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海南豇豆“拉網”記

發佈時間:2024-04-07 12:19:05 | 來源:農民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王靜

豇豆是備受全國人民青睞的蔬菜之一,是海南冬季瓜菜的主要種植品種之一,更是海南農民主要收入來源之一。海南省農業農村廳數據顯示:截至3月底,這一季海南累計輸出冬季瓜菜393.1萬噸,其中豇豆11.6萬噸。今年2月,海南豇豆的例行監測抽檢合格率達100%。

春分過後,這一季的海南南部冬季瓜菜産銷已進入尾聲,全省7萬多畝豇豆自南向北陸續拉秧,準備開始種植下一季水稻或瓜菜。與往季豇豆的種植不同,這一季絕大多數海南豇豆都住進了一頂頂“紗帳”,“紗帳豇豆”這一海南農業品牌正在走進消費者的視野。

守品質,為何瞄準一根豇豆?

豇豆品質安全,一直備受消費者關注。

2021年5月,農業農村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安部等七部門印發《食用農産品“治違禁 控藥殘 促提升”三年行動方案》,豇豆與韭菜、芹菜,這“三棵菜”成為治理的重點蔬菜品種。海南在重拳整治違禁藥、嚴厲打擊農殘超標的同時,深知“疏堵結合”的重要性,從源頭上防住害蟲,才能從源頭上減少用藥投入、避免農殘超標。

如何為種植戶尋找一條“既能少用藥,又能防害蟲”的綠色防控之路?這成為近年來海南豇豆種植技術的主攻方向。

“我們的目標就是讓曾經‘飽受詬病’的豇豆,搖身一變成為海南‘綠色蔬菜’的標桿!”談到此處,海南省農業農村廳總農藝師李鵬擲地有聲,他分析:從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的角度來講,豇豆綠色轉型發展將大大提升全國消費者對海南農産品的信任度和市場認可度;從産業優勢的角度來講,豇豆對光溫十分敏感,而冬季海南光熱資源豐富,是冬季能大面積種植豇豆的區域,因此豇豆成為海南冬季蔬菜直供全國的優勢産品;從農民增收的角度來講,豇豆屬於無限花序作物,可以多次結果、采收,豇豆産業是農民全程參與種植的勞動密集型産業,一直都是海南農民實實在在的致富産業。“因此,推廣豇豆綠色生産,既符合國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戰略,又能充分發揮海南優勢服務全國,還可以實打實讓農民增收致富。”李鵬坦言。

2022年冬季,海南省農業農村廳部署啟動“萬家拉網”行動,以海南省植物保護總站、海南省農業科學院、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等單位為主要技術支撐,成立豇豆綠色防控技術專家組,著力打造綠色、放心的“紗帳豇豆”。

春分當日,記者來到樂東黎族自治縣九所鎮抱荀村農戶吳承永的豇豆田,晚季豇豆在白色防蟲網內靜待采收,一朵朵或粉或黃的豇豆花開放正盛,一根根翠綠的豇豆挂在秧上。早上6點,工人就開始進地採摘,一捆捆鮮嫩的豇豆被整齊碼放在地頭,等待分選裝車。

“這兩塊地3月8日才開始採摘,多虧了全省推廣的‘防蟲網+’技術,今年蟲害輕了很多。”與工人一起休息吃午飯的吳承永告訴記者,他種了20多年豇豆,今年的110畝豇豆全部拉上了防蟲網,“2023年初,同村的老鄉嘗試了拉網種豇豆,産量和品質提高特別明顯,又趕上豇豆價格好,大賺了一筆。所以,今年我也全部拉網了。”

築籬笆,豇豆“拉網”能防啥?

在豇豆的種植中,有一種體長不足2毫米,比芝麻粒還小的“害群之馬”,長期以來困擾著廣大農戶——薊馬。作為豇豆田中的主要害蟲,薊馬平時喜歡在豇豆的花器、嫩梢、嫩果、嫩葉上取食,用銼吸式口器吸食植物汁液後,花器會腐爛、豆莢會形成“黑頭”和“黑尾”。在海南等溫度較高的地區,約15天薊馬就能完成1個世代的繁殖,數量會在短時間內大量增加,會嚴重影響豇豆的産量和品質。

“趨利避害是生物的本能,薊馬也是一樣。”三亞市熱帶農業科學研究院技術員吳明月在崖州基地的豇豆試驗田裏,一邊掰開一朵白粉色的豇豆花,一邊向記者展示藏在其中的薊馬。吳明月説:“薊馬雖然很小,但也是能飛的,農戶一噴農藥,薊馬就會離開豇豆田,等藥效過了,再飛回來繼續危害豇豆,還有一些會在噴藥時躲進豇豆花裏。”

