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振興樣版

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2022年)》選登 | 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天河灣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

發佈時間:2023-08-11 09:44:15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亦農

黨委領辦合作社 譜寫富民新篇章——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天河灣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

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天河灣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踐行黨委領辦合作社發展模式,制定“五統六化”新機制,完善全産業發展鏈條,實現産業融合發展,年經營收入1460萬元;通過科學制定分配機制,成員盈餘分配達750余萬元,合作社成員盈餘分配收入每人平均達2.2萬元。

河口區天河灣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位於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新戶鎮,通過村級黨組織領辦的方式于2012年成立,是山東省農民合作社示範社。合作社主要從事水果、蔬菜、農作物種植和銷售,為成員購買生産所需生産資料,引進新技術、新品種,開展技術培訓交流和諮詢服務等。截至2021年底,合作社有成員340人,年經營收入1460萬元,向成員分配盈餘750余萬元,成員每人平均分紅2.2萬元。

一、黨委領辦合作社,資産重組換新顏

2012年,東營市河口區新戶鎮太二村村委會主任受村黨支部委託,牽頭組織本村及鄰村的科技示範戶、生産經營大戶等,以資金和土地、機械設備等作價出資,成立了河口區天河灣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132人。2020年7月,合作社駐地所在村實施村莊優化建制,成立了萬興新村,合作社也隨之進行了改組,由原有的太二自然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改制為萬興新村黨委領辦合作社。

一是明晰成員構成。合作社改組後,吸納萬興新村村民以土地、果樹等作價出資,成員擴充到340人,佔萬興新村常住人口的37.5%。資産重組後村集體以土地、置業、資金等形式佔出資額的41.7%,農戶成員佔出資額的58.3%。村集體從合作社獲得的盈餘收入按照集體成員佔股比例進行分配。

二是合理分配盈餘。合作社每年通過農業生産取得的經營盈餘,首先提取10%的公積公益金,然後按照成員與合作社交易額比例進行分配。對合作社運營農旅項目的經營盈餘,按照成員出資額進行分配。合作社採取以工代賑方式,設置12個公益性崗位,吸收村內易返貧人員就業,均衡收益分配。

二、“五統六化”新機制,“三品一標”興産業

一是創新經營模式。合作社探索建立了“五統六化”的經營模式。“五統”,即統一農資購銷、統一生産指導、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銷售;“六化”,即種源良種化、種植訂單化、生産標準化、購銷規模化、經營品牌化、農旅一體化。“五統六化”為成員提供全方位服務,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提升了農戶的種植技術水準。

二是引進優質品種。2022年,合作社新建了1500畝蘋果種植示範基地,引進維納斯1號、響富等果樹新品種近10萬株,配套了現代化、智慧化種植管理設施設備,示範帶動周邊1.2萬畝老舊蘋果品種更新換代。新品種于2023年實現大面積挂果,經營收益預計可達3100萬元。

三是開展科學生産。為全面提高成員種植水準,合作社聘請省農業科學院、省果樹研究所的專家教授,組建了10人指導團隊,定期講解種植管理技術,及時解決成員在生産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合作社還組織成員到威海、煙臺等地學習果樹管理經驗,借鑒合作社高效運營模式,結合自身實際,編制了合作社的財務管理制度、生産資料保管制度、農藥化肥使用規範、果園分類管理標準等。

四是推行綠色農業。合作社按照綠色生産技術規程,嚴格控制化肥、農藥和激素的使用,推廣運用病蟲測報燈、黑光燈、防蟲網、測土配方施肥等新技術,配套智慧水肥一體化系統,實現全程機械化、智慧化、自動化種植,對農業廢棄物實行定點回收、統一無害化處理,基本實現綠色生産。

五是實施品牌強農。合作社重視品牌建設,在河口區農業農村局指導下,加快推進産品品質認證,合作社註冊了“天河灣”商標,與東營市廣播電視臺、《黃三角早報》等媒體達成合作協議,借助微網志、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宣傳推介合作社,提升“天河灣”品牌的市場知名度和影響力。2022年,合作社通過新媒體渠道獲得經營收入760余萬元,約佔經營總收入的52%。

三、融合發展拓新路,富農增收笑開顏

一是延長農業産業鏈條。合作社依託種植規模優勢,建設了500平方米的果品分揀配送中心,建成1000噸冷鮮庫,構建起集果品品質溯源、分選包裝、倉儲物流為一體的現代化果品流通體系。合作社積極開展線上線下行銷,入駐抖音、快手、淘寶、京東等線上平臺,製作上傳140余小時的合作社果樹管理視頻素材,線下與大型商場、超市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形成了種植、分選、包裝、倉儲、物流、銷售的完整産業鏈條,增強了合作社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2021年,合作社生産加工優質水果4700噸,實現産值1100萬元。

二是探索立體種養模式。2022年,合作社探索“金蟬+有機果品”立體種養模式,樹上結蘋果、樹下養金蟬,實現一地多收。100畝試驗田共計獲得金蟬收入94萬元、蘋果收入50萬元,畝均産值達1.44萬元。

三是加強産學研結合。合作社借助鎮黨委黨校力量開展“認養一棵樹”“認領一分田”活動,與認養者簽訂協議,認養費每年500元。認養組織或個人可隨時到果園,在技術人員指導下進行果樹護理、除草、殺蟲、修剪、採摘等活動,體驗種植和收穫的快樂;到收穫期,由合作社精選50千克蘋果為認養者送貨到府。2022年,合作社共發展認養果樹430余棵,實現收入51.5萬元。

四是堅持農旅融合發展。合作社對生産溝、道路兩側的300畝閒置土地進行重新規劃,按照秋種油菜籽、夏種小油葵的模式,打造了基地的“黃金大道”;同時依託基地周邊鎮黨委黨校、果園居民宿、科普館等資源,打造集生態示範、科普教育、戶外休閒、民宿度假于一體的綜合性度假景區。2022年,累計接待遊客1700人次,通過住宿、餐飲實現創收50萬元。

來源:《全國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2022年)》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4995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4995

廣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