紛紛提出,要立足北京資源稟賦,發揮農業農村的多元價值,推進首都高品質發展,打造美麗宜居家園,促進首都和諧善治,提升首都發展的軟實力,彰顯東方大國首都的獨特風範。

“新階段鄉村應成為滿足市民多元需求、提高市民生活品質的優享勝地,成為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提升城市發展能級的戰略腹地,並且應成為形成有效投資和擴大市場消費的重要載體。”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鄉村規劃研究與諮詢中心主任吳永常表示。對此,他提出以鄉村和美價值實現為突破口,大力培育鄉村新業態新機制新動能。瞄準首都消費多元化、消費水準多層次的需求,深入挖掘北京市現代化都市農業多功能性的內涵和特徵,強調農業業態和價值的多元化,從生産功能、生活功能、生態功能、文化功能、社會功能和政治功能出發,推進農業農村多功能性演化,促進鄉村産業發展,挖掘農業增收潛能,提升農民致富能力。

“要依託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要效益,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協同推進農産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延伸産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展農業發展空間,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杜志雄認為。他建議,優化農業區域佈局,發展高附加值、高品質農産品,形成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多業並舉的産業體系。

鄉村産業規模小、融合度不深、品質效益不高,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資源資産的多元價值未得到充分發揮等現象依然存在。如何改變這一局面?樹立大資源理念,重新發掘鄉村資源資産的價值。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農村發展中心主任范宏介紹,從城鄉融合發展的視角看,“大京郊服務大城市”的體現在於鄉村資源更加高效地服務“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其價值具有多功能性,主要體現在:全市經濟發展的“組合”功能,首都都市圈空間佈局的“拓展”功能,中心城區功能疏解轉移的“承接”功能,統籌超大城市發展與安全的“屏障”功能,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走廊”功能。

“建議以北京市新一輪‘百千工程’片區化發展要求為抓手,突破行政區劃邊界,對鄉村資源資産進行跨區域整合梳理,不僅包括土地、房屋、基礎設施等有形資産,還應包括人文、歷史等無形資産。從市場和運營的角度,把分散的資源整合起來,深度發掘經濟、生態、文化和社會價值,實現跨村莊的資源資産協同配置利用,發揮‘1+1>2’的效能。”范宏表示。

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助推城鄉融合發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首都的高品質發展需要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一個被落後農村包圍的城市,不可能有真正的繁榮和安定,必須堅持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這條路如何走?對此,委員們積極建言獻策。要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對城鎮、村莊、産業園區等空間佈局的統籌,發揮鄉鎮聯城帶村功能,分類推進新市鎮、特色小鎮、小城鎮發展建設,積極有序承接中心城區功能、産業、人口的轉移,推動形成區域城鎮與鄉村功能銜接互補的公共服務體系,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和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節點,增強其區域人口集聚力、公共服務輻射力、經濟發展帶動力。

近年來,隨著首都中心城區産業和功能加快向郊區輻射和擴散,進入以“建區”為主的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發展新階段。對此,北京市農研中心總經濟師陳雪原認為,創新區級統籌體制機制,優化佈局城鎮社區、鄉村社區、二三産業園區、農業科技或休閒園區與農業基地,以城鄉功能與産業專業化佈局發力郊區經濟增長,是縮小城與鄉、鄉鎮與鄉鎮、村與村之間收入差距,推動我市農業農村高品質發展的有效措施。

通過實施兩輪“百千工程”,北京市農村人居環境持續向好,95%的農村住戶實現了清潔取暖,85%的村莊實現了污水處理。但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田野景觀構建,以及整體綠色發展水準上北京市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芮玉奎認為,“要適度壓縮以單一産量為目標的傳統農業生産模式,大力發展休閒觀光農業。圍繞多功能拓展、多業態集聚、多場景應用,堅持農耕文化為魂、美麗田園為韻、傳統村落為形,推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康養等産業深度融合。”

農業農村既是生態安全的守護者、“京味”文化的傳承者,也是綠色産品的供給者和品質生活提升者,北京作為超大城市,每人平均GDP已達到2.75萬美元,城鎮化率達87.8%。但農業産業鏈短、鄉村旅遊增速慢、集體經濟薄弱等問題依然十分突出。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建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宜夏表示:“要健全完善聯建共富機制,推動鄉村旅遊迭代升級、推陳出新,契合市場熱點,確保鄉村旅遊的‘長紅’。通過‘資源整合+文化激活+産業帶動+專業運營’,以普惠、共用機制,推動農民成為鄉村旅遊産業的參與者、受益者,不斷提供新點子、舉辦新活動、創造新美食、提供新服務,將外在推力轉化為內生動力。”

推動農業農村高品質發展、推進城鄉深度融合,是一篇“大文章”,時間跨度長,涉及領域廣,有許多問題需要持續深入研究探討。北京市政協副主席王紅強調,要充分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和優勢,以新時代首都發展為統領,緊扣“四個中心”定位謀劃推進“三農”工作,切實發揮人民政協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獨特優勢,將調研協商過程中形成的重要意見建議,及時轉化為提案和社情民意資訊,共同推動首都“三農”事業高品質發展。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4995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4995

廣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