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中國好農景

“共用村落”喚醒贛南老屋

發佈時間:2023-04-26 10:36:03 | 來源:新華社 | 作者: | 責任編輯:常曉姣

黛瓦石墻,老屋幢幢。被譽為“圍屋之都”的龍南位於江西省贛州市,匯集了贛南70%的圍屋和大量客家民居。然而隨著時代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搬出圍屋、走出鄉村,在縣城或周邊城市安了家,古建民居隨之閒置,造成老屋資源浪費。

近年來,龍南市開展“老屋復活”項目建設:對於關西圍、燕翼圍等具有文物保護價值的圍屋,主張修舊如舊,彰顯原生態鄉土特點;對於普通民居,則修舊如新,統一粉刷外立面,添置公共設施,打造“新客家風”鄉村格調。“共用村落”“民宿村”“鄉村共同體”等相繼涌現……一村一品,競相爭妍。

黃花灣坐落于距龍南市區5公里的桃江河畔,毗鄰大廣高Athlon南西出口,是龍南市重點打造的“共用村落”之一。

黃花灣一角。新華社記者劉楊攝

何為“共用村落”?據龍南市渡江鎮鎮長李晶介紹,重點是土地房屋資源的共用,“村裏設立老屋託管站,負責流轉農戶自願交予託管的閒置房屋,以村集體名義通過群眾自籌、政府獎補等方式將老屋整修並出租,讓有著田園夢的創業人士得以租賃閒置農房,幫助農戶獲得租金收益”。

黃花灣原是渡江鎮蓮塘村下屬的黃花小組,曾是房屋破舊、村民大量流出的“空心村”。2021年底,通過整合鄉村振興資金和渡江鎮下轄7個村的自籌資金,渡江鎮以“老屋復活”為抓手,著手打造黃花灣。

“以發展鄉村旅遊的方式建設‘共用村落’是政府、村民和商家共同的事,村民的想法、商家的創意都能得到充分尊重。”李晶説。

蓮塘村村支部書記陳靜介紹,村民最關心房屋出租後能否得到長久妥善的經營、村莊的規劃建設能否方便自己的生活。因此,具體到公共廁所的建造位置、祠堂瓦片的顏色,村民都會提出自己的想法。至於引進哪些新型業態,“他們的態度是包容的”。

石清雄的音樂茶吧。新華社記者劉楊攝

龍南人石清雄此前在成都從事室內設計工作,黃花灣建設之初,他和幾個朋友租下一塊地,打造了一間音樂茶吧。因為緊鄰祠堂,石清雄放棄了能提供更多使用面積的二層設計,轉而採用與傳統風格更加匹配的一層全木質結構設計。

“我希望我的設計都能融入這裡的鄉土氣息,而不是取而代之。”石清雄説。

漫步黃花灣,隨處可見黛瓦石墻、青山綠水,非遺體驗館“客家梅子”墻外,繪有彩漆書寫的“食晝”“青貢貢”等客家方言。“好野食”餐館旁,立著寫有客家行酒令的裝飾品……種種巧思,留住鄉愁,共用客家文化。

截至目前,黃花灣已入駐15家商戶,涵蓋餐飲、民宿、露營基地等不同業態。今年以來,黃花灣平均每月接待遊客13000余人。

既要留住鄉愁,更要興旺産業。“老屋復活”是一篇大文章,龍南市各鄉鎮正書寫著自己的特色章節——

挖掘傳統文化,傳承古法工藝。臨塘鄉東坑村利用紮根鄉土的民間手藝人才,建設“紙與匠”造紙工坊、“竹與趣”竹編工坊等體驗項目,打造出具有非遺特色的“鄉村共同體”芷溪谷。

走進裏仁鎮正桂村,從村口的古榕樹旁向左取道,就能與主打客家懷舊風的民宿“逗留一晚”不期而遇。再往前走,“漫心小築”盡顯園林之姿、“雅一居”聚焦鄉愁情懷……大大小小十幾家民宿讓昔日破敗的正桂村成為有名的“民宿村”。

改造後的村莊留住了原住民的自然生活,更吸引年輕人回鄉創業,為村莊發展注入新活力。

臨近午飯時間,黃花灣村口的餐館“家有囍宴”熱鬧起來。因為主營傳統客家菜,店主曾輝主打的“鄉愁格調”在村裏得到了施展空間。曾輝是第一批入駐黃花灣的經營者,在市區從事一段時間餐飲業後,他看準了黃花灣的發展前景,回鄉創業。

“村裏的鄉言鄉語能讓客人就餐時覺得更有味道。”曾輝説,現在“家有囍宴”平均每月營業額能達到18萬元。

眼下,龍南市九連山鎮積極打造碧水閒居農莊,楊村鎮努力完善太平古鎮風貌,關西鎮佛仔圍加緊施工建設龍慧棲康養村宿……更多龍南老屋等待被“喚醒”。

“今年‘五一’我們就會開門營業,希望有越來越多的遊客來龍南觀賞圍屋建築、感受客家文化。”龍慧棲康養村宿負責人何卓霏説。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4995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4995

廣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