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築牢新型城鎮化的糧食安全根基

發佈時間:2024-09-05 10:12:41 | 來源:經濟日報 | 作者:劉慧 | 責任編輯:王靜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應更加重視糧食安全,處理好城鎮化與耕地的關係、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關係、農民市民化與土地權益的關係,牢牢守住耕地紅線,保護農民利益,增強糧食“産供儲加銷”協同保障能力,構建更高層次、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為城鎮化提供堅實支撐。

城鎮化的過程,是農業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的過程,是二三産業向城鎮聚集發展的過程。過上和城裏人一樣的生活,這是廣大農民的普遍願望。城鎮基礎設施完善,乾淨整潔,生活水準高,上班、就學、看病方便,可以大幅提升廣大農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不過,城鎮化與糧食生産存在爭地矛盾,城鎮擴張佔用耕地,影響糧食綜合生産能力提升。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打工,農村老齡化、空心化現象嚴重,糧食生産發展後勁不足。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糧食産銷格局發生變化,城鎮人口增加,糧食消費量增加,消費需求不斷升級,糧食流通壓力增大。這些問題關乎糧食安全,也影響城鎮化取得實質性進展。

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牢牢守住耕地紅線。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根本。在城鎮化進程中,農業轉移人口可以市民化,但耕地絕不能“非農化”“非糧化”。現行的耕地佔補平衡制度是對城鎮化佔用耕地的一種補救措施,但一些地方在佔補平衡中存在佔多補少、佔優補劣、佔水田補旱田的現象。應改革完善耕地佔補平衡制度,將各類耕地佔用納入統一管理,完善補充耕地品質驗收機制,確保達到平衡標準。科學合理規劃城鄉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確保城鎮化與糧食生産的可持續性。

依法保護進城農民的土地權益,推動農業生産方式從以一家一戶為主的傳統農業向以規模化、集約化生産為主的現代農業轉變。隨著大量農民進城從事二三産業,農業發展面臨著勞動力短缺、種地成本高、經濟效益低等問題,需要通過發展多種形式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或者通過農業社會化服務搭上現代農業發展“順風車”,實現增收致富。現在的問題是,城鎮居住的農民擔心失去承包地、宅基地,不願在城鎮落戶,也不願把承包地長期流轉給種糧大戶,土地細碎化問題難以解決,影響土地産出效益。大量農村房屋長期空置,有的破敗不堪,造成農村土地資源浪費,還會影響村容村貌。

對於農民來説,土地是重要的生産生活資料,而且具有社會保障功能,進城打工的農民在城裏賺不到錢,還可以回村安家種地,有房住、有飯吃,生活有保障。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應依法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解除其後顧之憂。現行政策允許探索建立農民“三權”自願有償退出的辦法,一定要慎重推行,考慮農民的長遠利益。

與農村居民自給自足的生活相比,城鎮居民應對糧食安全的韌性相對低一些。應進一步強化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産供儲加銷”協同保障能力,加快補齊各個環節短板,形成大糧食、大産業、大市場、大流通的格局,確保糧食産得出、供得上、供得優。持續增強糧食儲備實力能力,完善以政府儲備為主體、企業和家庭儲備為補充的多層次糧食儲備體系,在36個大中城市主城區和市場易波動地區建立成品糧油儲備,以儲備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不確定性。持續提升糧食應急供應保障能力,在全國基本形成都市區“1小時”、周邊城市“3小時”、城市群“5小時”的“全國糧食135應急保障圈”,一旦遭遇重大突發事件,各地能迅速採取行動,確保糧食市場供應不脫銷不斷檔。 (作者:劉慧來源:經濟日報)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4995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4995

廣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