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探“蜜”!它如何乘“蜂”起
發佈時間:2024-08-21 13:44:4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張慶華 | 責任編輯:王靜處暑又叫出暑,暑漸消涼意來秋燥至。中醫認為,蜂蜜味甘、入脾胃二經,且富含多種礦物質與維生素,是此時最理想的潤燥佳品之一,而淺琥珀色、清香、甜潤的荊條蜜成了該時節的首選。
“這會兒正是吃蜂蜜,降秋燥的時候,這不剛搖好的蜜都被老顧客預訂了。”説話間,古將村蜂農谷天良又打開了一個蜂箱,只見他小心翼翼地照顧著自家的“寶貝們”:現在每天都要看看蜂群、蜂王;看看秋繁情況。
昌平區流村鎮水庫北山腳下,一個個蜂箱錯落有致地擺放在山野間,成群的蜜蜂在山間飛舞,只見後背已濕漉漉的養蜂人正在挨個檢查蜂箱。
該鎮古將村,屬於半山區,山場面積6000余畝,林木覆蓋率85%以上,蜜源植物豐富。山上的荊條開花時間長,數量多,是該地區夏季的主要蜜源植物。荊花蜂蜜自然也成了這兒最具特色的蜂蜜品種。
今年64歲的谷天良已經與蜂為伴33個年頭。如今,跟隨他的老顧客也都有一二十年了,大都認他現搖的蜜。“大傢夥兒都知道,我都是巢脾上積累了封蓋蜜時才搖蜜,這時候蜂蜜的含水量、口感、色澤、貯藏性、結晶度和粘稠性都是最好的。每年5月份的槐花蜜,6月份的六道木蜜,7、8月份的荊花蜜都很受歡迎,尤其是有著四大名蜜之稱的荊花蜜。”正是靠著誠信養蜂,谷老也成了古將村最早致富的人。“我最多的時候養了168箱蜂,年收入6-7萬元。靠著養蜂,我蓋了樓房、供了倆孩子上大學,日子真的甜如蜜。”谷天良坦言,“那會兒,在古將村養蜂可是老百姓眼裏的‘香餑餑’。”
現在還是“香餑餑”嗎?聽到這話,老谷搖了搖頭,“今年産量不行。”問起原因,老谷依然歷歷在目。“去年大暴雨那天,我們村的看山人、養蜂人姚春海怎麼都聯繫不上,於是我和村書記、村長一起去山上找人。遠遠地看見窯灣橋上面堆著有半人高、裹著樹葉的‘垃圾箱’,走到近前打眼細看,嗨,全是我家的蜂箱。”
“這距離您的蜂場有多遠?”
“5公里呢!”
“沖走了多少箱?”
“28箱。”説到此,谷天良話語間仍是充滿了心疼。
據不完全統計,此次水災,流村鎮蜂産業損失嚴重,其中蜂群損失較大的便是古將村,將近400箱。洪水退去後,古將村兩委第一時間走訪養蜂戶、幫忙收拾蜂場、統計受損情況、給予意見指導、進行新蜂場安置等。與此同時,針對蜂箱被沖毀等情況,昌平區積極協調並爭取到蜂業綜合保險,為受災戶第一時間進行理賠。同時出臺了《昌平區關於規模養蜂獎勵分項實施細則》,規定規模性養蜂戶每戶可享受100元/箱的補貼。還專門出臺了《2024年昌平區“23∙7”特大暴雨洪澇災害果花蜂産業恢復和發展項目實施方案》。其中,2024年恢復繁育蜂群1833群,每箱蜂市級財政補貼425元,區級財政補貼255元,補貼資金主要用於蜂箱、巢礎、巢框、蜂飼料和蜂王等購置。
在一系列措施的加持下,谷天良的臨時蜂場便選在了水庫北山腳下。“災後我育了10多箱蜂,新的蜂場也已選好了,明年我想繼續擴大規模。”谷天良一邊説,一邊將新選好的蜂場指給我們看。
據了解,古將村養蜂歷史悠久,現有養蜂戶28戶,50周歲以上的養蜂人就佔了九成。針對養蜂人群老齡化的現狀,古將村已與合作社、農家院等對接,建立蜂産品幫銷模式。
與此同時,立足資源稟賦優勢,借災後重建之機,做好特色蜂蜜産業,古將村又開啟多輪驅動。“我們村兩委與駐村第一書記一直在積極謀劃:一是繼續發掘和培育像谷天良這樣的‘土專家’,充分發揮養殖大戶的示範帶動作用;二是在保證蜂王漿、蜂膠、蜂花粉、蜂蜜等一系列核心産品的同時,積極研發一些符合年輕人的産品,比如蜂蜜唇膏、口紅、蜂蜜飲品等;三是開展線上線下雙銷售渠道,培育古將村的蜂蜜直播代言人,建立消費者與蜂農之間的信任感;四是借助北京文化示範村的影響力,積極走農文旅融合發展的路子。”古將村蜂産業負責人姚春永表示,未來,起步早的蜂産業定能在古將村“蜂”生水起,再釀甜蜜生活。
作者:張慶華
供稿:北京市農業農村宣傳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