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蓀落戶北京城 技術“點亮”發展路
發佈時間:2023-08-07 08:42:09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王靜“節氣看鄉村 振興更‘京’彩”系列宣傳推廣活動 竹蓀落戶北京城 技術“點亮”發展路
立秋將至,頗有些神秘色彩的鮮竹蓀已經進入了采收期。在順義區龍灣屯鎮集體林場,綿延的綠蔭不光為人們遮蔽驕陽,還為滿地爭相萌發的竹蓀,形成了天然的“遮陽網”,這一棵棵菌菇猶如撐開的小傘,長勢喜人,清香瀰漫。北京市農業農村宣傳中心,趁著這稍縱即逝的豐收佳季,組織第一、二、五黨支部成員及市民代表走進順義區龍灣屯集體林場,體驗採摘樂趣,感受豐收喜悅。
在順義區龍灣屯鎮集體林場進行竹蓀采收 圖片來源:北京市農業農村宣傳中心
龍灣屯鎮位於順義區東北部,東部與平谷區接壤,東北部隔燕山脈的余脈與密雲區相鄰,是一個兩面環山、風景宜人的小鎮。鎮域內北部有北大溝林場,東部燕山余脈蜿蜒而過,站在舞彩淺山濱水國家登山步道上:春觀花海、夏登群山、秋賞漫山紅葉,萬畝果園碩果纍纍也是別樣風景;鎮域內還有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著名的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供人們參觀學習、緬懷先輩。每年大約有100萬的遊客來到龍灣屯鎮接受紅色革命傳統教育和參加登山健步休閒活動。北京順義龍灣屯集體林場正是依託這些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紅色小鎮文化,和舞彩淺山休閒、健身、康養、觀光的旅遊優勢,為當地的農業産業經濟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據林場負責人介紹,北京順義龍灣屯集體林場成立於2020年,負責鎮域內2012-2020年度養護平原造林一萬七千余畝、林下經濟兩千余畝。該林場積極發展特色林下養殖、種植和以生態旅遊為主的第三産業,從而帶動當地百姓就業,實現綠色富民。今年以來,林場在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指導下,首次開展林下竹蓀生態種植,種植面積110畝。可向市場供應新鮮竹蓀、幹品竹蓀、竹蓀蛋等産品,實際産量和效益相當可觀,畝産鮮竹蓀2000斤左右,幹竹蓀為150斤。
近年來,竹蓀以它“菌中皇后”的美名頗受消費者青睞。它不僅高蛋白、低脂肪、高維生素,還含有豐富的無機鹽類和可食性纖維素,富含氨基酸、多糖、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對提高人體免疫力、抗衰老等具有明顯的食療價值,自古就被列為“草八珍”之一。然而,作為一種比較“矜貴”的菌種,在北京普及種植的難題就落到了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的身上。
自2015年開始,市農業技術推廣站聯合北京市菌類創新團隊著手引進竹蓀栽培,相繼開展了品種比較、培養料優化、栽培設施及模式篩選,通過試驗,整合了“林下竹蓀倣生栽培技術”模式。
竹蓀種植 圖片來源:北京市農業農村宣傳中心
如今林下種植竹蓀的成果初現,離不開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團隊技術上的堅強支撐。起初,團隊率先引進紅托竹蓀、長裙竹蓀和短裙竹蓀三個品種。在實際研發栽培和品種對比中,紅托竹蓀的生長不穩定、污染率較高,短裙竹蓀的適應溫度較敏感,不像長裙竹蓀溫度適應的範圍比較廣且生長穩定。
在培養料的把控上,團隊最早使用木屑、玉米秸稈作為主料來生産,發現産量很低,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摸索,通過回收並粉碎林場廢棄樹枝枝杈的方法,增加使用園林枝條木屑來栽培竹蓀,發現産量有顯著提升,形成了一套“就地消化”“廢物利用”的無需設施栽培技術。
針對作業空間小的種植難題,團隊主要通過林場的多樣性選擇適宜種植的林場,主要針對林地的類型及空間度進行選擇,以樹與樹的行距達到3.5米左右、樹冠的高度最好達到1米7以下、鬱閉度達到75%及以上等確定參數進行篩選。
面對氣候多變的難題,團隊根據未來溫度的情況,選擇5月底進行播種,同時,使用微噴技術,通過調整水分進行溫度的精細把控。如果在種植中遇到乾旱的情況,除了依靠噴水調節,還會輔以一定的覆蓋物,來保持恒定溫度和濕度。
林下竹蓀栽培 圖片來源:北京市農業農村宣傳中心
技術相對穩定後,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先後在密雲、順義、大興等區建立示範點,開展林下竹蓀生態種植模式示範。按照1畝利用玉米芯、園林枝條木屑、稻草等農林廢棄物8-10噸計算,今年總計利用修剪枝條(林場産生的枝條等作為園林廢物進行填埋)1000余噸,農林廢棄物資源再利用率提高30%。同時,在林場林下空閒地種植竹蓀,不使用耕地,提高林地土地利用率20%。
“僅在南方種植生長的竹蓀實現了北京本土供應,不僅提供了穩定可觀的收入,也為穩住百姓‘菜籃子’作出貢獻。同時,合理利用狹窄的林地空間,能産生相當可觀的經濟效益,能夠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引領農民增收致富。林下栽培技術的應用,能夠緩解北京緊缺的土地資源,正是體現了對林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多途徑拓展食物來源,保障食物安全,彰顯‘大食物觀’責任擔當。”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食用菌科科長、北京市食用菌創新團隊副首席魏金康説。
發展“林下竹蓀倣生栽培技術”新模式,不僅充分利用了林下空間,將樹枝、木屑、稻殼、稻草、玉米芯等粉碎後作為菌類的基料廢物利用,出菇後的竹蓀培養料能為林地提供有機肥料,增加土壤有機質,促進林木生長,提升林地附加值,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形成“菌林共育”的生態模式,是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三效合一的新興産業模式。該模式為京郊林下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參考模式,也為北京鄉村振興提供了很好的樣板。
北京美麗鄉村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