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瑟”見初心 河南蘭考以文鑄魂聚力鄉村振興
發佈時間:2023-03-28 08:23:52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王靜 | 責任編輯:王靜中國網訊(記者 王靜)你心目中的蘭考是什麼?是焦裕祿精神,是泡桐樹,還是漫天黃沙……
乾淨整潔的村莊,一座座現代化蔬菜大棚,一望無際的泡桐林……今日蘭考,早已脫貧致富。焦裕祿當年帶領大家栽下的泡桐樹,如今亭亭如蓋。人們在長期勞動實踐中發現,盛産於此的泡桐是樂器音板的首選材料。
泡桐本身價值不高,被蘭考人民製作成一件件民族樂器後,“身價”立馬翻了幾番,樂器製作逐漸發展成為當地重要産業,為老百姓打開一扇奔小康的大門。
琴心如初 民族樂器奏響脫貧樂章
走在堌陽鎮徐場村,鋪滿石板路的街道兩側民族樂器小院林立,幾乎每個院子,都是一處民族樂器加工廠,古琴、古箏、琵琶、阮、二胡在師傅手下逐漸成型。
49歲的徐會平是製作民族樂器脫貧致富的典型代表。他和愛人都是殘疾人,父親有基礎病,還要養活兩個孩子,家裏僅靠他一個人打工,一年家庭收入只有幾千元。
他90年代在中州樂器廠打工學藝,2007年回村裏給別的家庭作坊打工。徐會平會製作琵琶,憑藉精湛的手藝,在“扎堆兒”製作古箏、古琴的徐場村,成了獨一份。2013年他開始自己單幹,因為不懂銷售,最開始做代加工。
村兩委想盡辦法幫他銷售,“他在家只會做,沒有銷售渠道,口齒也不清,我們想各種辦法給他找客戶。”徐場村黨支部書記徐順海介紹,“一開始就夫妻倆在做,每年只能做一百多把。”
蘭考縣是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制琴的原材料存放一年以上才能使用,需要提前準備。2017年,鎮裏做擔保,我們村把他推薦給銀行,幫他申請到8萬元無息貸款,用來購買和儲備原材料。”徐順海説。
現在他每年能賣出四百多把琵琶和阮,價位從一千元到一萬多元不等,“自己老客戶買一部分,村裏大學生回鄉創業搞網路銷售幫我賣一部分,全部賣出去不成問題。一年能賣30多萬元。”徐會平高興地説。
他還教會了一個村民做琵琶,如今他不僅自己脫了貧,還帶動了一人就業。
據了解,徐場村有105戶人家,這种家庭式作坊有90戶,1000多個村民從事民族樂器及其配件生産,其中4戶貧困戶通過制琴脫貧。全村生産各類民族樂器達10萬多把,年産值1.8億元,電子商務年産值就達到6000萬元。村裏基本上每個樂器作坊都開設了網店,快遞物流提供到府服務,村民們足不出村就實現了樂器的生産和銷售。
民樂悠揚 産業集群打造振興新引擎
從家庭式作坊到企業運營,再到工業園區建設,“土生土長”於此的中國民族樂器産業,在各級政府帶領支援下,成為推動鄉村産業興旺的加速器。
今年60歲的周旭東,專注琵琶製作工藝30多年。走進他創建的雯華樂器廠廠房,記者看到一把把琵琶整齊地排列著,操作臺前,工人們忙著切割、打磨琵琶面板。
為幫助企業解決生産空間跼踀難題,堌陽鎮政府統一規劃用地,得益於此,雯華樂器廠擴建7畝多的廠房,共有4個車間。
製作一把琵琶需要一百多道工序,製作技藝要求含量高。因精通琵琶製作工藝,周旭東成為當地首屈一指的琵琶製作大師,被評為河南省民間工藝大師。他的手工琵琶製作技藝被蘭考縣政府評為蘭考縣非物質文化遺産。他一年要出去十幾趟參加各種展銷會,每年一千六百多把琵琶、阮和柳琴從廠子直接銷往全國。
以延鏈補鏈強鏈為抓手,堌陽鎮促進産業集群成長。為做強品牌, 2018年3月,蘭考焦桐樂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專門生産古琴、古箏,打造“焦桐”“一棵樹”品牌,傳承優秀傳統製作工藝,打造蘭考民族樂器拳頭品牌。
此外,堌陽鎮政府正在積極打造音樂小鎮,總佔地面積321公頃,投資約20億元。截至目前,音樂小鎮一期二期已完工,三期正在緊急籌建過程中,民族樂器商業街、産業園區、生態廊道已投入使用 ,音樂廳也正在積極籌建。
小鎮初步規劃共涉及12家民族樂器企業,如今已入駐36家本地企業、8家知名外地企業,形成了完整産業鏈,成為獨具特色的全國民族樂器聚集地,也成為音樂産業賦能鄉村振興的典型代表。
“我們以‘一個人、一棵樹、一種精神、一個産業’的發展理念,將‘焦桐’‘一棵樹’品牌打造成行業領軍性樂器品牌,逐步將民族樂器品牌做強,強村富民。”堌陽鎮鎮長蔡普光介紹,“2022年,蘭考縣榮獲中國民族樂器之鄉·蘭考稱號,大家倍受鼓舞,幹勁更足了。”
蘭考縣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蘭考縣在支援民族樂器産業發展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下一步將以“樂器成為家庭的標配、音樂成為生活的剛需”為目標,構建高品質發展體系,完善産業鏈,圍繞民樂工業、民樂文化、民樂旅遊新“三位一體”縱深推進,將蘭考民族樂器産業打造成“行走河南 讀懂中國”的亮麗名片。
“到2025年我們一定會實現年銷量100萬把的目標。”他自信滿滿。
焦桐常青,文化不朽。以民族樂器為抓手,蘭考縣舊貌換新顏,鄉村振興正在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現實。在這片焦裕祿精神澆灌的大地上,更多奔赴小康的動人故事將會不斷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