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新疆糧棉如何實現大面積單産提升

發佈時間:2024-06-13 08:41:20 | 來源:石榴雲/新疆日報 | 作者:劉毅 | 責任編輯:王靜

當下,新疆夏糧收購工作由南至北陸續展開。

圍繞打造全國優質農牧産品供給基地戰略定位,開年以來,新疆錨定打造“西部糧倉”目標,確定2024年力爭棉花總産量繼續保持在500萬噸以上、糧食産量至少再增加20億斤以上,紮實推進糧棉等大宗作物單産提升行動,千方百計將科技潛力轉化為現實産量、典型産量轉化為大田産量,輻射帶動大面積均衡增産。

當然,增産目標建立在科學判斷基礎之上。數據顯示,2023年,新疆全年糧食總産達423.8億斤,實現“八連增”,糧食面積增量、産量增量均居全國第一,佔全國增量六成以上;作為國家優質商品棉基地,棉花種植面積、總産、單産均居全國首位。

但不應忽視的是,當前中國糧食面積已處於歷史高位,耕地和水資源約束越來越緊,依靠擴大面積增加産量的空間有限,産能提升主要途徑是提高單産。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紮實推進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産能提升行動,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把糧食增産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産上。那麼,新疆又是怎麼做的呢?

先進技術下沉生産一線

農作物單産提升,歸根結底是農業生産技術的提升。這不僅需要先進適配技術的有效供給,更需要將技術擴散應用到生産一線,切實把技術成果轉化為大田産量。

4月初,在春播關鍵期,額敏縣一場開在田間地頭的現場會,將新技術送到了農民手中。當地農業技術人員從小麥的播種、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進行詳細技術講解,讓農戶們收穫滿滿。

額敏縣上戶鎮吾巴勒一村村民刀列·木拉提汗説,技術人員現場介紹並演示了春小麥的縮行增密、種肥分施等種植技術,這些技術整體增加了種植密度,使種子分佈更加均勻,單株的營養面積增大了,可以顯著提升單産水準。

“過去靠經驗,現在靠科技。”刀列·木拉提汗説,2024年他家種植200畝小麥和玉米都使用了新的管理技術,他對2024年豐收充滿信心。

2024年春耕生産啟動以來,自治區農業農村部門成立地州服務工作組,派出21名正高級農技專家,深入全區21個糧棉生産大縣,蹲點開展技術服務,從整合技術、優化品種、示範帶動、科技攻關4個方面開展工作,促進糧棉等重要農産品大面積單産提升,以點帶面提高農作物單産水準。

有效的技術推廣來源於更加全面系統的整合。2023年,經各方專家總結論證,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向社會公開發佈《自治區小麥優質高産栽培技術方案》,重點就播前準備、適期播種、苗期管理、水肥管理等8項關鍵技術進行了規範,指導各地在生産中提高小麥單産水準。

2024年,自治區又根據各地資源稟賦和生産條件,公佈35個産糧大縣和34個棉花優勢生産縣(市、區),並對應公佈了一批農業生産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為各地提升糧棉單産提供技術指導。

“發揮主産區優勢,輻射帶動糧棉大面積均衡增産。”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局局長湯義武説,在糧食生産方面,2024年全區將全面實施“百畝攻關、千畝創建、萬畝示範”大面積單産提升行動,重點在35個産糧大縣整建制推進,不斷提高糧食單産水準。在棉花生産方面,引導棉花生産向全區34個棉花優勢主産縣(市、區)集中,整合推廣棉花導航精量播種、幹播濕出、精準調控等關鍵技術措施,力爭全區棉花機採率達到90%以上(南疆83%以上),棉花單産進一步提升,總産穩定在500萬噸以上。

要素保障讓技術“有的放矢”

農業技術發揮作用的前提是農業生産的正常開展,這其中要素保障至關重要。對於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勻的新疆來説,水自然是農業生産最關鍵的要素。

春季能供多少水決定著2024年能種多少地。2024年春耕生産啟動以來,民豐縣若克雅鄉草原村的村民們忙著疏通渠道、引水灌溉,農業和水利部門技術員來到農田為農戶提供田管和灌溉技術指導,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

