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對話丨如何推進我國農業保險高品質發展?

發佈時間:2024-11-08 09:15:32 | 來源:農民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常曉姣

對話嘉賓

庹國柱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農村保險研究所所長

趙元鳳內蒙古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二級教授、中國農業風險管理學會農險分會副理事長

李友意中華聯合財産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裁

孫長江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毛集鎮光武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主持人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李浩

糧食生産面臨很大的自然風險挑戰,所以農業保險對保障糧食生産起到了“穩定器”的作用。隨著三大主糧保障水準的大幅度提升,保險賠款對農民的下一輪再生産提供了保障,有利於國家糧食安全供給。

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取得長足進步,在穩定糧食生産、農民種糧信心和抗風險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現狀如何,存在哪些難點、短板亟待解決,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是什麼?本期對話邀請庹國柱、趙元鳳、李友意、孫長江等專家、從業者、基層工作者展開交流討論。

農業保險對保障糧食生産起到“穩定器”的作用

主持人:當前我國農業保險的現狀如何,呈現出哪些新變化?農業保險在穩糧、保障農民種糧收益方面,具體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庹國柱: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的內容不斷豐富,保險品質明顯提高。三大糧食作物生産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十分重要,每年播種面積將近15億畝,三大主糧保險費收入佔到整體種植業保險保費收入的60%。近幾年來,中央和地方政府在逐步提高三大糧食作物的保險保障水準,已在13個糧食主産區的産糧大縣實施完全成本保險。從今年下半年起,將實現三大主糧作物的完全成本保險全覆蓋,這意味著全國所有種植三大糧食作物的農戶都能夠購買比物化成本保險的保險金額高出1倍的保險。農業保險發揮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保證農業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不至於因為災害特別是大災造成的再生産中斷或者難以維持簡單再生産,也不至於因為災害給農戶,特別是農業收入在家庭經濟中佔比較大的農戶造成生活的困難。農業保險不僅保證了正常穩産保供,也是10多年來我國糧食連續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2024年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增速有所放緩。前17年年均增長率超過23%,今年預計比去年增長12%左右。增量業務方面,還將擴大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天然橡膠收入保險試點的財政安排。存量業務適當調整,這幾年各地開發的地方特色農業保險産品較多,財政壓力較大,今年一些省份在保證中央財政支援的糧、棉、油、糖、肉等重要農産品的保險費補貼資金的同時,將適當調整業務的支援結構,減少一些地方特色産品的推廣力度。

趙元鳳:糧食生産面臨很大的自然風險挑戰,所以農業保險對保障糧食生産起到了“穩定器”的作用。隨著三大主糧保障水準的大幅度提升,保險賠款對農民的下一輪再生産提供了保障,有利於國家糧食安全供給。從2023年開始,主要的産糧大縣都納入了完全成本保險,以內蒙古為例,水地玉米的保障水準從物化成本保險的300多元,提高到完全成本保險的900多元。有了風險保障,農民的風險預期發生變化,就敢於投入更多先進的生産要素,如採取新技術、新品種、社會化服務等,提升糧食單産、擴大生産規模。因此即使在土地面積不變的情況下,也能通過提升單産實現糧食總産增加,從而實現穩糧增糧、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總體來看,我國的農業保險在種糧方面體現出來的風險保障效益,以及農民風險預期改變而帶來的糧食産量和收入增長的作用非常顯著。

主持人:農業保險在種植或養殖方面有何創新,有哪些值得推廣的案例?

趙元鳳:農業保險應用於草原畜牧業,有許多創新之處,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了一定的風險保障。以內蒙古自治區的“草原肉羊天氣指數保險”為例,這是我國首款保障草原畜牧業生産者由於自然災害(旱災、雪災)導致飼草料成本上升風險的天氣指數保險産品。“草原肉羊天氣指數保險”作為一款創新型的農業保險産品,其根本特徵在於準確把握了現階段草原畜牧業所面臨的主要風險點。2000年以來,中國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提升草原牧區的基礎設施水準。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2000年內蒙古自治區牧區畜棚與畜圈規模分別為7195.90萬平方米與8763.70萬平方米,2020年牧區畜棚與畜圈規模則達到了1.45億平方米與2.27億平方米,分別比2000年增加了101.50%和159.02%,牧區生産基礎設施的改善極大地降低了惡劣天氣造成的牲畜死亡風險。然而,當旱災、雪災等自然災害發生時,牧民生産方式由放牧轉變為棚圈飼養,增加了飼料成本支出,導致經營風險增大。“草原肉羊天氣指數保險”完全契合了草原畜牧業的風險痛點,精準地保障了由於自然災害發生牧民被迫進行圈養所造成的飼養成本增加的風險,是一種既契合草原畜牧業風險特徵又將天氣指數保險應用於成本彌補的創新型的草原畜牧業風險管理工具。當然,作為創新型保險産品,該産品還需在指標選取、閾值設定及運作機制等方面進一步完善。

