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振興樣版

寧夏石嘴山市推進賀蘭山生態修復——礦山復青山 願景變美景

發佈時間:2023-03-27 10:22:22 | 來源:人民網 | 作者:何宇澈 秦瑞傑 | 責任編輯:常曉姣

編者按: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山水工程”)是踐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的標誌性工程。“十三五”以來,“三區四帶”重要生態屏障區域已部署實施44個“山水工程”項目。2022年12月,“中國山水工程”入選聯合國首批十大“世界生態恢復旗艦項目”。即日起,本版刊登“美麗中國·山水工程”系列報道,展現各地實施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的探索和成果。


“看,右手邊有岩羊!”車輛駛入賀蘭山,葛義紅突然喊道。抬眼看去,3隻灰色的岩羊在溪流邊悠然飲水,遠處,是披著一層青綠的賀蘭山。

這是位於賀蘭山腹地的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大武口區石炭井街道,60歲的街道環衛站站長葛義紅常年居住於此。

賀蘭山是我國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和西北重要生態屏障,富藏煤炭等資源。上世紀50年代開始,大規模無序開採使山體地貌遭到嚴重破壞。2018年,寧夏賀蘭山東麓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項目正式啟動;2021年,賀蘭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被自然資源部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聯合推薦為10個中國特色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之一。如今,寧夏已經完成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外214處點位綜合整治,治理修復面積超過40.5萬畝。

礦山治理,關停退出煤炭、砂石企業

“這兩年治理成效逐漸顯現,曾經的石炭井礦區有了新變化,不少久居深山的動物下山了。”葛義紅一邊説著,一邊不時眺望。“你看,這‘呱呱雞’多漂亮!”順著手指的方向,只見毛色鮮艷、體態渾圓的石雞成群結隊在草叢裏漫步,遠處,翼展寬大的金雕正在天空盤旋……

葛義紅生在礦區,長在礦區,工作在礦區。和如今山裏清靜自然、動物成群的日子不同,曾經的賀蘭山裏,人聲鼎沸、採礦聲隆隆。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賀蘭山進入大規模工業化開採階段。礦山企業遍地開花,非正規小煤窯不計其數。“那時候還叫石炭井區,最輝煌時曾居住著10多萬人,醫院、商場、學校、餐館等一應俱全,有賀蘭山‘百里礦區’之稱。”葛義紅説。

然而,大規模的礦産資源開發使山體地貌被嚴重破壞,部分野生動物因棲息地大幅壓縮瀕臨滅絕。僅在石炭井的大磴溝區域,就散亂分佈著約50家煤炭企業,既有露天開採形成的5處大型礦坑,還有連綿不斷的10余座渣山。灰塵漫天、污水橫流,極大破壞了賀蘭山自然生態系統。

“從前遍地都是洗煤廠,黑色廢水在溝裏流淌,土地被染得漆黑。私人礦場把整座山削掉,又挖出一個個採石的大坑,形成百米深的溝壑。”葛義紅對當年的場景記憶猶新,“馬鹿、岩羊從來看不到蹤影。穿著襯衫,一會兒就被染黑,居民都不敢在外面曬衣服。”

隨著中央環保督察的進行,2017年,寧夏開始大力整治賀蘭山生態環境。汝箕溝、石炭井等礦區關閉了所有的露天煤礦,83處礦業權全部退出,山腳下煤炭集中加工區的561家“散亂污”企業也被關停取締。

清退礦場,削坡降臺,一場轟轟烈烈的礦山治理隨之展開。“跟著賀蘭山清理整治指揮部,所有人都撲在廢棄煤矸石堆成的渣臺上,沒日沒夜地運輸。”作為石炭井街道環衛站站長,葛義紅參與了全過程。

煤矸石被礦車堆成近百米高的廢渣臺,為了減少坡度,防止水土流失,再被削成“梯田”的樣子。隨後,山一樣高的無主渣堆被覆上近50釐米厚的黃土,這才讓寸草不生的黑色渣山有了一層可以留住綠色生機的“皮膚”。同時,“依山勢、順山形、隨山走”,依形就勢恢復地形地貌,也減少了滑坡、泥石流等安全隱患。

治理期間,石炭井常住人口隨之急劇減少,葛義紅也隨著煤礦工人從賀蘭山腹地搬到了山腳下的大武口區。如今,站在大磴溝治理片區的最高處眺望,一座座新的“高山”拔地而起。“這是在撫平曾經留下的‘疤痕’,治好礦山,才能有進一步綠化的空間。”葛義紅説。

