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安徽特色農業“跨界出圈” “土特産”做成“大産業”

發佈時間:2024-05-13 14:50:54 | 來源:中安線上 | 作者:彭旖旎 | 責任編輯:王靜

自駕長豐草莓園,吃一顆馥鬱清甜的草莓;泛舟沱湖,品嘗鮮美螃蟹的人間至味;驅車石臺,感受一杯高山茶與清泉的碰撞……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因為與自然風物緊緊相連,特色農業不僅是一地産業,還經常成為引領當地“出圈”的流量密碼。

近年來,安徽推動特色農業産業形態由“小特産”升級為“大産業”,涌現出徽茶、亳藥、霍山石斛、長豐草莓、碭山酥梨等一大批在全國叫得響的特色農業品牌。

一顆草莓的旅行——挖掘農業背後的新質生産力

談論安徽特色農業,就不得不提長豐草莓。在長豐,一顆小小的草莓,撬動了百億大産業,直接間接輻射帶動36萬人就業。

草莓大家都吃過,可是數百種草莓您見過嗎?在長豐縣草莓種質資源圃,你可以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232個草莓品種。除了最具代表性的紅顏,長豐還孵化培育長豐紅玉、白雪公主、知杞等10個新優品種,每年向全國供應種苗15億株,是草莓種苗第一大縣。

草莓不只種在“地上”,還能長在“空中”。在長豐“空中草莓園”,草莓種在80釐米高的地壟上。這種新式種植,可以提升土地利用率,讓草莓管理變得輕鬆,還能方便遊客採摘。

在合肥智慧農業谷,一塊大屏正實時顯示大棚內的溫、光、氣、土、肥。借助大數據平臺,莓農打開手機就能監測草莓長勢,實現精準種植。

長豐縣農産品雲倉,一條自動分揀設備精準地分揀出草莓的克重、糖度、著色度。通過分揀篩選,長豐草莓不僅賣到盒馬、山姆等高端商超,還是合肥網紅茶飲卡旺卡、烘焙門店巴莉甜甜中的常客。

到這裡,長豐草莓的旅行還沒有結束。在位於長豐縣的中國中試城生産線上,草莓被做成草莓幹、草莓醬等産品。加工後的草莓不僅保質期更長,風味更持久,附加值也更高。

“原料變産品、産品成商品、商品變爆品”,中試城通過中試熟化及産業孵化,將草莓等特色農産品經過精深加工,研發、生産各類加工品,實現從傳統加工業邁向現代製造業的跨越。

為實現“小農戶”和“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如今的長豐,已形成市場批發、線上電商、産銷訂單、外貿出口等十大銷售路徑。政府還設置“創業導師”和孵化基地,為返鄉農民、大學生、退伍軍人提供生産技術、銷售渠道,讓更多群眾在草莓産業中分享收益。

長豐草莓的旅程,充滿了新質元素。數據顯示,2023年,長豐草莓全産業鏈産值110億元以上,連續多年位居全國設施草莓第一縣,“小草莓”真正成為促進鄉村振興的大産業。

從賣資源到賣品牌——特色農業頻頻“跨界出圈”

“不是法國去不起,而是安徽更有性價比”“來霍邱實現鵝肝自由!”年初,和爾濱紅腸、天水麻辣燙、廣西砂糖橘一起火出圈的,還有霍邱的鵝肝。

“跨界出圈”的背後,是霍邱鵝産業的厚積薄發。霍邱全縣年養殖加工朗德鵝400多萬隻,年生産鵝肥肝5000噸以上,鵝副産品1.8萬噸,是全國最大的縣級鵝肝生産加工基地。冰鮮鵝肥肝、紅酒鵝肝、櫻桃鵝肝……霍邱縣集鵝産品、鵝文化、商旅為一體,瞄準朗德鵝産值30億元的目標,加速實現鵝産業躍遷式發展。

名優綠茶産區,往往也是風光勝地。一場陣雨過後,六安西茶谷主題公園裏雲霧繚繞,山、水、茶交相輝映,宛如仙境。

六安西茶谷主題公園位於六安瓜片核心産區,當地在茶園裏修建登山步道、休閒廊閣、網紅吊橋,開展體驗式採茶品茶活動,打造茶旅融合目的地。“如今這裡年接待遊客超20萬人次,生態價值得以充分釋放。”油坊店鄉面衝村工作人員介紹,當地還引導群眾利用閒置房屋,開展農家小院建設,促進更豐富的業態發育。

念好“土”字訣,打好“特”字牌,在挖掘地域優勢發展特色農業上,安徽各地新招頻出。

在世界梨都碭山,當50萬畝梨樹進入盛花期,千年古梨樹下聚集了全國各地的遊客。碭山縣以梨花節、採梨節為媒,線上“種草”、線下“引流”,開發雲上梨園、生態採摘、民宿體驗等特色項目,吸引遊客前來賞花踏春。酥梨糖、酥梨膏、酥梨酒等精深加工産品成為遊客青睞的伴手禮,“藥食同源”也逐步站穩市場。

