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種植戶線上請教 專家團線下支招 一場田埂上的農技答問

發佈時間:2024-04-08 09:16:50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王靜

早上6點剛過,遼寧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肖萬欣就和3名同事來到了瀋陽站,準備趕往260公里外的鐵嶺市昌圖縣三江口鎮。

“三江口的村民在我們的春耕備耕惠農直播間了解到玉米科學種植的好處,想請我們去現場講講技術。”肖萬欣笑著説,“農時不等人。春耕備耕關鍵期,我們要多到田間地頭,幫忙解決問題。”

經過約1小時的車程,一行人下了火車,坐上麵包車趕往90公里外的寶龍村。4個人裏,肖萬欣是育種專家,韓曉日是土肥專家,陳鵬獅是氣象專家,張書萍是栽培專家。“團隊雖然人不多,但是對玉米種植前期農民遇到的難題有較多的了解。”張書萍説。

又是1個多小時的路程,專家團來到村口,寶龍村黨支部書記劉忠武早已在這裡等候:“肖所長,大傢夥兒到村委會休息一下,喝點水歇歇腳吧。”“不用,這會兒鄉親們肯定都在地裏忙活著,咱們直奔大田,看看都有啥難題。”

田埂上,村民程建峰第一個説出了自己的困惑:“肖老師,這些年我換了好幾個玉米品種,也按時施肥澆水,可單産一直上不去,您能推薦幾個高産的玉米品種嗎?”

“去年我們在彰武縣試種了兩個新品種,畝産從1000多斤提升至2000斤左右。咱們村土地基礎好,都是黑土地,産量肯定會有所提升。”肖萬欣給出答覆。程建峰計劃拿出幾畝地試種:“我先來比照比照,要是種得好,就全部推開。”

“我們對您講的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産技術很感興趣,不知道具體需要注意哪些問題?”種糧大戶王曉華也過來詢問。

“這項技術一定要掌握幾個精準,其中合理增密、水肥按需精準調控是關鍵。”栽培專家張書萍説,“我們在彰武縣五峰鎮試驗的十水八肥比例,效果不錯。”

“啥時候追啥肥,有沒有時間上的説法?”“最近天氣咋樣,有沒有大的降雨,啥時候播種合適?”“去年我們家的玉米産量還不錯,就是籽粒品質一般,您看該咋辦?”……半小時工夫,幾十名村民圍攏過來,還有不少人在趕來的路上。

下午2點多,簡單吃口午飯後,肖萬欣和同事們就趕往下一個村子。“明天我們還要到亮中橋鎮、八面城鎮等鄉鎮的村屯。今晚8點左右還要搞個惠農直播。”一行人回到縣城時已經是晚上7點多。

今年遼寧玉米播種面積將超4100萬畝,佔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的3/4。3月初至今,這個專家團已經走過朝陽、阜新、鐵嶺、葫蘆島等地的10多個縣城、30余個鄉鎮。

“不止我們玉米所,還有水稻所、果樹所、高粱所、蔬菜所等30個院屬研究機構的600多名專家都在趕往春耕備耕一線,開展指導培訓、答疑解惑工作。此外,我們線上發起的惠農直播,觀看人數超過了200萬人次。”肖萬欣説。(記者劉洪超)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4995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4995

廣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