孫長江:我們村現在投保的是花生“保險+期貨”,這是收入保險雙重模式,通過引入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和對衝機制,既承擔農業生産活動中因自然災害等造成的農産品産量損失風險,又覆蓋因市場供需結構變化引起的農産品價格波動風險。以前是收購花生的代購點説了算,在鄭州商品交易所推出花生“保險+期貨”後,農戶下載一個App,在手機上就可以看到當天的花生價格,開盤價、漲幅一清二楚,為農戶種植花生提供了一份最起碼的數據保障。理賠最差的情況,保費也能原封不動退給農戶。如果花生價格跌了,保險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河南省桐柏縣是花生主産區,這幾年基本上都是乾旱,拿去年來説,我們村獲得賠付款為124萬元,獲得賠付1萬多元的有幾十戶。今年花生“保險+期貨”又開始了,9月、10月投保,我們把農戶的錢給統一收到村委會,再把錢打給保險公司,農戶在手機上就能查到投保資訊,賠付款一般是在12月就能下來,實實在在增加了我們的投保積極性和種植信心。

發展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滿足多元化需求

主持人:農民需要什麼樣的農業保險産品,要想實現存在哪些困難?

庹國柱:首先農民需要保障性強的産品,比如保險額能達到其單位産值的80%,甚至更高,如今年三大糧食作物全覆蓋的完全成本保險。其次農民需要既能保障自然風險又能抵禦市場風險的保險産品,如收入保險。最後農民需要更廣泛的保險産品,為他們的農、林、牧、漁以及涉農財産和人身提供全方位的風險保障。但是除少數單風險保險産品之外,包含多風險保障的産品都無法商業化經營,只能由政府提供高比例保險費補貼才可能參加,而政府財政的補貼預算是有限的。也就是説,政策性農業保險只能在財政預算約束下發展,根據財政預算的鬆緊,選擇那些對國計民生最重要的農産品生産來支援,比如糧食、棉花、大豆、油料作物、糖料作物等,條件允許的地方也有為農戶水産養殖、漁船、農房等標的政策性保險提供不同比例的保險費補貼。

李友意:站在農民的角度,農民更需要能覆蓋更多農産品、提供更高足額保障、保險更加貼合産業實際、更低保費支付和更高理賠支付效率的農業保險産品,但要實現這些還存在一些困難。一方面,是保險産品供給與需求存在不匹配,保險公司缺少大部分農産品生産數據和損失數據,導致保險産品研發和精算定價與農産品風險損失不匹配,另外主流農業保險産品保障保額普遍低於農民預期,導致農民認為農業保險不能為其提供有效足額的風險保障,影響農民投保意願。另一方面,農險理賠時效性與農民獲得賠償及時性存在差異,當農業災害發生後,由於專業技術人才缺乏、農業災情定損過程複雜等因素影響農業保險定損理賠效率,理賠工作時效影響農民獲得賠償的及時性。

主持人:對於滿足當前農戶多元化的需求,您有什麼建議?如何提高農戶獲得感和投保的積極性?

庹國柱:總的來看,小農戶對農業保險的積極性不如規模農戶高。就我們調查的情況來看,小農戶,特別是東部地區的小農戶,因為農業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很小,甚至低於20%,所以他們對於一般的農作物保險,比如三大糧食作物,低保障的物化成本保險興趣較小,對高保障的完全成本保險、收入保險還願意參加,對那些産值較高的特色農産品(例如水果種植、水産養殖)的興趣比較大。規模農戶注重收入,而且規模戶一般都有貸款、雇工,有很大的成本壓力,經營利潤在很大程度上靠天,就對農業保險比較依賴,特別是對高保障的産品很感興趣,甚至願意多出保險費。所以,希望能提供更多的保險産品選擇,比如小農戶不願參保,向他們收那20%的保險費很費勁,那就給他們免費提供低保障産品;對規模農戶需要的高保障産品,可以適當提高自交保險費的比例,也就是將現在千篇一律的産品模式,改變成“基本保險+附加保險”的模式,基本保險就是低保障保險(例如物化成本保險),不用農戶出錢,保險費全部由政府補貼,對於高於物化成本保險的保障,政府補貼部分保費,農戶承擔較多部分保險費。這樣既鼓勵了小農戶,也滿足了規模農戶的高保障需求。

