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專家共話上海水牛高品質保護開發和利用

發佈時間:2024-04-10 09:20:29 | 來源:東方城鄉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王靜

“上海水牛”保種工作受到業內專家關注,在上海市農業農村委等相關部門的持續發力下,圍繞上海水牛種質資源高品質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力度正不斷加大。近日,由市農業農村委種業管理處主辦、上海市特種養殖業行業協會承辦的上海水牛飼養管理技術培訓班暨上海水牛高品質保護與開發利用業內專家交流研討會在滬農特科創中心舉行。

當前,在我國加快推進種業振興行動的背景下,上海水牛“失而復得”,其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也“站”在了更高起點上,對於如何實現高品質發展和高標準落地,被賦予了更多期待。此次研討會聚集了上海水牛在種源研究、養殖技術、飼養管理、疫病防控等多方面專家。

記者從研討會獲悉,自上海水牛“搶救性保護”工作開展以來,市、區兩級及各部門形成合力、促進合作的形勢令人欣喜,為推動上海水牛發展發揮了關鍵性作用;2023年,上海水牛專業委員會在市特種養殖業行業協會的設立,為上海水牛日常技術指導和管理工作搭建了平臺,有助於保護行動的進一步體系化和組織化;當前,一批國內頗為資深的行業專家持續關心和跟進上海水牛的新近情況,為智庫建設打下基礎。

與會者提出,從國家層面來看,上海水牛保護仍然是一項新生事物,應積極從國內、國際同類案例中學習先進經驗,形成具有上海特點的引領示範。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張毅專攻牛群體基因組學方向,其科研團隊在國內較早地關注和參與了上海水牛的基因遺傳鑒定。張毅表示:“今年,是國家種業振興行動的關鍵一年,上海水牛保種是國內相關保種工作的亮點,接下來,將積極與上海本地科研團隊開展深入對接與合作。”

本次研討會論證了上海水牛在種源保護、提純復壯、科學養殖與産業發展相結合的可行性,並提出,應將政府主導與多元投入相結合,探索“以利用促保護,以文化促品牌”的可持續發展路徑。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張德福研究員提出,以“上海”冠名的水牛品種承載著江南文化,也為上海水牛品牌發展帶來了無形的文化價值。上海市特種養殖業行業協會會長周志強説:“數據要精準化,管理要精細化,嚴格把好種質資源品質關。”

與會者提出,保種工作的可持續性是高品質發展的基礎,但還有不少制度機制需進一步探索。市畜牧技術推廣中心原主任沈富林研究員表示:“當前,要以養殖觀念轉變來支援保供工作開展,對‘保護區’‘保種場’、散養等不同方式作進一步區分,充分考量當前目標與長遠前景之間的投入與平衡。”

市畜牧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章偉建認為:“應認真研究上海水牛的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制度如何設計和構建,這關係到長效機制,也將為其他品種保護提供借鑒與參考。”崇明區鄉村振興服務中心主任秦傑談道:“上海水牛從基礎存活、可持續推進到高品質發展,這個過程要有分階段、多方位的保障,包括專項資金、人才、項目等政策性支援,為上海水牛可持續更新,做好相關配套。”

“上海水牛保護事關頂層設計,更需要各方專家意見及各級地方配合。”市農業農村委種業管理處處長李熒表示:“要重視依法保護,進一步理解國家畜禽遺傳資源保護新規,在現有法律框架下深入開展工作;加強通力合作,進一步統一思想,促進各部門、各層級形成發展共識;堅持一以貫之,按照上海水牛‘搶救性保護’方案不折不扣將工作落到實處。”

當天,培訓圍繞“為什麼要建水牛保種場”“水牛飼養管理”“高效繁殖技術”“水牛遺傳資源精準鑒定技術與應用”等主題開展。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4995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4995

廣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