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菏澤鄄城縣:走出一條黃河灘區鄉村振興之路
發佈時間:2023-07-20 10:04:13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常曉姣 | 責任編輯:王靜曾經,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黃河灘區長期受水患影響,經濟發展滯後,群眾生産生活條件惡劣,“三年攢錢,三年建臺,三年蓋屋,三年還帳”,成為鄄城縣灘區群眾的真實寫照;搬離黃河灘,遠離洪水威脅,一直成為灘區群眾的安居夢想。
2017年,《山東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規劃》經國務院批准,由國家發改委正式印發。《規劃》明確了黃河灘區遷建的範圍和安置方式,遷建範圍涉及菏澤、濟寧、泰安、濟南、濱州、淄博、東營7個市17個縣區,60.62萬灘區群眾。《規劃》制定了灘區外遷、就地就近築村臺、築堤保護、舊村臺改造提升、臨時撤退道路改造提升五種安置方式,並落實土地、財政、金融保障、産業發展、就業創業、社會保障等多項扶持政策,加大對灘區居民遷建支援力度。
鄄城縣作為山東省級黃河灘區遷建重點縣,在這場遷建中群眾從破舊的村莊搬進新社區、住進新房,群眾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明顯增長,昔日“窮窩窩”變成了美麗家園。
鄄城縣黃河灘區居民遷建項目涉及李進士堂鎮、左營鎮、舊城鎮、董口鎮4個鎮,26個行政村,49個自然村,12949戶,41493人,涵蓋居民遷建試點、易地扶貧搬遷、居民外遷、就近就地築村臺、臨時撤退道路改造提升五類項目,規劃總投資約30億元,總建築面積約200萬平方米,村臺淤墊土方量1115.5萬立方米,臨時撤退道路39.2公里。
灘區遷建就近就地築村臺項目,涉及舊城鎮22個自然村,5721戶、17894人,規劃建設黃河、融合、六合、平安4個村臺安置區,已于2020年9月份實現群眾搬遷。如今,在鄄城縣舊城鎮六合新村建有一座鄄城黃河灘區遷建展覽館,珍藏著有關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的歷史記憶。
六合新村作為鄄城縣4個遷建村台中面積最大、搬遷人數最多的代表性新村,這些年按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深入推進産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五大振興,依託灘區特殊地理環境優勢,強幫扶,興産業、謀發展,走出了一條黃河灘區鄉村振興之路。如今,六合新村黨委通過黨建引領推進土地流轉,累計發展黃桃種植1500余畝、中藥材種植300余畝;利用創業車間和配套公建,引進地毯、家紡加工等産業,在實現集體增收的同時帶動周邊200余名群眾實現就近就業增收,使灘區人民真正過上了有保障的生活。
緊扣“強産業”促經濟高品質發展
發展高效經濟果林種植。黃河灘區水土肥沃利於種植果樹等高效經濟林果,三合村黨員代錶帶頭成立了鄄城縣特潤果品種植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是一個集葡萄、黃桃採摘于一體的綠色純天然水果採摘園。園區佔地1200余畝,果實由富含多種微量元素的地下水灌溉,採用物理和生物方法防治病蟲害,因此造就了“果實個體大、顏色鮮艷、風味濃”等優良品質,硒、鋅等含量均明顯高於其他水果,每年産量豐富,均已達到國家A級綠色食品標準,在鄄城及周邊地區享有盛譽,未來將持續擦亮鄄城水果品牌,促進三産深度融合。
做大做強特色發製品産業。鄄城縣素有“北方發都”之稱,發製品産業是鄄城縣的特色産業,也是外貿支撐産業,90%以上的産品出口國外。截止2022年底,發製品加工企業超過500家,産品涉及發簾、發套、發塊、卡子發等幾十個種類,遠銷北美、歐洲、非洲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103家進出口實績企業,進出口22.83億元,佔全縣進出口總額的66.17%,是鄄城縣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領軍産業。目前,隨著市場需求量持續增大,發製品産業邁入二次創業階段,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在解決村民就業、賦能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著難以替代的作用。
促進三産深度融合 大力發展農文旅
依託黃河風景帶發展鄉村旅遊。菏澤是黃河入魯第一市,是“十三水”和“四大澤”的孕育之地,鄄城縣六合新村緊靠黃河,歷年來到黃河參觀遊玩人員眾多,在村臺社區全面建成各項基礎配套設施完成後,採用黃河自然景觀、村臺搬遷人為景觀及社區特潤果園的果品採摘模式,吸引周邊市縣區群眾參觀旅遊,發展鄉村旅遊及農家樂,促進第三産業迅速發展。
與此同時,豐富的民俗文化風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助力農文旅的發展,流傳于鄄城縣李進士堂鎮杏花崗村一帶的古老民間舞蹈商羊舞,是當地求雨祭祀的民間舞蹈,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2018年9月14日,作為菏澤市唯一入選的節目在北京民族劇院參加了大型山東舞蹈詩《俺的山東大秧歌》演出,使這一古老的民間舞蹈登上了首都大舞臺,知名度進一步提升。
從灘區改建到振興灘區産業,再到傳統産業轉型升級,鄄城縣積極融入黃河國家戰略,持續做好灘區基礎設施配套和産業培育。邁出的每一步都堅實有力。昔日貧窮落後的黃河灘,正加速蝶變為美麗富饒的“幸福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