孫長江:對於農戶來講,保險産品是有效益、有保障的,自然就會去投保。我們村投保的花生“保險+期貨”,在2021年剛開始宣傳的時候,是挨家挨戶宣傳,農民從骨子裏認為“保險+期貨”有漲有跌,存在擔心顧慮,因此剛開始推的時候,買的人不多,我自己是種了不到100畝花生,帶頭買了這個保險産品。第一年理賠以後,看到別人都拿到錢了,第二年不用宣傳,農戶都過來買。今年也一樣,一説“保險+期貨”開始賣了,農戶自己就主動來買。農戶能看見實實在在的效益,投保積極性自然就高了。

農業保險精準理賠助力增強農業産業韌性

主持人:目前我國農業保險還有哪些不健全的部分,業界普遍存在的痛點和堵點是什麼?中國的農業保險與西方的有何區別?中國的特點是什麼,還存在哪些差距?

庹國柱:我國農業保險存在以下三方面問題。第一,我國是先實踐後立法,操作缺乏嚴格的經營規範,現有的《農業保險條例》已經12年了,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在很多方面影響農業保險的規範運作。如最近披露出來的案例就是基層幹部和農戶共同參與的違法違規事件,把政策性農業保險當作“唐僧肉”,利用法律法規漏洞和監管不嚴為他們提供可鑽的空子。第二,監督和管理部門職責不清、數據不共用,給農業保險經營帶來困擾。如由於地方政府的干預,有的地方無法按照經營規則進行承保和理賠,助長道德風險和騙保騙賠,使經營機構在有些情況下不能合規定損和理賠。第三,缺乏統一業務的管理機構,實施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效率低下,如風險區劃、産品開發、費率精算等分散在各家商業性經營機構,使得大部分地區不能按照風險大小確定費率,定價不準,政府的大量資金投入使用效率卻不高。

中國的農業保險雖然也借鑒了西方發達國家的許多經驗,但顯示出鮮明的特點。第一,農業保險體制度不同,中國是雙層決策體制,中央只出制度、定規則、給予一定的保險費補貼,但做不做、做多少、做多大都由地方政府決策。第二,中國政策性農業保險標的範圍比西方國家寬泛,一開始就包括農作物、畜禽養殖、水産養殖,還有部分涉農財産保險,如美國、加拿大主要是做政策性農作物保險,最近幾年才開始將牲畜(豬、牛、羊等標的)納入政府支援範圍。第三,西方國家的農業保險産品大都是産量保險産品,美國進一步發展成收入保險産品,中國主要是成本保險産品。

趙元鳳:在種植業方面,目前中央財政補貼的還是大宗糧食作物,實際上各個地方都有強烈的地方特色農業保險産品的需求。但地方特色優勢農産品保險需要地方財政實力作為保障。因此中央財政應對糧食大區或糧食主産區的地方特色農業保險産品的保費補貼實施差異化政策。如果地方優勢特色産品的保費補貼完全依靠地方財政,農業保險的覆蓋面及保障水準的提升速度將會受到很大影響。此外,如何構建一個政府及保險公司利益共用、風險共擔的農業保險運作機制,將是中國農業保險有序發展的重要保障。

李友意:我國農業保險與西方國家相比,一是市場化程度不高,保險公司在産品設計、定價和風險管理方面自主性有限,而西方國家的市場機制更加靈活和成熟。二是風險管理工具還不夠成熟,西方國家在農業風險管理工具的多樣性和使用上更加成熟,如利用期貨、期權和天氣衍生品等進行風險對衝。三是技術應用不夠廣泛。西方國家在農業保險中更廣泛應用大數據、遙感技術和精細化管理,而中國在技術應用上還處於起步階段,特別是在農作物産量和災害評估等方面。

主持人:您認為,我國農業保險未來將如何實現高品質發展?

