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振興樣版

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2022年)》選登 | 四川省蓬溪縣裕豐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

發佈時間:2023-05-26 09:26:52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亦農

耕耘“活米村”激活共富路——四川省蓬溪縣裕豐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

四川省蓬溪縣裕豐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面對丘陵地區耕地細碎、農村勞動力不足、種糧效益不高的現實問題,通過提供種、管、收、烘乾、倉儲、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大力培育高素質農民,開創“合作社+生産基地+加工企業+商超銷售”的水稻規模化産銷模式,打造“活米村”大米産業價值鏈,提升了種糧綜合效益。

四川省蓬溪縣裕豐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由大學生村官郭佐于2013年牽頭髮起成立,擁有成員280戶,聘請職業農民14人。2021年合作社固定資産561.6萬元,服務水稻面積5000余畝,其中合作社優質稻生産基地460畝,服務小農戶1000余畝,服務種植大戶3540畝。合作社建有1226平方米的大米加工廠房,擁有大型聯合收割機5台、插秧機3台、拖拉機4輛及其他現代農業機械60余臺,年生産大米1200余噸,2022年實現總産值528萬元。合作社註冊了“活米村”商標,2016年被評為省級示範社。

一、規範內部管理,築實糧食産業發展平臺

合作社建立健全章程、成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各項規章制度,專門制定盈餘分配、財務管理、人事管理、績效考核、農機作業、綠色食品水稻種植技術規程、稻米品質可追溯等12項內部規章制度,做到合作社發展有章可循。合作社內設綜合辦公室、財務管理部、創業培訓部、産銷服務部、專家工作站、成員服務部6個部門,搭建起了撂荒地復耕復種、“合作社+職業農民+種糧大戶”合作共營、水稻種管收烘加銷全程服務、“稻米專家+縣鄉農技人員”技術指導諮詢等4個綜合服務平臺,為打造全縣水稻産業鏈提供了支撐。

二、人地綜合施策,探索多元産糧路徑

一是增加糧食播種面積。積極參與撂荒地整治擴面。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較多、勞動力不足、一家一戶種糧效益低導致土地撂荒的現狀,合作社積極參與撂荒地復耕復種,增加糧食播種面積。對勞動力不足的家庭,採取收費全免或半免的方式幫助他們開墾撂荒地;對無勞動力耕種的家庭,撂荒地復墾後可交由合作社代耕代種,也可按每畝108.5千克黃谷折算土地流轉費流轉給合作社經營。如果當年黃谷價格折算高於300元的,按實際兌現;折算後低於300元的,合作社向農戶兜底,保證農戶土地流轉畝均收益不低於300元。合作社開墾撂荒地復耕復種糧食面積4500余畝。積極參與水稻全程服務擴面。合作社發揮農機具多、配套齊全的優勢,開展水稻全程機械化託管服務,承擔了蓬溪縣農業生産發展資金社會化服務項目、水稻綠色高質高效項目,服務面積從2015年的200多畝發展到2021年的4000余畝。與傳統生産相比,合作社提供的社會化服務使每畝節約成本150元。

二是引導職業農民種糧。合作社、村集體和種植戶簽訂三方協議,村集體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實行機械化、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合作社聘請當地14位職業農民種糧,種植水稻面積累計達4萬餘畝。合作社託管給大戶種糧。弱勞力、無勞動力的農戶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後,合作社把土地託管給其他種糧大戶種植。合作社修建了1226平方米的標準化加工廠,以略高於市場的價格長期穩定收購稻穀,保證種糧大戶的糧食銷路,實現種植戶銷路暢通、合作社貨源充足。

三是示範引導標準化生産。合作社狠抓技術培訓,組織成員學習産品生産技術規程,引導成員嚴格按標準生産。合作社統一農資採購、統一生産技術、統一病蟲防控、統一品質標準、統一對外銷售,提高了經濟效益,降低了種植風險。合作社註冊“活米村”商標,建有核心優質稻生産基地460余畝,生産的大米、糙米均獲農業農村部綠色産品認證。合作社投入280萬元引進高端碾米機、智慧色選機等裝備,每年除自身加工稻穀1000余噸外,還為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代加工稻穀1300余噸。

三、聚焦節本增效,構建聯農帶農長效機制

一是降低産銷成本。合作社通過統一採購生産資料,每年為成員節約農資成本20萬元。通過統一技術生産服務,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可降低農藥用量20%,有效防治率超過96%,畝均降低費用116元。以前成員自己售賣原糧,運輸費、勞務費等費用較高。現在由合作社直接到府收購、統一對外銷售,成員每畝稻穀節約銷售費用和交易費用69元。

二是帶動農民增收。入社成員分享盈餘,2022年,合作社提取盈餘公積金和風險基金後,可分配盈餘60.6萬元,其中按成員交易額返還36.6萬元,按出資額、公積金份額以及資産量化份額分配24萬元,戶均獲得盈餘分配收入2164元。入社成員向合作社銷售的稻穀交易額達420萬元,畝均獲得的增值收益比普通農戶多147元左右。合作社帶動周邊5個鄉鎮15個村261戶農戶參與水稻種植,與脫貧戶、幫扶村簽訂産業發展投資入股協議,吸納或推薦脫貧戶就業24人,年用工量達8400余人次。

來源:《全國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2022年)》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4995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4995

廣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