豇豆開花之後,每天早晚天氣涼爽時花器才會打開,這也是薊馬活躍的時間,而日上三竿、氣溫升高時,為了減少蒸騰作用,花器會自然閉合,薊馬也會躲在豇豆花內,施用藥劑無法直接觸殺薊馬,防效不理想,迫使種植戶反覆施藥,不但增加成本,而且容易造成農殘超標。

所謂“拉網”,就是——由3米至3.5米高的竹竿或鋼架支撐,四週和頂部全覆蓋防蟲網。

豇豆用上防蟲網後,效果是立竿見影的。阻止豇豆種植地周邊大量薊馬和斑潛蠅等其他害蟲入侵,農藥用量大幅減少。李鵬介紹,2022年年底,海南省農業農村廳組織市縣農業農村部門在全省豇豆主産區建立了8個豇豆“防蟲網+”病蟲害防控示範點。在示範點內,使用“防蟲網+”整合技術的豇豆與同期露天種植相比:化學農藥減量30%以上,主要害蟲減少70%;産量增加20%,品質提高,農殘檢測合格率大幅增加。

“防蟲網+”技術整合了物理阻隔、色板誘殺、生物防控以及高效低毒農藥應用等技術。“在防蟲網的基礎上,田間還要懸挂誘蟲色板粘殺害蟲。此外,豇豆播種時使用的地膜是銀黑兩色的,上面銀色,可以增加反光,驅避薊馬等害蟲,反面是黑色,可以保墑保水;薊馬少量發生時,會投放小花蝽和捕食螨等天敵。目前,我們正在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聯合攻關研發倣真花誘殺技術,就是利用薊馬對花的趨性,結合薊馬引誘劑進行誘殺……”一聊起豇豆的綠色防控,吳明月越説越起勁。

如今,豇豆睡在紗帳內,豆架上挂著粘蟲色板、地上鋪著雙色地膜,拉秧前的第一件事成了“收網”。“不拉網的話,蟲口上來時,每隔兩三天就要打一次藥,拉網後8天至10天打一次就行了。”在崖州基地與技術員交流蔬菜種植技術的農戶李忠華種植了8畝豇豆,因為全部使用了防蟲網、粘蟲色板和地膜等技術,再加上管理得當,這一冬的平均畝産達到了七八千斤,而農藥使用量也正如專家在推廣時介紹的一樣,減少三成以上。

算細賬,怎樣讓農戶“愛上拉網”?

從2022年冬季到如今,住進紗帳的海南豇豆,從試點的180畝增加至6.4萬畝,拉網率已經達到這一季全省總種植面積的92%。這一技術的迅速推廣,一方面離不開立竿見影的防控效果,另一方面離不開政府的引導與扶持。

在三亞、樂東等地的採訪中,記者了解到,一畝豇豆按照技術標準防蟲網的成本在3000元左右,這對於原本每畝高達1萬多元,甚至1.5萬元的豇豆種植成本而言,不是個小數。“一畝地拉網的成本雖然不低,但‘一次投入,卻能多年享受’,每年豇豆采收結束後,防蟲網還可以拆除保存,留著來年再用,網和支撐桿的平均壽命3年,養護得好還能更久。”樂東縣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張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此一來,防蟲網的成本均攤到每年大約每畝1000元,農藥減量30%,大約能減少近千元的投入成本,再算上産量增加和品質提高而帶來的收益,從露天種植改為拉網種植基本不會增加種植成本。”

冬季的海南常刮東北季風,豇豆嫩果的果皮又薄又脆。防蟲網就像一個帳篷,可以為住在裏面的豇豆遮風避寒。“防蟲網內的溫度比網外高,大風天不怕吹,低溫天不怕冷。”張龍一一細數著防蟲網的好處,“拉網後,豇豆的品相有保證,采收期也大大延長,最長的采收期超過3個月。農戶管理得當,如果采收後算上人工等成本不高於豇豆售價,豇豆這種無限花序作物可以一直生長一直摘果。”

海南在推廣“防蟲網+”整合技術時,除了算一筆“經濟賬”外,還拿出了“真金白銀”來幫助農戶度過資金壓力較大的前期。據海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孫法軍介紹,2023年冬季種植到來時,海南省農業農村廳下撥豇豆“防蟲網+”綠色防控技術推廣資金860萬元,用於三亞、樂東、陵水等市縣的豇豆“防蟲網+”綠色防控示範工作;省財政安排資金4159萬元,按照每畝1000元的標準給予拉網農戶補貼,三亞、樂東等市縣每畝配套補貼500元,各個豇豆種植市縣累計爭取地方資金3766.8萬元,用於防蟲網補貼。

多個市縣啟動銀行金融杠桿,通過保險兜底、惠農貸款等措施,為種植戶提供資金保障,截至目前,全省已為豇豆種植戶提供貸款200余萬元,已為豇豆種植合作社和種植戶承保了440畝蔬菜價格指數保險,提供約515萬元的風險保障。

“成本降一點、財政補一點、金融投一點、農戶出一點、産出高一點”,算好“經濟賬”,全省協同發力保障豇豆拉網後的效益,農戶自然就會“愛上拉網”。

嚴檢測,如何做到不達標不出島?

