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産業觀察

安徽郎溪縣姚村鎮:山裏人家麻條香

發佈時間:2023-10-20 14:53:12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余克儉 王祖清 | 責任編輯:吳偉

十月山村曬秋忙,金風送爽麻條香。過了寒露,霜降又至,安徽省郎溪縣姚村鎮各類農作物陸續收穫,依次登場晾曬,曬出一片農家豐收的喜悅,其中不乏當地的特色美食——麻條。

在姚村鎮,很多山裏人還堅守著用傳統手藝製作麻條,王辛芝就是其中一位。

10月18日上午,筆者走進王辛芝的小院,看見一張張蔑笆上整齊有序地排列著麻條的半成品山芋粑粑——趁著正好的秋陽晾曬著,小院裏彌散著清甜的芋香。

王辛芝坐在蔑笆旁,切著麻條,她告訴筆者,這是她搶早市做的第一鍋麻條,一百斤山芋做的,昨天曬了一天,“今天能切了,要趕緊把山芋粑粑切成麻條,太幹了就切不動了。”山芋粑粑切成長條形麻條,整齊排列在簸箕裏,“切好了,再曬一兩天,完全曬乾水分就是成品了。”

製作麻條,傳統手工,工序繁瑣,很是辛勞。首先,把山芋從地裏採挖回家、洗凈,再削皮,然後切片放入大鍋中,用劈柴旺火煮熟,盛放到盆裏搗碎,再盛到洗凈的桌面上,聚攏、拍打、壓實,做成一個四方四正的山芋坨坨,待其完全冷卻後,開條,切成一塊塊長方形山芋粑粑,攤鋪在蔑笆或簸箕裏——交給陽光處理。“山芋坨坨要揣熟、壓緊、夯實,這個過程是力氣活,要下架子幹,很累人,又是熱烘烘的,衣服會汗濕。”和其他特色美食一樣,從原材料山芋變身香噴噴的麻條,離不開手藝人的辛勤勞作。

期間,村東李奶奶來到王辛芝的小院,預訂5斤麻條,説是在杭州務工的孫女打電話指定要吃王家做的麻條,曬乾了用快遞寄過去,“她家的麻條是紅心山芋做的,口感軟糯,沁甜,有嚼勁,搞得又靈凈,山芋洗兩遍、清兩邊。”

説到麻條的産量和銷售路徑,王辛芝坦言,目前只種了一畝多地的山芋,麻條産量也只有幾百斤,都是村鄰及周邊回頭客買去的,村裏的電商服務站點和集鎮上的兩家農家樂要貨,沒得供應。

今年56歲的王辛芝,家住姚村社區老屋衝組,丈夫杜富林在姚村老街經營一家日雜小店,閒不住的王辛芝把家裏的菜園打理的四季皆綠,並種了一畝多地的紅心山芋,山芋收穫了,再用傳統手藝加工成麻條出售,為家庭增收。

俗話説,人懶地生草,人勤地生寶。村上有些閒置的菜地,白白地荒廢了可惜,勤勞的王辛芝把這些荒地撿來或協議租來種植紅心山芋——這是她來年開春的生産計劃。她表示,工夫有的是,只要舍得出力,多種幾畝山芋沒問題,要像模像樣地辦起一個麻條小作坊,起個帶頭作用,帶動更多的山村婦女發展庭院經濟和製作特色美食,借助鄉村旅遊的東風,讓特色小吃——姚村麻條走出山門、香飄遠方。(圖/文 余克儉 王祖清)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4995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4995

廣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