黃山境內山川遍佈、溪流縱橫,絕美的生態環境,孕育了眾多生態精品。當地以文化賦魂,建設6家朝代茶館,展示“唐煮宋點”傳統茶事風韻,將茶學、茶畫、茶藝等元素深度融合,打造一批集商業活動、休閒體驗、心靈休憩為一體的茶旅綜合體。

“荷處相逢”大漁灘省級濕地公園、“蔬寫和美”和縣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十里桃花、萬畝果園”當涂大青山桃花村……馬鞍山推出與農時季節相適應的特色農旅線路,做足“農業+旅遊”的生態觀光文章。

通過發展特色農業,鄉村越來越有“人氣”,農民的獲得感得到極大提升。截至2023年底,全省休閒農業年接待遊客3.2億人次,綜合營業收入達到942.42億元。

“吸睛”又“吸金”——寫好“土特産”大文章

在廣西柳州,一碗螺螄粉“嗦”出一個大産業;在甘肅天水,甘谷辣椒讓天水麻辣燙躋身“頂流”;在安徽六安,高級食材鵝肝從大別山走向國際餐桌……

乘著網際網路東風,破“土”而出的“土特産”,成為拉動人氣的“流量密碼”,“吸睛”又“吸金”的特色農業越來越被重視。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産業”。安徽高度重視特色農業發展,在長豐縣召開全省特色農業發展現場會,為“皖”字號八大特色農業發展謀劃方向。

總的思路是,立足“土”,體現“特”,做好“産”。

從資源看,安徽特色農業資源豐富、品類齊全,既有蔬菜、茶葉、食用菌、水果、中藥材等代表的特色種植,也有以小龍蝦、郎德鵝肝等為代表的特種養殖,還有將生産、生態、生活融于一體的休閒農業。

從打法看,安徽突出地域優勢,鼓勵差異化發展。全省初步形成以精品水果、道地藥材、適應性農業為主的皖北規模化特色農業,以設施果蔬、設施水産為主的江淮現代化特色農業,以名優徽茶、中藥材、畜禽、蔬菜等為主的皖西皖南生態化特色農業的總體佈局,建成一批“小而精、特而美”的優勢區、中心鎮、專業村。

從産業看,由之前傳統的種植、加工逐步向“特色農業+網際網路、文創、旅遊”等新型業態深度拓展融合。2023年,安徽十大千億級綠色食品産業中,蔬菜、林特、茶葉、中藥材全鏈産值分別達到1637億元、1297億元、827億元、878億元。

“特色農産品價值相對較高,農民收益也比較可觀。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是安徽省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邁進的必然選擇。”歷數安徽特色農業優勢的同時,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潘鑫也分析了目前安徽特色農業生産的短板。

例如,科技支撐不足,規模化經營不夠,經營主體“鋪天蓋地”多、“頂天立地”少。品種多品牌少,與蘇浙發達地區相比,農業生態價值、休閒價值和文化價值挖掘不夠。冷鏈運輸、倉儲保鮮等基礎設施不完善,從採摘到上市損耗率高。機械化水準較低,用工難、用工貴的問題日益突出。以食用菌為例,目前安徽省90%以上以鮮品或幹品銷售,在精深加工、品牌建設、菌旅結合等方面拓展不足,産業鏈深度和産業融合程度較低。

在潘鑫看來,下一步,安徽要立足資源稟賦,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從培育産業鏈條發力,做好延鏈升值文章。推動科技創新和引領,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實現産業鏈條向品種研發、精深加工、智慧生産、電商物流、品牌行銷、社會化服務等方面延伸,提升産品附加值。

“深度挖掘特色農業蘊含的文旅、歷史、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加快發展鄉村休閒旅遊業,以農耕文化為魂、美麗田園為韻、生態農業為基、古樸村落為形,開發研學、科普、文化、體驗、康養、休閒觀光等形式多樣、獨具特色、個性突出的鄉村休閒旅遊業態。”潘鑫説,針對市場拓展力度不足的短板,要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和支援特色農業企業、産品、品牌開展直營直銷、展示展銷、宣傳推介。

産業之花,離不開金融活水。特色農業經營主體大多是中小微,金融信貸支援不足。安徽發揮農業信貸擔保作用,定制了一批金融産品。

為推動設施蔬菜提檔升級,針對從事蔬菜種植的新農主體量身定制“蔬菜擔”産品,為推進食用菌産業振興,開發“徽菇擔”産品,打造五彩徽菇。為提高特色農業經營主題融資便利,推出“碼上快擔”産品,開通綠色審批通道,簡化擔保手續。為支援新農人返鄉創業帶動特色農業發展,推出“新農人e貸”。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戰略邁入新階段,安徽作為農業大省,特色農業的市場將更為廣闊。提升價值鏈,大力發展農産品加工業;塑造品牌鏈,提升特色農業的影響力;延伸産業鏈,深化挖掘農業多種功能……安徽用好土資源、做足土文章、發展土産業,播種農業新質生産力,必將在特色農業中“土裏掘金”。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4995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4995

廣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