庹國柱:第一,當務之急是修訂《農業保險條例》,嚴格規範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三個參與方——政府、經營機構和農戶的行為規範,為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奠定法治基礎。第二,在現行財政預算約束條件下,首先保證重要農産品的保險發展,盡可能提高保險金額,努力提高承保覆蓋面。第三,在諸多政策性農業保險産品類型裏,如物化成本保險、完全成本保險、收入保險,最終應該選擇收入保險,既能保自然風險又能保市場風險,是比較好的選擇。第四,做農業保險還是要靠保險經營機構,目前市場上的經營機構太多,競爭秩序混亂,要通過法律法規來規範這種無序競爭,同時更嚴格地規範經營機構的經營活動,建立淘汰機制,實現市場的健康、高效和可持續。

趙元鳳:要建成農業強國,必須要增強農業産業的韌性,農業保險就發揮著這樣的作用。何為韌性?就是當面臨巨大風險時,這個産業還能夠生存,而且不斷發展下去。農業保險應當發揮好保險手段,通過設計不同的保險産品,既可以保障農業的自然風險,也可以保障市場風險,那麼農業産業的韌性就會增加。保險是抵禦風險的一種手段,要體現出保險的特性。現在很多農民認為保險就相當於是投資,一畝地交20塊錢,年終返還只要比20塊錢多就行。應當深刻理解和體現農業保險的本質特徵,把農業保險做成真正的保險,讓農民意識到它就是一種保險手段,起到的是風險保障作用,而不是投資。

李友意:與其他保險市場相比,農業保險還蘊含著巨大的市場空間和發展張力,仍然屬於藍海市場。未來,農業保險高品質發展將持續深入推進。一方面,農業保險將向數字化轉型,農業保險作為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一直以數字技術與農業農村經濟深度融合為主攻方向,全面推進農業保險數字化轉型升級,要加快數字技術的應用及場景的搭建,提供更加多樣化、個性化的農業保險服務,尤其是通過數字技術進一步提高農業保險精準投保理賠能力。另一方面,要逐步健全保障體系,在市場需求的驅動下,農業保險在保障範圍、保障程度、保障類型等維度都將實現拓展延伸,如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快速發展,可以為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農業大戶等定制開發保障更為全面的專屬産品;從服務農業産業鏈角度,推進農業保險向全面風險保障轉變,在傳統政策險保障基礎上,創新更多産量保險、收入保險、指數保險等産品,保障鏈條也可從農業生産向播種、收穫、運輸等領域延展,以持續提高農業保險的保障深度和廣度。

主持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進農業保險精準投保理賠,做到應賠盡賠”,如何讓保險投保理賠更精準,進一步發揮好保險功能?

趙元鳳:要做到精準,最基本的是不同部門的資訊共用、協調合作。為何難以做到精準,主要是查勘定損的工作量實在太大了,沒有足夠的資訊去識別農戶的生産經營行為。事實上,對農戶的生産經營行為,地方農業部門要比保險公司清楚得多,要是沒有地方農業部門的配合支援,光靠保險公司,怎麼也做不到精準理賠。因此農業保險的參與方一定要分工明確、協同作戰。

李友意:現階段我國農業保險承保和理賠仍較為粗放,精準投保理賠水準有待提升,主要原因在於行業缺少統一標準,保險公司的支撐資訊缺乏、風險管控不健全等。具體來説,一是要完善承保理賠標準,針對不同地區、不同農産品和險種制定差異化的、可操作的驗險驗標、查勘定損技術標準,提升承保理賠基礎面積資訊的準確性、可靠性和及時性。二是推進現代科技應用,大力推進物聯網、衛星遙感、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科技手段在農業保險管理中的應用。三是保險公司應加強基層服務體系的建設,完善協保員管理規章制度,穩定協保員隊伍,提升協保員素質,秉持“快、準、精、好”的原則開展農業保險服務,滿足廣大農戶的保險需求。

主持人:我國農業保險經歷了17年的高速發展,在穩糧、增産、增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現已從高速度轉為高品質發展階段。推動農業保險高品質發展,一方面要推進完善立法,從法律層面保證農業保險的規範運作;另一方面參與各方要協同合作、資訊共用,加快推進精準投保理賠。同時,在財政預算有限的情況下,要探索構建參與各方利益共用、風險共擔的運作機制,推動我國農業保險的健康發展。感謝四位嘉賓做客《對話》欄目,帶來精彩觀點!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4995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4995

廣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