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産能提升行動啟動實施——拓展糧食增産新空間

發佈時間:2024-04-08 09:14:41 | 來源:經濟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王靜

糧食綜合生産能力是糧食産量得以實現的基礎。在當前增産難度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我國啟動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産能提升行動,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産能提升行動方案(2024—2030年)》。目前,各地正全力以赴提升糧食産能,確保糧食産得出、供得上、供得優。

糧食增産進入瓶頸期

主産區、産糧大縣是糧食生産的主力軍,是糧食增産的主要貢獻者。

江西崇仁縣是全國産糧大縣,産量連續多年穩定在26萬噸左右,增産進入瓶頸期。該縣副縣長艾啟榮表示,當前全縣糧食增産主要受水稻種植收益多年欠佳、農村勞動力缺乏且老齡化嚴重、耕地少且生産規模小、現代農業技術適配度不夠、恢復種稻政策不配套等因素制約,需要全面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

不只是崇仁縣,全國很多地區糧食增産也進入瓶頸期。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李軍認為,糧食增産難度越來越大,説明現有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增産潛力已充分釋放。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由當時的資源、環境、經濟、技術條件決定,生産能力提升是一個不斷積累和建設的過程。每一次糧食生産空間拓展、農業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都會帶來糧食産量的重大突破。

新中國成立以來,糧食綜合生産能力顯著提高,糧食産量從1949年的2000多億斤躍升至2023年的13908億斤。70多年中,糧食增産多次進入瓶頸期。例如,1952年糧食産量突破3000億斤以後,直到1966年才突破4000億斤。1993年突破9000億斤之後的14年間,糧食産量多次達到1萬億斤,又多次波動下行,直到2007年重新站上1萬億斤臺階。為進一步提升糧食産能,2009年我國啟動實施《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産能力規劃(2009—2020年)》,糧食産量連續邁上1.1萬億斤、1.2萬億斤、1.3萬億斤臺階。

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産能提升行動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李軍表示,當前,國際形勢不確定性增加,國內糧食需求剛性增長與增産難度大並存,糧食供需長期處於緊平衡。只有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突破糧食增産瓶頸,確保糧食産量再上新臺階,才能更好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糧食消費需求,以國內糧食穩定供應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提高綜合生産能力

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産能提升行動,必須做好耕地這篇大文章,堅守耕地紅線,提升耕地品質,強化高標準農田建設,因地制宜開發鹽鹼地,拓展糧食生産空間。艾啟榮説,要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和落實制止耕地拋荒政策,保證耕地用於糧食生産,優先種植“雙季稻”。對季節性拋荒和常年拋荒的耕地,在保持原承包戶土地承包權的前提下,可由村集體協調,採取代耕代種、集中流轉等形式開展生産;對水源條件不好、偏遠山區、地力條件較差、機械作業較難的耕地,積極引導農民種植玉米、薯類、大豆等高效穩産糧食作物,作為糧食面積和産量的有效補充。

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關鍵靠科技。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63%,農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3%,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良種對農業增産的貢獻率達到45%,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間。李軍認為,應加快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研發培育一批高産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再生稻、耐鹽鹼作物等新品種。實施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推動丘陵山地拖拉機、300馬力級無級變速拖拉機、再生稻收穫機等機械研製推廣取得突破。

綠色是農業的底色,生態是農業的底盤。過去我國糧食增産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導致水資源嚴重短缺、耕地品質退化、農業面源污染加劇。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訊研究所研究員、國際情報研究室主任張學彪表示,在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産能提升行動中,必須做到生産與生態一起抓,不能再走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的老路,而要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新路,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推進投入品減量化、生産方式清潔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實現糧食增産與綠色農業發展雙贏。

調動種糧抓糧積極性

農民是保障糧食安全的主力軍,主産區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張學彪認為,在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産能提升行動中,要加大政策供給力度,健全農民種糧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産區利益補償機制,讓農民種糧能賺錢、主産區抓糧不吃虧,充分調動種糧抓糧積極性。

近年來,國家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支援力度,出臺農業支援保護補貼、玉米和大豆生産者補貼、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糧食價格支援政策、農業保險補貼等一系列政策,確保農民種糧有收益,但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一步發展壯大還面臨一些難點。

“合作社發展壯大面臨著一二三産業融合度低、資金投入不足、土地碎片化嚴重等問題。”吉林省梨樹縣十家堡鎮西黑咀子村雙瀅農機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陶勇説。

梨樹縣副縣長周虎介紹,該縣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産業化程度不高,示範帶動作用不明顯。要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臨的融資難、用地難等問題,項目儘量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重點支援農用機械、糧食烘乾、倉儲等關鍵環節,促進新型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應在促經營上下功夫,不斷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準,增強農戶經營能力;做好産銷銜接,延長糧食産業鏈條,鼓勵發展糧食訂單生産,實現優質優價,加快推動糧食産業增值增效。

産糧大縣普遍面臨産糧越多、財政越困難的問題。周虎説,期待國家不斷完善對糧食主産區的獎補機制,擴大産糧大縣獎勵規模,建立與商品糧掛鉤的獎勵機制。發展糧食精深加工,不斷延伸糧食産業鏈,提高糧食就地轉化能力。加大對基層農技推廣體系人才隊伍建設,為糧食生産提供人才支撐。

李軍認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把糧食産能提升行動融入鄉村振興戰略中。要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把責任考核作為提升糧食産能的有力抓手,努力推動糧食産能邁上新臺階,糧食産量在高基點上實現新突破。(記者劉慧)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4995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4995

廣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