“2024年春灌及時,來水充足,還有技術人員的指導,收成一定能比2023年好。”該村村民斯迪克·圖爾蓀説,過去最擔心農業生産“卡脖子”旱,如今這種情況得到了明顯改善。

保障春季灌溉用水對全年農業生産至關重要。2024年以來,全區水利部門根據大河來水、水庫蓄水、土壤墑情等實際情況,將春灌供水計劃按月匹配到田間,制定出合理的農業灌溉用水計劃。水利部門與氣象、農業農村、應急等部門積極會商,實現資訊共用,指導用水戶科學灌溉、節水灌溉,切實滿足不同時段、不同區域農作物用水需求,不斷提高供水系統性、科學性、精準性,最大限度地保障春播用水。

截至5月底,2024年全疆農業供水累計已達140.05億立方米,累計灌溉面積達1.42億畝次,比2023年同期多灌1807萬畝次,各地春灌用水得到有效保障。

除水資源外,耕地是提高農業生産效益的“牛鼻子”。2024年以來,全疆各地突出抓好田塊平整、高效節水和灌排渠係建設3個重點,努力打造一批高標準農田高水準示範區,各地積極探索建立符合當地實際的高標準農田管護機制,常態化開展管護巡查、設施設備維護維修等工作,確保高標準農田管長遠、長受益。

農資也是農業生産的有力保障。2024年春耕生産啟動以來,新疆各地嚴厲打擊侵害農民利益的違法犯罪行為,確保供應及時便捷、質優價穩,讓農民用上放心農資。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24年春耕期間新疆農資産品供應充足、品質穩定。農資産品制售假劣、套牌侵權等違法行為明顯減少,假劣農資問題得到有效遏制,為糧棉等主要農産品單産提升保駕護航。

農機發力匯聚增産合力

各類先進技術和生産要素如何在生産實際中融合互補,實現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有機結合,決定著單産提升的實際成效。

近年來,沙灣市棉花生産推廣超寬膜栽培技術,一塊地膜所覆蓋植株行數由6行升至12行。這種新的栽培模式對提高地溫、除草、保墑有顯著益處,每畝可增産30公斤至50公斤,地膜增厚使地膜回收率提升至90%以上,有效減少農田“白色污染”。

“2024年又對播種機進行了改良,放大了這一新技術的優勢。”沙灣市雙泉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何洪濤説,當地農技人員將傳統播種機的排種器改裝成十字鴨嘴口,這一改動進一步提高了播種機在超寬膜上播種的精確度,提高了棉花發芽率,免去了人工放苗的環節,僅此一項每畝至少節約30元管理成本。

沙灣棉花生産的可喜變化充分説明,農機與農藝的結合,可以創造農業生産廣闊的增産前景。當前,自動化程度高、精準作業能力強的農機裝備已成為農業生産的“主力軍”。農情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新疆已累計投入61.13萬台(套)農機裝備用於春耕生産,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準達89%以上,一批先進生産技術借助機械裝備得以推廣使用,為糧棉等主要農産品單産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農業生産機械化水準的提升並不是簡單地讓機械代替人的勞動,以提高機械化率為目標,而是用機械化的辦法將各類增産措施有效結合起來,使其高效完成耕種、播種、收割、灌溉、施肥等一系列農業生産任務,促進提升農業科學管理水準,實現生産全環節的高品質可持續發展。

為此,新疆農業機械化正朝著更實用、更智慧的方向不斷發展。2024年以來,各地農機主管部門、農機合作社、農機企業搶先抓早,在例行開展農機調試檢修、農機技術培訓之餘,重點推廣分流式平地機、密植高性能播種機、吊桿噴霧機等糧棉大面積單産提升所急需的機械裝備,提升關鍵環節機械化水準。

農情數據顯示,2024年春耕期間,全區準備分流式平地機2598台、棉花幹播濕出高性能播種機(帶十字鴨嘴口)1.14萬餘臺、小麥縮行增密高性能播種機8911台、玉米密植高性能播種機1.24萬餘臺、吊桿噴霧機9488台,各類高性能機具有效促成了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資訊化融合,為糧棉實現大面積單産提升創造了有利條件。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4995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4995

廣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