“菜籃子”産品質優量足是全國消費者的現實需求;不能有農殘,則是豇豆出島的底線要求。

記者來到三亞市崖州區長山村,走進三亞瓊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豇豆田,采收工人站在田邊,一邊將新採摘的豇豆精選分類,一邊捆紮。“豇豆採摘前先檢測,檢測合格後,我們才安排工人採摘。工人直接在地頭精選分類,並用帶有追溯二維碼標簽的皮筋扎捆。”公司生産經營部負責人黃成宏告訴記者,“每一捆豇豆1-2斤,都帶有一個二維碼標簽。”

“這是豇豆資訊化全程追溯二維碼,只要打開手機掃一下二維碼,就能看到生産主體、産品産地等資訊。”崖州區農業農村局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資訊員梁麗婷介紹,“目前,崖州區二維碼100%覆蓋,而且所有的二維碼標簽都是三亞市免費提供給農戶使用的。”

“這是今天剛送來的豇豆樣品。”樂東縣九所鎮農産品品質檢驗檢測站內,正在檢測豇豆樣品的檢測員韋興簡拿著一袋豇豆樣品介紹:“每塊地每次採摘豇豆前都必須抽樣檢測,採摘前1天,農戶就要聯繫所在村的田頭網格員對即將採摘的豇豆進行採樣送檢。”

“每批樣品都詳細記錄了種植戶的姓名、電話、種植田塊、種植模式等資訊。”樂東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孫懷陽告訴記者,“每份樣品都要利用膠體金快檢10項品質安全指標,結果合格才能上市。如果需要出島,檢測人員還會在收購檔口抽取樣品進行快速半定量檢測,檢測合格發放《海南省農産品農藥殘留檢測報告單》。如果發現使用了高毒農藥,還將面臨追究刑責。”

採摘前的檢測,只是海南豇豆出島前要經歷的第一次考驗。當種植戶開著各式貨車拉著新鮮豇豆來到市場上時,就迎來了第二次考驗。“只有田間檢測合格的豇豆才能進入市場,不過進門後第一件事還是檢測。”在崖州果蔬綜合批發市場的入口處,市場工作人員孫艷超指著停車場內一輛輛排隊等待檢測結果的車輛説,“在我們市場上交易的果蔬都是銷往島外的,自打冬季瓜菜上市,市場內就是‘逢豇豆必檢’。”

走進市場的檢測間,被派駐市場的崖州區農業農村局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督管理員王右娜正在給檢測試紙拍照,並上傳檢測結果,她告訴記者:“剛進入市場的豇豆,在檢測合格後,才能到檔口進行交易。而完成交易並經過預冷裝車的豇豆,還需要再進行一次抽檢,再次合格才能離開市場前往碼頭。”

當豇豆通過了離開市場前的第三次考驗,並順利運抵碼頭,就將迎來離島前的第四次考驗。“從今天零點到現在,已經檢測了144車豇豆,這些運輸果蔬的大貨車都必須帶著貨物産地市縣開具的檢測報告才能進碼頭停車場,進來之後的第一件事還是抽檢。我們這裡也是‘逢豇豆必檢’。”晚上8點,記者來到新海港碼頭海南省農産品出島檢查檢測站內,正在執勤的班組長曾傳定一邊接待排隊等待檢測結果的大貨車司機,一邊告訴記者,“其他農産品由電腦系統隨機抽取10%進行檢測,而豇豆是100%檢測,每個樣品都要通過半定量快速篩查28個指標,從抽樣到出檢測結果不超過20分鐘。”

“檢測合格了,才能去買船票呀!聽説如果豇豆農殘檢測不合格,就要被遣返回原産地,不過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遇到過。”從澄邁縣永發鎮出發,前往江蘇省常州市的大貨車司機汪紅信在窗口前等待檢測結果,與記者閒聊時説,“我開的是冷藏車,這一車全是豇豆,大約20噸左右。從3月14日至4月14日,海南鮮瓜果菜經瓊州海峽客滾運輸通道運輸出島每噸可以減免過海費用15元,這個政策太好了!”

農産品品質安全工作任重而道遠。“下一步,我們還將重點研究改進監管方式,優化簡化監管程式,推進信用監管,對於多次檢測結果合格、信譽良好的生産經營主體實行上市免檢通行,讓綠色有機豇豆享受上市‘綠通’。”孫法軍告訴記者。

從田間到登船,每一批豇豆要出島,都要經歷至少4次農殘檢測。豇豆拉上防蟲網,只是全省綠色防控的開始,從地頭到碼頭的“逢豇豆必檢”,是在農産品品質監管領域織就的舌尖安全之網,更是海南農業的一場漂亮仗。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李煒王澎鄧衛哲祖祎祎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4995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4995

廣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