植樹造林,建設綠化工程,實施生態修復

穿越賀蘭山的302省道兩邊,一根根滴灌管道像漁網一樣緊緊將高聳的渣臺包裹。“這是為了保證苗木的成活率,從春到冬,至少要澆10次水。”葛義紅説。正值開春,只見許多裸露地已經被各類新栽植的樹苗覆蓋。

在賀蘭山礦山清退修復之後,如何有效地植樹增綠,成了賀蘭山治理的頭號難題。

種樹,要從選取合適的樹種開始。2018年開始,石嘴山市生態保護林場通過和寧夏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在賀蘭山進行了一系列試驗,最終確定檸條、沙柳、榆樹、樟子松和刺槐等作為主要樹種。“賀蘭山是石頭山,土層薄,植被不易生長。而且這裡常年降雨不過兩三百毫米,蒸發量卻是10倍以上,抗寒抗旱、耐鹽鹼的鄉土植物是最佳選擇。”石嘴山市生態保護林場場長張廷謝説:“‘山頂沙棘、檸條、山桃戴帽,山坡地埂兩杏纏腰’,這就是我們總結出來的。”

雖然已經搬離礦區,但聽説有植綠修復的項目,葛義紅又回到石炭井,加入了植樹大軍,在修復任務最重的大磴溝片區忙碌起來。

揮舞鋼釬、鐵锨,奮力刨開堅硬的砂石地,挖出80釐米見方的樹坑,再將樹苗扶正、培土、踩實、澆水。“挖開薄薄的土層,下面就是蓄不住水的煤矸石。要想樹木成活,就得把保墑土、營養土、封土分別覆上去,一層一層踩實,最後稍微一提,讓苗木的根系生長方向一致。”這樣被稱為“三踩一提”的小技巧,葛義紅和植樹者們如數家珍。“現在,樹木成活率能達到85%。”葛義紅説。

春秋植樹,夏季澆水、防治病蟲害,冬季防火巡查,葛義紅一年四季“泡”在賀蘭山。如今,驅車沿著賀蘭山生態修復區域環山而上,隨處可見“植綠人”挖坑換土、放置樹苗、提水澆灌……“山下的山杏是我們前些年種的,杏花盛開時層層疊疊。今年我們打算讓這煤渣山也披上綠裝。”張廷謝説。

系統提升治理成果,生態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

“現在石炭井街道只剩不到100人,賀蘭山修復完成,我的日子就清閒下來了。”回到石炭井的葛義紅沒有下山,留在了曾經的老礦區,可這樣“山中歲月長”的日子沒過多久,石炭井又熱鬧了起來。

從2021年秋冬季開始,石嘴山市動員全市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駐石區屬單位等105家單位,在302省道沿線的賀蘭山石炭井街道大磴溝區域8處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區開展分片包植增綠活動。當前正值植樹期,不少工作人員打點放線、揮鎬掄锨、平整地面,好不熱鬧。

“通過‘賀蘭山分片包植增綠’活動,一年可植樹1.2萬畝。”石嘴山市自然資源局局長賈增軍説:“更重要的是,分片包植任務激發了大家的積極性,也讓大家感受到賀蘭山治理成果的來之不易。現在造林任務就要完成,從礦區關停整治,到內外一體化生態修復,再到治理成果系統提升,賀蘭山正在披上綠裝。”

生態改善,讓曾經“賣煤炭”的賀蘭山,有了多元發展的可能性。

每天早上7時35分,7524次列車從銀川出發,開往汝箕溝。這列小火車叫“石炭井旅遊號”,它串聯起大磴溝、白芨溝、汝箕溝等曾經的煤炭礦區。3小時52分鐘的車程,帶著乘客深入賀蘭山腹地,探訪那段激情燃燒的工業歲月。

“生態旅遊+工業影視拍攝基地”就是石炭井礦區探索出來的一條新路子。2017年開始,石炭井的一些老房子被修繕,老街巷也被保護起來。石炭井工業文旅小鎮展示館成立後,葛義紅被聘為講解員,接待前來參觀的遊客:“沒想到老礦區留存的工業遺跡也能成為發展旅遊的獨特優勢,這幾天就接待了幾千名遊客,還有好多電影來這裡取景呢!”

一山寧而萬物生,經過幾年的治理,賀蘭山生態功能穩步提升,生態廊道修復、生物多樣性提升的目標也在逐步落實中。這座巍峨山脈,正見證著“綠水青山”的生態願景成為觸手可及的生活美景。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4995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4995

廣告合作:0086-10-88824995